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冷凇:亚运让我对杭州产生家乡般的热爱

    潮新闻 记者 方涛2023-12-06 09:42全网传播量2.6万
    00:00
    00:00

    人们都说,2023年是回归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奇旅:久违的朋友终于相拥;停滞的一切都在加大马力地回归或重启。

    这一年,潮新闻写了很多上热搜的文化故事,给读者带去了力量、启发,也慢慢形成一个文化交流的新策源地。

    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带大家“回头看看”,看看这些故事和故事里的人。

    而他们说不定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年末之约——第五届“书香迎新”Talkshow现场;他们身上凝聚的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也会落到艺术家的笔尖,在2024“福报万家”书法迎新行动现场,被一一书写。

    我们以笔墨的文气与逸气,叙事送“福”,既是总结过去,也是抚慰人心。 

    杭州亚运结束还不到两个月,当我再次联系上杭州亚运开闭幕式总撰稿冷凇时,他又已忙得不可开交。

    近期,他正参与《中国诗词大会》《非遗里的中国》《美美与共》等大型文化节目的策划研发,并在几档节目中担任策划人与撰稿人。此外,他还参与了多地大型文旅项目和演出项目的文化策划与市场规划……

    忙里偷闲,我请他聊聊这场筹备了三年的体育盛会,冷凇感慨颇多,便从他最擅长的诗词开始讲起。

    用三年重新认识杭州这座城市

    “杭州亚运会筹备的三年,我飞了杭州五十多次。苏东坡有句诗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不仅是我,我们全体主创人员都对杭州产生了第二故乡的感觉。”

    尽管此前每年冷凇也都会来杭州若干次,但随着对杭州文化的深度调研和挖掘,三年以来,他仿佛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冷凇坦言,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杭州这个城市的热爱。

    亚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冷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去我对杭州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年少时代的西湖印象。这些年来,以西湖为核心,杭州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边界。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感染着每一个游客、创业者、文化人。杭州是创业和创新的热土,这点令我感触尤为深刻。”

    从饭稻羹鱼的良渚文化,到风雅绝代的宋韵文化,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镇,杭州的人文历史脉络厚重而清晰。三年期间,冷凇和团队除了采风之外,还多次往返于良渚博物馆、浙江考古所、浙江大学等地,收获颇丰。随着不断深入了解,冷凇发现,杭州的东南西北,即使闭着眼睛往任何一个方位走,都能找到深厚文化印记。

    他说,杭州不愧是一个“审美朝圣之都”,在这里有无数种美学交融碰撞,可以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和诗词文化的双向奔赴,进行融合式演出呈现。

    冷凇回忆道,良渚文明的玉文化给了他和团队很大的震撼,后来也被融入杭州亚运开幕式里。开幕式中,巨大的蓝色良渚玉鸟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掠过大地,这一幕,相信令不少观众记忆犹新。这也正是导演组和冷凇在杭州的历史中为当代演出找到的呼应。

    笔墨随当代,古典诗词的现代表达

    作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撰稿,冷凇凭借自己对诗词和舞台的理解,让古典诗词在当下持续散发着魅力,赢得一致好评。

    笔墨当随时代,古诗也能赋予新的内涵,焕发新的生机。

    在杭州亚运开幕式中,冷凇和团队重点从西湖、钱塘江、大运河这三张“杭州名片”中挖掘,首先选取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诗名句,同时,选取的标准上并不拘泥于唐宋,只要是好诗好词都可以运用进来。

    比如明人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就给了冷凇很大的启发,并进行了诗意的呈现:

    “大家或许发现,现场立体网幕中的“潮”和地屏中的“潮”共同形成了一个立体美学的配合。‘钱塘潮涌自天来’这句诗启发了创作团队,钱塘潮在气势雄浑的想象中是可以直冲云霄的。”

    这种对古诗词进行创新表达,也体现在冷凇正在筹备的第九届《中国诗词大会》中。他表示,2014年《中国诗词大会》诞生之初,是以诗词背诵为主,把诗词文化用朗诵背诵的方式进行传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古诗与现代生活进行嫁接,成为一种必然。

