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丰安文理㊵丨宋濂为何归隐仙华山?

    潮新闻 特约作者 何金海2023-12-05 06:00全网传播量1700
    00:00
    00:00


    【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

    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至正十年(1350)二月十五日,宋濂携家自金华迁居孝门与郑义门之间的青萝山下,后入仙华山读书著书,先后写成《浦阳人物记》共二十九人、《萝山集》一百零九首;与戴良合编辑成《柳待制文集》《柳待制别集》各二十卷;作《书浦阳朱氏族谱序》《惠香寺新铸铜钟铭》《浦江县新建尉司记》《元故集贤院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行状》等上百篇,为后来宋濂应诏入朝出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至正九年(1349),因危素举荐,元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宋濂本来是婺州的一介平民,何以有通天的本事,使得远在大都的朝廷会授予他翰林编修官的职位呢?这要从他的老师黄溍以及黄溍的僚友危素说起。

    黄溍是义乌人,元朝正式实行科举考试后的第一届进士,在元朝有相当高的声望。黄先生生于1277年,字文晋、晋卿。至正三年(1343)前,他已历任宁海县丞、石堰盐场监运、诸暨判官、翰林编修、国子博士、江浙儒学提举等官职。

    至正八年(1348),黄溍升翰林侍讲学士,可以想见黄溍在朝廷中的声望。宋濂作为黄溍得意的门生,黄溍自然会在翰林院的僚友中提起他,并把宋濂的文章拿给他们传阅。而危素,即是朝廷中喜欢宋濂文章的一个。

    危素是江西金溪人,“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梈的学生。他生于1303年,字太朴,号云林。

    同在至正八年(1348),危素复入翰林为应奉。由于黄溍与危素一道编《本朝后妃功臣传》,故危素从黄溍处得以了解宋濂的为人和为文。

    危素又从黄溍处得知,宋濂也是柳贯的学生,而柳贯与危素交情甚笃。当时朝廷正在编纂辽、宋、金三史,工程浩大,人手紧缺,翰林院的诸编纂人员负有举荐人才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危素决定向朝廷举荐这位难得的人才。宋濂在为危素撰的《神道碑》中说:“在前朝时,欲尉荐入史馆。”

    翰林编修官的品阶虽然不太高,只有正八品,但是,由于供职的翰林院是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文化机构,故备受读书人的尊崇。这一官职,就是长期在地方上担任过官职的进士,也不一定能获得。宋濂既不是进士,又没有担任过地方的行政官职,一步就登上了这一显位,真可谓是绝无仅有的殊荣!况且,对于宋濂来说,他一心想成为像司马迁、吕祖谦这样的史官,能够到翰林院去编纂垂名后世的辽、宋、金三史,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

    石照东画宋濂。

    宋濂受到翰林编修官征聘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宋濂却拒绝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濂竟作出入仙华山归隐的举动,而且给自己取了元贞子的道士名字,署号仙华生、仙华道士。于是,讥笑、嘲讽接踵而来,甚至连宋濂的一些朋友也不理解他的行为。

    宋濂的同门友戴良就是其中之一。戴良特意找到宋濂,劈头就问其中的原因,宋濂一口气说了“有大不可者一,决不能者四”共五条理由,说完还请戴良为他写一篇赠序,用来回应世人的嘲笑。

    戴良在《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中将宋濂对自己说的五条理由都写了出来:

    昔人有以绅劣为柴栅,声名为鞭锁者,余岂为是过激哉!顾将顺性而动,各趋所安耳。余之所安,乃在于山林而不在于朝市,使其以此而易彼,有大不可者一,决不能者四。余闻居人伦必以礼,处官府必以法,然自闲散以来,懒慢成癖,懒则与礼相违;慢则与法相背,违礼背法,世教之所不容,大不可者此也。又心不耐事,且惮作劳,酬答少顷,必熟睡尽日,神乃可复。而当官事丛杂,与夫造请迎将之不置,一不能也;啸歌林野,或立或行,起居无时,唯意之适,而欲拘之以佩服,守之以卒吏,使不得自纵,二不能也;凝坐移时,病如束湿,一饭之久,必四三起,当宾客满座,伊如木偶,仰不得动摇,三不能也;素不善作字,举笔就简,重若山岳,而往返书札,动盈几案,四不能也。以一不可之性而重之以四不能,自度卒难于用世,故舍之而遁。又闻道士遗言,吐纳修养可使久寿,故即其师而问焉。虽然,世之贤士大夫闻余之有是行也,必并起而嘲之。子知我者,何不赠之以言,使有以解彼之嘲,而且以卒余之志也。

    戴良认为“道”有两种,一种是“尧、舜、周、孔之道”,一种是“老子之道”。前者得“圣人之用”,后者得“圣人之诲”。过去贺知章在荆川为道士,陈图南入嵩山为道士,都是欲得“圣人之诲”,而那时并没有议论他们的行为。言下之意,宋濂入仙华山为道士,也没有什么好议论的,这是戴良按宋濂的话说的。戴良是月泉书院山长,以他在文人中的威望,消除了社会上对宋濂的闲言蜚语,也顶住了官府的责难问罪,使宋濂得以平安入山。

    宋濂的另一位朋友刘基则不同。刘基弱冠时患病,也曾羡慕老子的清静无为,所以,当他听说宋濂归隐仙华山,高兴得不得了,特赋诗为宋濂送行。他在《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中写道:

    龙门先生既辞辟命,将去,入仙华山为道士,而达官有邀止之者。予弱冠婴疾,习懒不能事事,尝爱老氏清净,亦欲做道士,未遂。闻先生之言,则大喜,因歌以速其行。先生行,吾亦从此往矣。

    接着刘基赋诗道:

