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标定参数确认完成,设备可以正式开始研发了!”这是环境工程博士梅启文在企业接手有机垃圾热解碳化项目设备研发工作的第三个月,也是他实现教师梦的第三个月。
没错,除了企业的技术研究员,梅启文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嘉兴南湖学院新材料工程学院新聘任的博士。最近,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教学准备工作的充实感,让他再一次感慨“做对了选择”。
既是研究员,又是老师,梅启文为什么会有“双重身份”?
“这一模式来源于我们学校推出的‘校企博士共享工程’,实际上就是送博士进企业,让学校、企业共享人才,也给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来实现价值和梦想。”嘉兴南湖学院人事处副处长罗一杰表示,学校自2021年转设起,就迈入了建设城市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期,今年更是在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校企博士共享工程”,现已与13家企业构建了联结,并启动了四种共享方式,分别是校企联合招聘、校企项目合作、企业实践、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共建。
企业与博士洽谈 来源:嘉兴南湖学院
其中,梅启文博士就属于第一种,也是嘉兴南湖学院第一个以“校企联合招聘”方式吸纳的人才。罗一杰介绍说,“校企联合招聘”指的是学校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发展方向与嘉兴“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相关企业联合招聘博士,即博士在由校方聘任的同时,也会与相应企业签署协议。协议期内,人才在学校、企业的工作量“二八分”,服从企业的日常管理,取得企业给予的相应劳动报酬,同时接受校、企双方的年度考核及聘期考核。
“在高水平人才紧缺的现状下,企业引才、用才成本非常高。联合招聘的博士有了市政府和学校的资金支持,能够大大节约企业成本,有助于提高它们的科技实力,”罗一杰表示:“同时,作为高校教师,人才在企业中收获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反哺学校,让学科与地方产业实现紧密结合,提升‘留禾率’。”
“这个举措来得正是时候!”梅启文告诉记者,博士以个人名义跟企业对接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作为高校教师去谈,效率明显高了许多,“这一份踏实,让我准备在嘉兴安家了。”
与企业合作签约 来源:嘉兴南湖学院
除了梅启文,嘉兴南湖学院参与“校企博士共享工程”的博士人才还有5位,时强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已带队承担了汽车零部件、复合材料及核电等方面的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单纯在学校做理论研究的话,教学案例比较有限,但现在参与到企业一线,课堂素材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时强兴奋地表示:“同时,我还可以把科研经验落地实践,非常有成就感!”
那么,接下来嘉兴南湖学院计划如何推进、深化该工程?罗一杰表示,嘉兴南湖学院作为浙江省第一所实践开展“校企联合招聘”的高等学校,正尝试与其它高校建立合作,搭建人才资源库,旨在为优质企业输送更多、更匹配专业需求的人才,同时给人才提供更多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们会从各个路径拓展校企博士共享工程,并且坚持做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