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起南太湖•镇街湃丨双林古镇,一场原味复兴

    潮新闻 记者 沈洁 林晓晖 视频 姜子桐2023-12-06 06:00全网传播量5.9万
    00:00
    00:00
    开栏的话:

    最好的故事在基层。

    这次,我们将视角对准镇街,蹲点观察,讲述这里生动的实践、发展的脉动、丰盈的文化和有趣的人。

    跟着“潮起南太湖•镇街湃”,一起出发!

    咯吱,推开大观楼的门,开阔的水面令人舒适,双林三桥层层相叠,桥面上有人拎着菜篮匆匆走过,也有人按下快门跟“小时候的外婆家”同框。

    桐乡人顾双梅,走遍江南水乡,在双林古镇找到心安,于是开了茶馆,取名大观楼。

    在古镇高度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的当下,顾双梅说她寻到了一处“不一样”。这里还保留着古镇理应拥有的“古”,和本就属于这里的人、烟火气和文化。还有,花心思上“新”的有创意的、精致的、艺术性的新业态。

    当不少古镇因按下“Ctrl+C”键,集体“阵亡”或“日落西山”时,开发较晚的双林古镇等来了懂她的人。在这里,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围绕在古镇决策者周围,交织、融合,不断给古镇注入新的生命,寻求在江南古镇中脱颖而出。

    有人说,最有力量的故事是天下人讲述的故事。在双林蹲点的几天里,我们将目光对准了更多普通人,对这句话也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那便是,最有潜力的古镇是所有人在努力打造的古镇。

    归乡人:看看我能做点什么

    都是回忆。踏上三桥码头,徐剑峰还能闻到小时候的味道。那时,天还没亮,跟父母划船到这里卖蚕茧。码头停满了船,排队上岸后,卖了蚕茧,一碗面配一瓶雪碧,满足得很。

    年幼的男孩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亲手保护开发家乡这处最繁华的地段。

    徐剑峰学的是建筑专业,毕业后成为双林古镇管理委员会项目建设专班的一员。自此,故乡成为他守护的阵地。

    跟着徐剑锋踏上青石板。

    双林古镇的“古”,首先体现在建筑上。修旧如旧、传承文脉,是双林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取向。徐剑峰们正在做的是,守住建筑的传统特色,一砖一瓦、古桥廊道以及树荫遮蔽的河埠、断头兜转的小巷,都要保留好“老味道”。

    之后,沿河建起廊桥水岸景观带,重修文昌阁点亮沉寂的夜色,重建古戏台再现余音绕梁。儿时的记忆陆续“复活”。

    古镇夜景

    基础设施完善后,交接棒到了古镇业态招引者李凌娟手上。

    在“文旅江湖”闯荡了20多年,李凌娟归乡了。家人在杭州,原来打拼的事业基础也在杭州,为什么回双林?面对我们的好奇,李凌娟耸了下肩,双手一摊,眼里却有光,“家乡有需要,我来看看能做点什么”。

    李凌娟对旅游市场有着敏锐的思考,在她看来,拿着小旗赶集式的旅游早已过去,想要慢下来的人们在为自己找一个旅行中“临时的家”。

    “现在的年轻人期望在古镇体验什么?”“双林又有哪些吸引力?”“空缺出来的空间布局哪类业态合适?”李凌娟和双林镇决策者们一起思考、随时互动,常常半夜里为一个方案“你来我往”蹦点子。

    李凌娟尝试着去做一场古镇新生活的构建,去掉一些商业味,多一点人情味、生活味、文化味。

    水墨坊民宿、大观楼茶室、儿童博物馆岛研学基地……招引的每个业态都像在下一盘棋,让诗和远方走在一起。

    双林三桥

    有些现实仍要面对。当人流量还是投资者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时,仍处于建设期的双林古镇不具备优势。招引餐饮品牌时,李凌娟碰了不少壁。