    冷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诗词大会》走到第九届,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节目的不断成长过程中,总导演颜芳老师和策划团队把诵诗、背诗,逐渐升级成为评诗、用诗、作诗。古典诗词怎么在现代生活中‘活’过来?诗词所代表的相聚与惜别、人间烟火气与精致仪式感等不同的美学意境都希望通过当代各个应用场景得以彰显,一方面融入更多的当代的新闻案例,用诗词致敬时代楷模。另一方面用诗歌主题贴近群众生活,比如‘稻花香里说丰年’,这类主题诗句就可以与乡村振兴相关联。”

    冷凇说,诗词大会不仅希望大家记住诗词,更要感受到“人生自有诗意。”让诗词融入生活,可感、可知、可评、可用。

    亚运会的“接受美学”藏在两句诗里

    杭州亚运开幕式中,央媒记者和细心的网友们一共找到了14首古诗,纷纷惊呼在开幕式中藏着一个“诗词大会”。

    而面对诗意含蓄的东方美学,外国观众能否接受?

    对于这个疑惑,冷凇也很有信心,“我们做了很多准备,一直秉承着国际传播中应善用‘接受美学’。我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就是国际传播,‘少用报告语言和说教陈述,多用美学画面和情感共振’,冷凇谈到,“沙晓岚老师所带领的导演组极大程度的突出了视觉美学,再加以策划撰稿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点缀,达到了相对理想的效果。”

    冷凇将杭州亚运古典诗词的“接受美学”藏在两句古诗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他解释道,杭州亚运开幕式在字幕上保持着很大的克制,十多首古诗,真正在现场喊出的,只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短短十个字。作品的意义不来自灌输,而是观众通过美的意义自发地了解和认识。

    就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在宋韵芭蕾中,舞蹈演员用足尖把一朵朵莲叶点开了,这种美和诗意的传递是自然而然的,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又构成了第一篇章的色彩基础,再加上地屏中的“富春山居图”和领舞飘逸的“千里江山图”形成的“画上有画”的视效,最终形成了诗画江南的唯美图景。

    荷桂少女 包一圣/摄

    “如果开幕式演出满屏都是字幕,外国观众是不愿意看的。比如‘攀花寄草’,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惜别之意;‘荷桂共生’,代表和和合之美,丹桂飘香又有摘得‘桂冠’的美好寓意,桂花又是杭州的市花……这些内涵,点到为止即可,通过美学的传递,观众会有感触,进而自发地会去了解。”冷凇自信地说,沙晓岚老师带领的导演组在视觉上精益求精、唯美呈现,加上诗词意境和撰稿策划作为点缀,这种形式的国际传播远比硬性的文字灌输要好很多。

    【延伸阅读】

    12月23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潮新闻主办的“文化大美 书香迎新”跨年文化TALK SHOW拉开帷幕。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文澜剧场,作为嘉宾,冷凇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以《诗词里的中国》为题,从杭州亚运会和《中国诗词大会》出发,与广大观众分享了自己过去一年的感悟和思考。

    以下是冷凇的部分演说内容。

    12月23日下午,冷凇参加了“文化大美 书香迎新”文化跨年TALKSHOW活动,从杭州亚运会和《中国诗词大会》出发,聊聊,以下是冷凇现场演讲内容:

    我的名字和最近的天气比较契合,我姓冷,但人不冷。这些年一直热心地在参与文化类的项目、大型活动和节目的创作。

    两个月前,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举办的杭州亚运会相信令大家仍然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先来来聊聊杭州亚运背后的故事。

    不少观众朋友可能会好奇,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层出不穷的文化元素,创意基础从何而来?我提炼了以下几点:一是文明探源,二是文明互鉴、携手同行,三是通过奇幻视效形成的数实融合。但最重要的,还是诗词意境给主创团队带来的启发。

    诗词,正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

    关注杭州亚运的观众们,相信都听过一个说法——杭州亚运开幕式里藏着一个“诗词大会”。确实,我们努力做到影视艺术与诗词文化的双向奔赴。大家看得见的是视觉的震撼,但背后中华传统文化诗词带给我们的底蕴,还需细细品味。

    说起浙江的文化底蕴,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宋韵文化”,但要用诗词彰显“宋韵”,首先我们需要思考,“宋韵文化”包含着什么?其实,宋韵不仅有精美典雅的一面,也有壮美、阳刚的一面。通过专家的调研和我们的思考,最终决定在开幕式中重点表现宋韵中典雅敦厚的生活美学、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与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

    从第一个五星红旗入场的画面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那种江山如画的辉煌气势,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