    青山崔晁兮烟云杏冥,回溪郁纤兮岩谷晦明。

    修笙杂树兮相蔽亏,洞壑窃冤兮人不知。

    清猿警夜兮鹤报晨,花开鸟啼兮长如春。

    熙有芷兮陵有茗,美人不来兮山寂寥。

    琼芝兮玉华,丹羡兮翠奄。

    紫葛兮黄精,砷碾兮繁彭。

    貴梁连倦兮登降剔笼,幽渗阅矽兮敞晃诵诡。

    芳兰桂椒兮或红或紫,松风涧泉兮金石盈耳。

    梧桐藝藝兮竹实蕊蕊,凤凰翔鸣兮五色卉炜。

    望美人兮翠微,空山寂寥兮迟尔来归。

    霓为衣兮霞为裳,饮沉澄兮食瑶浆。

    晞正阳兮澡沦阴,精神完兮毛发香。

    握六符兮跛九灵,被霄云兮歌洞章。

    御扶摇兮款天门,诣北斗兮觐虚皇。

    超鸿蒙兮轶希夷,造无私兮逍遥埃。

    召秦女兮吹萧,使湘娥兮弹丝。

    洪崖啸歌兮王母启齿,黄舞齐进兮襟佩讽绷。

    长离前驱兮莺鸟为使,苍龙驯腓兮白虎系系。

    雷公磅碾兮列缺旭地,登明堂兮绝河津。

    上阁道兮攀句陈,过三危兮绕玄冥。

    出太微兮入西清,憩牛渚兮泛灵搓。

    乘回枫兮以还家,美人兮归来,中山兮其乐无涯。

    至正十年(1350)二月十五日,宋濂携家自金华迁居孝门与郑义门之间的青萝山下,自此,宋濂谓自己为浦江人。为免受牵累,宋濂独自入仙华山西庵(一曰小龙门)。

    宋濂在仙华山读书著书。最先写成的是《浦阳人物记》共二十九人、《萝山集》一百零九首;与戴良合编辑成《柳待制文集》《柳待制别集》各二十卷;作《书浦阳朱氏族谱序》《惠香寺新铸铜钟铭》《浦江县新建尉司记》《元故集贤院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行状》《龙渊义塾记》《松隐庵记》《思春辞》《燕书》四十篇、《龙门子凝道记》《诸子辩》等上百篇,为后来宋濂应诏入朝出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濂在仙华山期间,业经常下山办事、探访师友,现摘录几次如下:

    一是至正十一年(1351)去义乌与华川书舍的同门友王祎一起拜访致仕回乡的老师黄溍,并写成《华川书舍记》;到东阳拜访致仕回乡的胡助,请其为《浦江渊颖吴先生(吴莱)文集》作序。

    二是至正十二年(1352)义乌方景云将女儿姬许与宋濂次子璲(是年九岁),结为姻家。

    三是至正十四年(1354),宋濂在青萝山下新居再建前轩,曰“青萝山房”。

    四是至正十五年(1355)冬十月,宋濂应邀与友生攀登官岩山,俯瞰浦阳山水,并作《官岩院碑》,其中写道:

    天朗气清时,尝同二三子扪萝攀葛而上,俯瞰县北岩坑、仙华诸峰,如万马东行,或驻或跃。而浦阳江之水,蜿蜿蜒蜒,又如白龙南飞,一泻数十里,绕岩腹而去。周围原野,星罗棋布,诸池沼厕其中直小瓯耳。方呼酒放歌,天风自东北起,四山鳞甲,一时皆动,同游或战掉不能留,诚天地间胜绝之地也。

    宋濂故居遗址。

    《光绪浦江县志稿》也记载了宋濂对仙华山的描述:

    浦江壤地虽不越百里,仙华山拔地而起,奇形伟观,如旌旗,如宝莲花,如铁马临关,而大江之水又如白虬,蜿蜒斜络乎其前,实天地间秀绝之区也。

    天地间胜绝之地,天地间秀绝之区,这是宋濂对浦江的赞美、溢美之词。

    五是宋濂于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初三与郑义门八世孙郑彦真一起,“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参照东晋王羲之举办兰亭雅集的做法,邀集贤达士人和东明精舍学生结伴同游。在玄麓山举办了浦江历史上第一次唱和活动。宋濂亲撰《桃花涧修禊诗序》,全文如下: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郑君彦真(郑铉)邀诸贤士大夫将修禊事于涧滨,至玄麓山穷泉石之胜,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中。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已而诗尽成杯行无算迨罢归日已在青松下。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

    其间,也有很多人慕名到仙华山小龙门求宋濂为师、作序。如:至正十六年(1356)六月,应龙泉章溢到仙华山之求作《玉峰寺碑》;同年,金华人许元到仙华山龙门求宋濂为其《樗散杂言》作序,李耑到仙华山龙门拜宋濂为师。

    直到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攻取睦州(今建德、淳安一带)。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吴宗元、吴筠西家避兵乱,自己留在浦江静观其变。

    六月十八日,朱元璋取浦江。八月取兰溪,十二月十九日攻取婺州(金华)。宋濂看到朱元璋军队纪律尚严明,对老百姓少有侵害,遂放宽了心,让家人回浦江青萝山房。自此,宋濂看到元廷大势已去,新的王朝即将诞生,自己的归隐生活宣告结束。

    次年正月二十七日,朱元璋聘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同时聘任宋濂好友戴良为学正。一年后,朱元璋遣樊观奉诏来婺州,诏宋濂与刘基(伯温)、章溢、叶琛等一起至应天(南京)。七月,授宋濂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授太子师,为皇太子朱标授经。宋濂迎来了辉煌的人生。


    相关专题
    丰安文理①|回忆与期待:上山随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