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良渚潮客厅|博物馆对谈:让文物讲述我们的来处和去处

    潮新闻 记者 杨希林 胡杨 马佳妮 张小斌 蒋超 叶海涵 潘骏 李钧 叶玉玲2023-12-05 03:34全网传播量3865
    00:00
    00:00

    如果请来自中国、希腊、匈牙利的博物馆馆长各推荐一件文物,进行一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文明对话,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展品? 12月3日下午,潮新闻客户端“良渚潮客厅”策划了一场博物馆之间的对谈,参加良渚论坛的希腊伊拉科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史黛拉•克莱索拉克、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贝思文、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一起,在过去与现代之间穿梭,碰撞出一连串思想的火花。

    博物馆馆长在良渚潮客厅对谈

    一粒稻谷、一个盘子和来自匈奴时代的收藏

    它们都在讲述:我们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希腊伊拉科利翁考古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米诺斯文明的文物,产生于4000年到5000年之间的米诺斯文明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文明,匈牙利国家博物馆是匈牙利最早建造的博物馆,而良渚博物院里展着中国5000年文明的实证。如果用一件器物来 “对话”,它们分别会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三位博物馆专家非常有倾述欲望。

    “在谈到良渚博物院馆藏文物的时候,我们会经常提到玉琮和刻符黑陶罐。因为这两者特别反映良渚的精神信仰和文明观念。但在考虑到文物作为文明交流‘使者’的角度,再结合良渚文明在全世界的意义,我更愿意推荐良渚博物院里非常不起眼的一件文物——炭化稻谷。”

    “艺汇丝路”采风活动中,来自泰国的艺术家正在参观稻谷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打开了话匣子:“中国文明是以稻谷农作经济为支撑的。10000年前左右,中国开始进入了驯化稻时期,5000年前,良渚先民们种植水稻。之后中国稻作文化逐渐影响了全世界。”马院长补充说,现在全世界还有近40%的居民是以稻谷作为主要食材。“炭化稻谷还自带良渚沼泽湿地的环境特性。在这个环境下,良渚先民建造了一个非常发达的文明古国,炭化稻谷也反映了良渚文明起源的独特性。”正如西亚和北非区域的居民种植的是大麦和小麦,而东南亚到东西亚种植的几乎都是水稻。这颗来自良渚的稻谷,会让全世界更好的理解良渚文明的突出贡献价值。此外,驯化稻意味着先民在水稻的种植和水稻田的管理等非常复杂的问题上取得了极大成就。马院长觉得,这是对中国5000年文明最好的注脚。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贝思文,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和匈牙利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对于这个问题,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某一件藏品,而是某一类。他选择的是匈奴时代的收藏。“我们历史上最早是一个游牧民族,其实我们认为早期就是从亚洲迁徙到欧洲的一个民族。我们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草原文化(相关)的一些文物。可以解释欧亚大陆的一体性、欧洲跟亚洲之间在历史上的一些关系。我们研究自己来自哪里,和哪些民族有血统关系。而中国历史上,外来游牧民族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贝思文觉得,这种探寻带来的话题非常有意义。

    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贝思文

    希腊伊拉科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史黛拉·克莱索拉克,在马东峰推荐文物时频频点头。“会议期间我去了良渚博物院参观。在看到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时,我不由得想象这是否是良渚人从神性到人性的转移。”她给马院长提了个小建议:有机会可以带上他提到的三件文物一起交流。“大家或许讨论文物是什么,文物背后代表的是什么,每个文物图案是什么意思,这会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场景。”

    希腊伊拉科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史黛拉·克莱索拉克

    然后,她一边思考一边慢慢地说道:“如果是我来推荐我们博物馆的文物,我会推荐费斯托斯圆盘(Phaistos Disc)。它是在费斯托斯神殿被发现的,是一个泥土做的圆盘,圆盘的两面都刻有象形符号,非常漂亮,很有趣。字符是用活字印模在泥盘尚湿时压印上的。”史黛拉说:“虽然学者们至今未研究出字符的的含义,但未解的文明之谜反倒更让我们去感到好奇,去想去研究,想去探讨。” 

    三个问题、一位著名诗人和去博物馆参观的年轻人

    人们为什么渴望民间文化交流

    作为一次难得的跨越文化的同行交流,博物馆专家们也有许多问题要相互解惑。马东峰首先向史黛拉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博物馆在国际文化交流之间能发挥怎么样的作用?

    “很多人没有机会去了解希腊文化,我们的专家学者来中国做研究也不多。我们需要有专家互相做学术探讨,有民间文明交流。”史黛拉说。

    良渚论坛期间,对良渚有浓厚兴趣的史黛拉马不停蹄前往参观了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良渚博物院,她看到无数中国年轻人主动进馆参观、学习良渚文化。这让她记忆深刻。“我们说‘以史为鉴方知未来’。良渚博物馆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主动参观,我想是因为建筑非常现代化,而且里面有许多智能互动教程的缘故。”所以她觉得,更多数字化手段的使用会让博物馆博物馆在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东峰也问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代表贝思文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做到不仅仅收藏过去,也收藏现在?现代化博物馆的体系应该怎么打造?他表示自己对匈牙利知之不多,比较熟悉的是著名诗人裴多菲,但他对贝思文之前提到的匈奴时代的文物非常感兴趣,它反映了古代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碰撞和互动。他问这位长期在中国的博物馆策展人,会如何向中国推荐和传播这些文化资源?

    马东峰(左)和贝思文正在对谈

    贝思文表示,博物馆在近代文物及现代文明的展陈上花费了许多心思。“博物馆不仅有很丰富的文物收藏,还有很详细的讲解,而且我们在不停更新展览内容。”贝思文补充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马馆长提到的裴多菲:“我确实注意到,中国有课本收录了裴多菲的诗歌。而且他跟中国许多著名诗人也有渊源。我们的博物馆正在策划一场关于裴多菲的展览,特别是裴多菲和中国之间的关联。把这样一个文化的内容推送给大家。”

    博物馆专家们表示,在文化交流中,博物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可以通过展览促进对话。“我们今天参与良渚论坛,通过对话我们才能加强人民之间的友谊,互相了解,互动性加强以后,影响力可以再扩大,博物馆展览体现了软实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望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