    开幕式上篇名为《国风雅韵》,这里我们用到了一个“画叠画”的创意。浙江有两幅闻名遐迩的名画,分别是《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我们以《富春山居图》为底图,用160位的国风少年刚劲的舞姿作为画笔,勾勒出一抹丹青。舞蹈演员身着100斤重、5米长的大裙子,仿佛将《千里江山图》的画卷徐徐展开……

    同时,诗词也是解码我们节目美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比如,《烟雨染江南》中,宋韵芭蕾舞演员用足尖一点一点地点开荷叶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灯火耀古今》中,也包含着两首诗词。在大运河地标性的拱宸桥上,我们看见两个家庭在桥上交汇握手,钱塘江市井繁华与当代文明交相辉映,正体现了宋代柳永《望海潮》中那句脍炙人口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此时,所有现场演员共同喊出了那句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首诗背后,我们不仅希望表达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大山水相连,心手相依,哪怕相隔万里,也是好邻居;同时,历史与当下也是好邻居,所以这首诗跨越了时空,穿越到开幕式中来。

    除了诗词的魅力,文化元素的裂变,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表达。

    大家知道汉堡好吃、火锅好吃,杭帮菜也好吃。但如果一个饭店中将三种菜全部放在一个锅里,这个大杂烩一定很难吃。

    所以,在杭州亚运会中,我们大胆地舍弃了旁枝末节,提炼了两组重要的元素:一是“水、湖、江、潮”。杭州是依水而兴、依水而生的城市,钱塘潮更是浙江精神的象征;二是“荷桂共生”。荷花象征和合之美。桂花不仅是杭州的市花,杭州亚运在秋分开幕,满城丹桂飘香也寓意运动员勇夺桂冠。

    因此,我们看到中篇《钱塘潮涌》,所表现的不仅是自然之潮,背后还有体育之潮、奋斗之潮、科技之潮、时代浪潮。

    提起钱江潮的壮阔和勇立潮头的精神,潘阆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自然少不了,但我们也融入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唯美氛围。

    不得不提,明代王在晋的《望江台》给了我们主创团队非常大的启发。诗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原来,钱塘江的潮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因此,总导演沙晓岚用世界上最大的8块IMAX,拼成了一块最大的立体网幕。网幕中,潮水冲天而起,搭配双人威亚实现了人与潮、力与美的双向奔赴,生动地呈现了钱塘潮的立体之美。

    浙江是“两山”理论的首创之地。在最后一个篇章《携手同行》中,我们重点打造了一个节目叫《山水共清晖》,想表达的正是浙江的生态之美。这让我们不由得想到曹操那首著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了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能享受到这一视觉盛宴,我们做完后期包装后,天空中出现了一个云端的水瀑,真实地还原了这种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奇观。

    书法”窗口“童亚辉 书

    说完杭州亚运,我知道,不少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们、同学们都希望我谈谈《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可以如此长久地受到观众们的喜爱,我总结有“对决的真心实意”“出题的诗情画意”“人生自有诗意”“宣发的出其不意”“主题的深情厚意”等五大特点。

    明年,“诗词大会”也到了十周年,观众们不仅关注我们的传承,也期待着我们的改变。

    确实,我们一直都在创新。当“诗词大会”做到第七季之后,我们发现不能再延续用背诗、诵诗的方式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词都已经背过了,怎么办?升级成为一种必然。我们发掘出了演诗、评诗、用诗等多种模式。

    从“引发围观”到“与己相关”,我们希望诗词连接到每个人的生活,从过去的群战、PK战和车轮战,今天我们更重视团魂与合作。于是少年团、行业团和家庭团也应运而生。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挖诗词和现代文明的结合,寻找诗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发。

    最后,我非常想致敬所有的浙江人、杭州人。三年不止是50次的京杭往返,我也白了五分之一的头发。但我的收获非常多,因为杭州是“审美朝圣之都”,在这里我学会了什么是美,也学会了怎么将美传播给身边的朋友,学会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把杭州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我还希望,与现场的好友们一起将以宋韵、良渚为首的文化遗产和以诗词歌赋为首的文化遗产,变成大IP,变成文化产业,将亚运的文化遗产激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对亚运无悔、对文化无愧、对发展无忧!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有请,故事里的人
    2023年终盘点:记录和致敬时代奔涌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