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 作为“勤俭村学哲学”见证者,54年后他捐出337件档案资料

潮新闻 记者 滕一韬 通讯员 徐槊蔓2023-12-05 23:00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在宁波“天一阁”藏书楼里,有一个叫做“公而不朽——天一阁受赠事迹陈列”的展览,展示的是历代文人、学者、乡贤捐赠给天一阁保管的古籍资料。

天一阁原为私家藏书楼,后来逐渐演变为藏书公用之处,一批批无私的捐赠者慷慨解囊,为后世保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

337件珍贵档案

不久前,一位定居在宁波的退休老教授将自己珍藏了50多年的档案资料“化私为公,惠及大众”。作为勤俭村成为“中国农民哲学村”的见证者,如今他重回旧地,将相关的337件档案全部捐赠给了当地的档案馆。“我们后续会专门组织人员对该史料进行研究,不仅要将其保管好,也要宣传好、利用好,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江山市档案馆副馆长祝和荣说。

最好的归宿

教授名叫竹潜民,浙江嵊州人,生于宁波,长于杭州。1967年竹潜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山工作,1969年被抽调到县委报道组工作,此后在1969年5月至1976年11月长达7年半的时间里,他常驻新塘边公社勤俭大队负责相关宣传报道,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见证了勤俭村学哲学变化的整个过程,并保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1985年竹潜民调入宁波高校工作,这批档案资料便随他一起去了宁波。

今年3月,江山市档案馆与竹潜民取得联系,询问他是否愿意把这一批勤俭村学哲学的相关档案资料捐赠给档案馆保存。竹潜民表示“愿意考虑一下”。

得知这一消息,江山市档案馆副馆长周煌喜出望外,立马邀请竹潜民来馆参观,并商讨相关事宜。竹潜民来到去年刚刚开始启用的新馆,在看到新馆明亮高大,功能齐全,且完全符合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水准后,也打消了自己的顾虑,随后欣然同意了捐赠。

《哲学的解放》 小册子

竹潜民告诉记者,这些档案资料承载着他对勤俭村学哲学以及他在江山县工作期间那段青春岁月的记录和回忆,也是他从年轻的记者“小竹”成长为“竹教授”的文学积淀。也因此,虽然前前后后搬家十几次,每一次竹潜民都要把它们带在身边,一直精心保管。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考虑过这批档案资料的归宿。最初是想着放在自己家里保管,当时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再保管几年,但是现在岁数也大了,也怕这些资料孙辈们保管不当。”竹潜民说,他也有想过给江山市勤俭村村委保管,毕竟大部分的资料与这里息息相关。“但是村里人员流动性大,保管条件和安全性无法保障。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给档案馆保管最为合适。”

“就像是给女儿找一个好婆家。女儿‘嫁’到档案馆,不论是俊媳妇还是丑媳妇,都能一视同仁,将日子平平安安过下去,作为‘家长’,我就很欣慰了。” 竹潜民幽默地说。

曾经的辉煌

20世纪70年代,时任江山县勤俭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姜汝旺带领村民学习,总结出了如“毛毛雨,湿衣裳,不注意,上大当”“大石头离开小石头砌不成墙”“不叫的狗最会咬人”等深入浅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民哲学”。

老照片《大石头离开小石头砌不成墙》

1970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种田人就是能学好用好哲学》文章。1971年3月25日至29日,《人民日报》又连续5天转载了《浙江日报》的《哲学的解放》文章,这种宣传力度在当时非常少见。而除了《人民日报》外,《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红旗》杂志、《浙江日报》等报纸刊登的相关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这之后,经过《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勤俭村一下子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中国农民哲学村”。

1970.8.16《人民日报》种田人就是能学好用好哲学

竹潜民介绍,当时勤俭村农民学哲学学得热火朝天,那些大火的理论文章除了农民自己写的,还有一些则是由农民口述新闻工作者代笔而来。

“比如农民发现了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事例,由他口述介绍,再和采访者一起讨论挖掘其中的哲学深意;没有写作能力的农民,写作就由采访者代笔,若是有一定写作能力的青年,则由他们写出初稿,再由采访者修改补正。否则光靠农民是无法完成学哲学相关理论文章的。”

竹潜民说,这也是自己当年在勤俭村主要的工作内容。在这过程中,竹潜民也遇到过困难。作为外地人的他,刚到江山时,听不懂江山话,当农民说到有趣的地方、全场大笑的时候,他往往因为听不懂方言而错失报道细节。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之后每当大家哄堂大笑时,竹潜民就在笔记本上做记号,记下是谁说的,前后是什么话,会后再问一起来的干部。

活学活用“老三篇”讲用会老照片

依靠这样的“笨办法”,他逐渐掌握了不少群众语言,并用在了后来的宣传材料上,如“猫教虎上树”“买帽也得想想头寸”“黄瓜打铜锣——独响头”等,使文章生动,接地气,更有可读性。

1970年下半年至1971年上半年,是勤俭村学哲学最辉煌的时期。全国各地到勤俭村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

当下的意义

竹潜民介绍,此次捐赠的档案资料包括《哲学的解放》《‘红脚梗’学哲学 人变聪明心更红》《让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等书籍及勤俭村农民学哲学相关剪报、手稿、工作笔记、其他资料、文稿,1967——1980年《红旗》杂志,他本人的论著、书稿、相关照片电子版等档案资料共计337件。

值得一提的是,竹潜民还特意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为这些资料编写目录及附注,注释上当年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经过,形成了一册19.7万字的《江山勤俭村学哲学“档案”——对1970年代农民学哲学的回顾和反思》文稿,足见其用心。

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加上文稿,从微观层面描绘出上世纪60—70年代的农民学哲学的生动场景,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风土人情、人物素描等,将档案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是开展江山历史研究的一份重要资料。

竹潜民特地撰写的《江山勤俭村学哲学“档案”——对1970年代农民学哲学的回顾和反思》

一位79岁的老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电脑键盘,有时甚至工作到半夜12点,只为将这段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这期间,竹潜民还定期向档案馆说明文稿的编写进度,共同讨论文稿内容的修订。事无巨细,他都亲力亲为。

看过文稿后的档案馆工作人员曾对竹潜民提出自己的疑惑:“50多年过去了,您文稿中的人物有名有姓,鲜活生动,充满细节和生活感,是怎么做到的,是您记忆力特别好吗?”竹潜民笑着道出了其中的诀窍:“其实不是,我有一个习惯,每天会记录20字左右的工作日志,这样就能帮助我把过去的事情记忆得相对清晰。”

捐赠仪式

前几天,勤俭村学哲学相关档案资料暨竹潜民教授个人作品捐赠仪式捐赠仪式在江山市档案馆举行。“这些资料和江山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已经保留了50多年。现在把它们捐赠给江山市档案馆,我觉得是最好的一个归宿,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竹潜民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