    “引不来就自己创一个本土品牌!”炎炎夏日,李凌娟东奔西跑无果后找到了省餐饮协会。当得知浙江有四大菜系,杭嘉湖地区的传统船菜不在列时,她想到了挖掘船菜文化,让“食在双林”成为古镇一个文旅品牌。于是,连夜拟了一份关于传承挖掘古镇餐饮文化的建议给双林镇。

    建议得到重视。李凌娟在南浔各处打听寻找上了年纪的老厨师,走访了解船菜的来源、代表菜肴及烹饪方法。

    位于古镇虹桥弄内的浙北船菜馆,装修已进入尾声。我们探头往里望,空间很大。李凌娟说,正式营业后,由南浔区乡厨协会运营。以后,游客来了,不仅能吃到地道的船菜,还能深入了解杭嘉湖地区独特的船菜文化。

    儿时的记忆,随着跟古镇的互动,在不断翻出。李凌娟很开心,“古桥、古亭、戏台都在,我又回到这里,还能做点事情。”

    土地的召唤,始终牵引着归乡人的脚步。双林古镇保护开发计划启动后,不少从双林走出去的人才带着崭新的理念、学成的技术返回故乡、投身建设。

    原乡人:有主角的自觉

    跨过一道门槛,我们来到了截然不同的空间。

    门槛外,是阳关、石子路,骑着老式自行车的居民,晃悠悠从小巷子穿过。

    门槛内,是蔡宅,晚清建筑,木头经历了岁月的打磨,泛着黄。屋檐上、门窗边都有精美的雕刻,描绘崇文重教的故事。

    偶遇陆水龙,他又来拍视频。这位看起来像一名好奇游客的大爷,其实在镇上生活了一辈子。他的抖音账号上,1000多条视频,记录着双林这几年的变化。“这些街、这些老房子、这个古镇,像孩子一样经历成长,那些印记是应该被记录的。”

    陆水龙爱家乡,也毫不掩饰对古镇保护的拥护。他说,水乡的古镇基本走遍了,发现很多古镇为了开发把原住民赶走了,但人是古镇的一部分,原住民走了也就没了乡愁。“很幸运,我们当地政府懂得这个道理,也非常尊重本地人的建议。”

    在精细修复古镇的过程中,当地干部常常向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讨教,老人们最清楚老底子的样子,比如石碑的摆放、砖瓦的修葺,错了就少了本该有的味道。

    记者采访古镇居民。

    多位当地干部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双林古镇的开发是对真实乡建的改善,不会赶走原住民,不会打断原本的文化风俗脉络。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双林古镇保护性开发工程的目的,那就是让当地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于是,原乡人从容地在冬日的清晨,摆一溜地摊,卖卖小菜;在并不宽敞的一方天地里种花养草、喝喝清茶;在临河空地,直播唱戏,带感舞蹈。

    朱建良是领舞,扭得并没那么自然的舞姿,以及他的男性属性,让他成了舞场里的显眼包。初冬的夜晚,挺冷,古镇的灯和舞团的音乐带来不少暖意。

    67岁的朱建良,看着像40多岁,退休后每天跳舞是他“逆生长”的秘诀。我们被他引导到古镇游客中心外的一长溜效果图前,每个点位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他如数家珍。“得实惠的是我们住在这儿的老百姓,以前哪有这么好的环境跳舞。我们理应为古镇做一份贡献。”

    朱建良不是说说的,他微信里加了一些特殊好友。那是他偶遇的游客。有人问路,他就免费当导游,一转悠就是半天。游客开玩笑,“你是这里的领导吧?”朱建良笑声爽朗,不停摆手。

    “你瞧,这位是杭州游客,这两天邀请我去他家乡玩。”朱建良说这话时,挺骄傲。

    这样的互动对于游客来说是新鲜的,这样的故事也具有引发思考的能量。“活着的古镇”应是原乡人热气腾腾,自信、从容地在这儿生活。与此同时,他们作为主角,享受实惠,并参与和创造一方文化空间的构建。

    双林镇的绫绢织造技艺,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镇志说:“道光后,杭州庄家也多自织,然总不及双林之密实也”,老一辈的双林人个个都是织造绫绢的好手。

