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湘湖通史》,日前正式出版,全书由15章构成,共分上下两册,概览性勾画了湘湖的地质时期、自然形态、水库形态,以及由水库传统功能转型而成的大众性现代旅游休闲型等几大阶段,对湘湖相关历史研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湘湖综合保护与开发20周年之际,《湘湖通史》借文字献礼,以时代为纵向线索,以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为叙述依据,对白马湖、湘湖包含在内的“湘湖地区”展开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探讨,展示了距今8200—4100年的史前期至2016年底的湘湖形成、演变、转型史。
千百年来,人们在湖边流连,这里是他们的战场,是往来的通道,是生计的来源,也是人们互诉衷情、歌唱咏叹的地方,如此成就历史,亦延续文明。《湘湖通史》爬梳文献,充分利用各类档案资料,记录湘湖著名人物、重要事件、主要制度等,为湘湖历史研究确立一系列阶段性坐标。
史前时期,即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夏朝建立。这一时期,湘湖地区河湖沼泽纵横,第一艘独木舟入水,“跨湖桥文化”就在此时发芽。
先秦时期,即传说时期至秦王朝建立以前。处于入海口的湘湖地区变动无常,水灾频发,古越文化辉煌过后,西施范蠡在此间洒泪,吴越的铁蹄亦时时造访。
秦汉至五代时期,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口淤积程度逐渐提高,湘湖地区逐渐由江湾向水道—浅湖—沼泽—陆地演变,千年积累,首见“湘湖”。
两宋时期,朝代的变迁使得南方水域的修筑成为当政者的案头要件,政和二年杨时助力湘湖重现碧水涵天,其对水利的贡献涟漪波及到了今天。
元明时期,确立下关注农业、重视水利的国策,不断地清理疏浚与系统性的引导促使湘湖水域更趋稳定,湖周百姓依靠的同时,亦改造着这一方水域。
清朝时期,制度的动荡引起了百姓关于守湖与开发的矛盾,萧山八景之一的“湘湖云影”,也自文献与诗歌中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守湖与开发的纷争仍旧不息,耕地的稀缺支撑了垦湖的合理化,各方对水文的调查又激起了还湖之风,湘湖地区水利在浚垦之间进一步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结束前,湘湖浚垦与综合开发在当时国家的支持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湘湖师范与湘湖农场的有志青年们,投身湖周乡村建设,吹响了浙江农村近代化的号角。
战后重建至新中国成立前,湘湖地区与浙江省其他地区一同进入了恢复、发展与建设时期,水利设施逐步修复,地利制度改革,人们在围垦的同时思考“地利”与“水利”的平衡。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湘湖农场、渔场重新回到人民的视野,一系列新型水利系统建成,湘湖的产业发展渐渐走向多元化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后,萧山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湘湖的功能转型同时意味着“新”湘湖理念的形成与成熟,从一座水库到一座新城,从一座新城到一处胜地,开发与保护并存,水利建设与历史遗珍同在。综合教训、人心、制度、物质与实践,方成就了今天面向大众的现代化旅游休闲“新湘湖”,《湘湖通史》将此叙述。
据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院长汤丽丽介绍,“湘湖全书”是湘湖学研究成果的载体之一,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现已出版5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