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这是自2019年4月布鲁塞尔会晤以来,中欧领导人会晤首次回归线下。
图源视觉中国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本次会晤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和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双方领导人将就中欧关系中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和共同关心的全球性议题深入交流,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时隔四年半恢复面对面会晤,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双方领导人在北京可能会聊哪些话题?中欧关系升温、深化合作有望对我们普通人带来什么利好?潮新闻专访了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
2020年9月14日,比利时布鲁塞尔,米歇尔在中德欧领导人视频会晤后出席发布会。图源视觉中国
25年来,见证中欧关系迈上三个大台阶
中欧领导人会晤是中欧双方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每年轮流在欧洲和中国举行,为深化中欧关系、推动对话合作发挥了重要战略引领作用。
1998年4月,首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伦敦举行,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9月,第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举行,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今年恰好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也是这一高层对话机制继2020年和2022年两次以视频形式举行后重新回归线下,受到中欧双方重视。
今年以来,中欧高层交往密切,线下高层接触和交流的逐步恢复:3月底,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后到访北京,与中国国家领导人进行会谈;4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冯德莱恩联合访华,举行了中法领导人会晤和中法欧三方会晤;6月,李强总理将其上任以来的外访首站选择在欧洲;9月,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10月,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11月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同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见、视频会晤或通电话。
在这一系列频繁的交流中,双边对话气氛有所好转,中欧关系出现了“止跌回稳”的势头,显示出中欧之间“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的现实。
2022年10月19日,冯德莱恩(左)在布鲁塞尔欧盟理事会大楼与米歇尔交谈。图源视觉中国
中欧关系止跌回稳,务实合作取得较大进展
“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是欧盟的双领导。其中欧洲理事会是决策机构,欧盟委员会是执行机构,因此米歇尔的政治地位高于冯德莱恩。”
马晓霖告诉潮新闻记者,此前米歇尔、冯德莱恩都曾单独访华,但是他们作为欧盟双领导一起访华举行中欧峰会,是多年来的头一次,可以说意义非凡。“这显示了欧盟高层对于重启中欧领导人线下会晤的高度重视和期待,可以说,欧方也是带着诚意而来,想要推动双边关系的健康有序发展。”
欧盟之所以如此看重中国的作用和欧中关系,其实并不难理解。“中国的经济体量、政治影响力,以及中国长期稳定开放的国内经济环境,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放眼整个全球都是无可替代的。”马晓霖认为,伴随着旧金山会晤后中美关系明显止跌企稳,中国与日韩的关系也随之升温,对欧盟来讲都是乐见其成的。
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22-2023)》(简称“报告”)指出,2022年中欧关系止跌回稳,务实合作取得较大进展,双方高层会晤成为中欧关系一大亮点。
在经贸投资领域,报告说,双方克服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保持了合作势头。根据欧盟数据,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增长23%,达8563亿欧元,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报告还指出,中欧的经贸合作依赖度较高,就成员国来说,中德之间贸易依赖关系最强。汽车行业是德国和欧洲依赖中国的重要领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无疑对德国和欧洲汽车工业非常重要。
9月6日,在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人们在参观比亚迪电动轿跑车。图源视觉中国
会晤将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时隔四年半再次聚首,中欧领导人可能聚焦哪些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双边关系向前发展,引发外界热议。
