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出生于杭州的祝新,曾用2万元,在10天时间里,拍出电影《漫游》,全片在杭州取景,电影在2018年提名了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入围了2019年第69届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
11月29日,祝新在杭州体验了一次特别的放映、采风之旅。这是潮新闻联合瞄电影推出的年终特别企划——走进浙江青年导演。
在《漫游》放映结束后,祝新讲述了幕后创作故事,与浙江高校学生互动交流,并带着大家在西湖、运河边采风,探索电影艺术的魅力。
《漫游》的故事围绕着两个家庭由迁徙所带来的命运纠葛展开,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祝新20岁,还在中国美院念大二,因为偶然的一个念头开始创作。其实那是他真正接触电影的第一年,对世界的感知非常原始,想到什么就拍什么。
7年过去,回忆那时候的自己,他形容是一个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孩子。现在回头再看,他感觉这部电影像一个“遗迹”,很难再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模样,甚至说他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再拍一遍。
祝新的人生,因为《漫游》被彻底改变。
“原本不出意外的话,我现在可能是一个广告公司的老板或者导演。”大学时期是祝新赚钱最多的时候,毕业后的那两年,他带着《漫游》去各种电影节,也因此拒绝了一些广告拍摄,只剩一个念头——“我得去做电影”。
后来生活的状态就一直是这样,从2018年到现在,他很多时间都花在创作上,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整理,现在的他更看重情感,开始更多地观察身边的人。
他有两个项目会在今年完成,内容跨度很大。
剧情长片《世界日出时》,是有点可爱、奇幻的风格,纪录片《凤凰山下·词》里,他试图用视听手段还原一千年前的宋词《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的发音和曲调。
下午的采风,他就带着大家去乌龟潭直接感受了词的意境,“‘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当时苏轼写词时就在这一块区域,这也是玉皇山脚下的延伸地带”。
一身黑衣,标志性寸头,祝新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踩着跳跃的步伐。
在不同的景色里,他讲述了自己如何探索,作为一个杭州青年,又是如何寻找和这个城市更深远的链接,不再同于《漫游》——风景,本身有了更明确的意义。
四五年前,仇晟《郊区的鸟》、祝新《漫游》和顾晓刚《春江水暖》集中出现,体现了时代变革下城市、家庭和人的变化,有人将这个现象评为“杭州新浪潮”。后来,更多的浙江导演被划入“浙江电影新浪潮”之列。
巧的是,最早的3位导演,都有新的片子即将面世,顾晓刚带着新片《草木人间》去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仇晟的新片《比如父子》刚在杭州杀青。
祝新回忆起2019年,顾晓刚带着他和仇晟等人一起游富春江的经历,对他来说,“浙江电影新浪潮”当时把同一地域的创作者用一种很及时的勇气团结在了一起,也让他之后收获了更多的关注。
“现在我们还会经常见见面聊聊天,希望能够保护彼此的创作,有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和资源上的共享。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不希望它只是一个口号,或者一个群体的代称,而没有真实的人的流动。”
未来,祝新希望能去做一些崭新的东西。
1996年因为家在新新饭店旁边,又快到千禧年,人们对于新的事物有巨大的渴望,他被取名“祝新”。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年轻创作者,不能完全被产业框住,所以我在制作方法上有一些突破,或者说一些坚持。我想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脉搏,探讨时代和人的关系,让作品真正地触达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