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懋(1436-1521),世称枫山先生,乡试夺魁、会试第一,入仕有政绩,道德与文章闻名于世。王阳明曾问学于章懋,湛若水也出其门下。在辞去官职返乡后,创办了“枫山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章懋在学术上承接北山四先生,在心性与工夫上皆有所创见。毫无疑问,章懋是兰溪这块土地当时走出的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人物。
兰溪渡渎村“枫山书院”
然而,时隔五百年,重游章懋故里兰溪渡渎村,走访建于明代、遗存至今的章氏祖居和章懋故居,感受到了时光流淌过的印记。再遇枫山书院,再也无从与时光那端的章懋相遇,更没再听到庭院深处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更未见群贤论学的热闹景象,只有那见证岁月悠悠的故居、或许未变的乡音和尚可查访的章氏后人在倾诉着、延续着这里曾经过往的一切。
章懋编撰的首部兰溪县志,使人们知晓兰溪的前身往事而变得有据可循。除了乡贤,现在外人似乎淡忘了章懋曾是一位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提及他,反倒需要抬出他的两位学生辈名人王阳明、湛若水来佐证其身份地位其实也曾重要。学界对章懋的相关研究状况甚少,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从明代赵鹤辑有《金华章枫山先生正学编》和明代阮鹗撰有《明章文懿公(懋)年谱》,再到晚晴《率祖堂丛书》出版时(1887年)收录赵鹤所辑图书,章懋的著述流传不广,制约了人们对这位名人的闻见。直至2020年《浙江文丛》出版了由朱光明先生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章懋集》,人们了解章懋本人的著述才有较为方便的渠道。枫山学派连开宗祖师章懋的作品尚且如此,那些从枫山书院走出来的学有所成或仕宦皆有政声的人才,如受业弟子如陆震、程文德、李沧、郑善夫、汪玉、尤樾、张邦奇、程昌、姜麟、郑瓘、庄起元等皆有声望,但在今天似乎都要被湮没于历史绵长的记忆中了。即便如章拯、陆震、舒芬、唐龙、夏良胜、夏尚朴、陈克宅、余祐、陆深、魏校、章侨等门人弟子在《明史》中有传,但世人依然所知甚少。有史可据,这对他们在现代社会传播声望好像没帮不上太大忙。庆幸的是这些贤能之士,大多数都有著述存世。因此今天重提“枫山学派”时,我们不妨先从整理、出版这些前贤的著述开始,以项目资助等形式予以推进,开展著述整理、学术研究,以提升认知度和扩大影响力。虽然这是个较为庞大且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项目,但值得。倘若没有文本著述与读者形成互动,人们根本不了解这些名人的事迹,根本谈不上他们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影响。心性之学和纲常名教的伦理秩序早已不为人熟悉,但品行端正与廉洁奉公时至今日依然为人所称颂。尤其是监察官若要做到恪尽职守,品行高洁是必需的。
枫山书院走出多名有史可载的 “监察官”,如陈克宅、章拯、程文德、程昌、汪玉等。枫山学派开创者章懋的高洁品质明显地影响到了门人弟子立世处事,其蕴含的廉洁因子可融入现代公共生活。明代旧址、传奇考神,这些人设具有不可复制性,但它们皆不足以标识章懋道德与文章上的影响及其对后人的启迪。整理这些鲜活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人们明白真正廉洁的他们是为己的,由内而外的,将廉洁视为生命、令人感动的。重提章懋的枫山学派和枫山书院应从关注其学术贡献开始,恢复朗朗读书声,实现教书育人与人才聚居。这样,以道德与文章并重的章懋及其枫山书院在现代社会依然能恢复积极作用。蕴藏在文物、遗迹、古籍里文字的生命会再次激活,以不可替代的方式与人们发生联系,令人再次驻足,为人才培养发挥作用,为兰溪的“两个先行”贡献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