外交部4日“吹风”时提到本次会晤所深入交流的中欧关系议题时,用了“方向性”、“战略性”、“全球性”三个关键词,表示本次会晤将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欧盟驻华代表团则介绍,此次会晤将重点聚焦中欧关系和国际事务。双方领导人将探讨如何实现更平衡互惠的双边贸易关系,以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全球卫生和流行病预防等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马晓霖看来,此次会晤涉及议题会非常多,从双边政治与贸易关系、投资热点问题、全球治理与地区治理等等,都是这次欧盟双领导来要跟中国领导人谈的。
“双边关系方面,可能涉及中欧投资协定。欧洲议会2021年5月投票冻结了中欧投资协定。这次会晤会不会谈到重启,是外界比较关注的。”马晓霖分析道,“欧洲则非常关心中欧贸易的所谓失衡问题。欧方认为中国对欧存在巨大贸易顺差,已达4000亿欧元,认为这对欧洲经济发展不利,于是想要扩大中国对欧洲的进口,以减少欧洲的逆差。在这方面,欧洲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国内的巨大压力。”
近年来的对华议题中,欧盟方面一直在讨论所谓的“去风险化”。“欧盟是反对与中国脱钩的,但是他们认为无论市场还是产业,特别是镓、锗、稀土等尖端产品原材料过于依赖中国,这就面临着所谓‘战略风险’,所以要去风险。这是中欧关系的一个摩擦点。”
马晓霖透露,“去风险化”最早是冯德莱恩提出的,很快被美国拿去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工具,在全球聒噪什么对中国“断离舍”,建什么“小院高墙”。“中欧如果在这方面能达成共识、消弭分歧,有任何积极的进展都是好的。”
由于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光伏、风电,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欧洲在迅速失去竞争力。欧洲宣称其面临所谓“不公平竞争环境”,甚至指责中国搞补贴、倾销,搞“胁迫性经贸投资”。中国电动汽车份额在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市场正在快速扩大,欧盟声称希望能与中国展开公平竞争。
2023年前7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112%,较2021年增长361%。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将占欧洲汽车市场的15%至16%。欧盟认为中国电动汽车太便宜,认为是政府补贴造成的,于是欧盟委员会在10月启动了对补贴的调查。
对此,马晓霖评论说:“汽车制造业是欧盟尤其是德国的核心产业,是欧洲必须力保的经济命脉,因此今年以来欧洲媒体对此的声量非常大。这可能是此次会晤要谈的关键议题之一。”
在国际热点问题方面,马晓霖认为“欧洲与中国存在一定的温差”,比如俄乌冲突,欧盟希望中国加大对俄罗斯施加压力,希望中国向欧盟立场靠拢。“中国一直在呼吁停火止战、和平解决,这也是欧洲愿意接受的,他们希望我们能帮着他们孤立俄罗斯。”
另一处热点——巴以冲突,由于存在潜在外溢风险,可能影响欧洲社会稳定和能源供应。欧盟认为中国呼吁和平的立场没问题,却希望中国能向哈马斯和伊朗施加更大压力。
两处热点事关欧亚大陆能否在和平安定环境中发展繁荣,中欧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马晓霖表示:“俄乌冲突快接近两年了,欧洲已疲惫不堪,谈判和解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在向中国立场靠近。这方面,中欧就有了很大的协调一致的行动空间。”
巴黎老佛爷购物中心“汉化”吸引中国游客,中文标示面面俱到。图源视觉中国
欧方连续释放善意,中国民众或从中受益
虽然存在一些摩擦,但中欧关系中的利好因素更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着实实在在的客观基础作为支撑。
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约为8563亿欧元(约合9218亿美元),远超中美贸易额的7500多亿美元。中欧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政治关系仍在稳步回升,中国同德、法等欧盟主要国家的双边关系也不错。
马晓霖表示,中国正加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量中国游客开始走向境外,最新的利好是中国进一步加大对欧开放,特别是对几个欧洲发达国家单方面开放免签,使相当多的欧洲人便于来华旅游、投资,寻求发展机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也是中国向欧洲释放的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信号。
事实上,近期欧方的声音出现了与中方相向而行的积极势头。
被视为“欧盟外长”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同“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对立,而是互补关系,都旨在促进全球发展。
王毅外长4日会见欧盟驻华使节时指出,只要欧洲能真正找到战略自主的方向、顺应多极化发展潮流,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集团对抗也形成不了,欧亚大陆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就有更多希望。
会晤前夕,欧盟方面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欧盟驻华代表团4日发布会晤消息时称,此次会晤将是欧盟与中国进行最高级别接触、推动稳固和具有建设性的双边关系的重要机会。
“中欧关系大局稳定,政治关系良好,经济贸易投资渠道畅通,社会和舆论环境相对友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从中受益。中国单方面向欧洲多国开放免签后,欧洲会不会相应对华投桃报李也值得期待。”马晓霖认为,虽然欧盟这些申根国家受到条约限制,但这些国家推出进一步举措为我国的个人旅行者、留学生、民企投资者等提供便利,是可以预见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