    历经几千年岁月沉淀的绫绢,如何重焕光彩,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它、爱上它,甚至来双林古镇体验制作?这是双林非遗传承姐妹花一直在钻研的事。

    绫绢文创品

    郑依霏,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传承人。在古镇长大,在绫绢厂度过童年。和老一辈绫绢人思路不同,她在挖掘原始工艺的同时,将绫绢深加工,制作成文创产品,研发出更好的绘画、装裱用绢。2022年,公司生产的祥云纹绫绢成为制作冬奥会证书的指定材料。

    沈钰婷则是绫绢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她开发的新系列绫绢风筝产品受年轻人喜欢。两朵姐妹花最近联手直播,推广绫绢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营绫绢产业,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个生意。”对于两位新生代绫绢传承人而言,这是一份记忆的守护,也是文脉的传续。

    一年多来,无论多忙,郑依霏都会抽时间去学校里上非遗课。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目光,她总会想到自己,当年机杼声声里,种下的那颗种子。

    新乡人:找到归宿再出发

    双林古镇“不一样”,还在她的气质。

    漫步古镇,风格不一的小型艺术馆、书画馆点缀其中,有一种格外的宁静和美好。

    国家一级美术师叶武林被吸引了。虽说是双林女婿,但此前他不曾想过将这里作为自己和作品的归宿,直到前几次过来参观费新我艺术馆、周文清艺术馆,他发现双林人“尊重艺术”“懂他”。

    更让他吃惊的是,一个一两小时就能步行逛完的小镇,在古代出了3位状元,后来又出过3位院士,可谓钟灵毓秀,名人荟萃。11月底的这次到访,他是来与当地政府商量搬迁工作室的事情。

    “我打算来年春天搬,在古镇整理作品并推出展馆。”叶武林说这里的人很真诚,很高兴在耄耋之年找到了一个能完整呈现他这一生绘画作品的地方。“对于我们画家而言,美术作品是自己的精神化身,不愿被切割成很多碎片,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作品最后的归宿地。”

    周文清艺术馆

    艺术家与古镇,在这里相互成就。

    他们的艺术作品镶嵌在古镇内,使这里愈加丰满、多彩、栩栩如生,吸引了更多向往的人。而艺术家也将以独到的笔墨和灵感,将古镇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化在作品上,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珍视。

    更多的新乡人,作为投资者来到双林古镇,构成了江南水乡另一道鲜活的风景。

    顾双梅在她的大观楼里,向来往的朋友分享自己在小镇生活的点滴。她说,在小镇待得越久,越喜欢这里。民风淳朴、食材鲜美、生活舒适,正是现代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偶遇,打开了另一个讲述古镇故事的视角。

    午后,三三两两上了年纪的本地人来大观楼喝咖啡。顾双梅这才想起跟我们分享一个奇怪的现象:来店里喝咖啡的主力军是本地老年人。“很多老人在我这里是生平第一次喝咖啡,而且会来尝试新品。”顾双梅认为,这也是双林人独特的开放气质和活力。

    沈建也看中这股活力,在经营了数十年网店后,决定在双林古镇开出第一家实体店——“双林故事•湖绫丝绢”工艺坊。

    他用“投契”形容与双林的双向奔赴。丝绸的经营契合这里深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优惠的政策和政府的诚意很大程度减轻了他的压力。工艺坊面积不小,有300平方米,划分为藏品展区、非遗传承工作室、直播间等诸多区块,将于下月中下旬试营业。

    精心布局之下,双林古镇业态日渐丰满。

    叶武林已经在整理北京工作室的作品,顾双梅正在研究改进古法制作的当地茶点,沈建打算在工作坊设计出年轻人喜爱的新式丝绸服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南太湖观察丨湖州与体育,相向而行的现代图景
    潮起南太湖·镇街湃丨奔向“高铁时代”,南浔镇织就产业“金丝带”
    相关新闻
    浙报关注 | 90后小伙叶霄云潜心木制技艺——每一块木头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态度
    名人驻村 他们将文化流量引入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