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素以钱塘江潮水而闻名。今年来,一个叫“子乐”的追潮人所发的短视频一次次让人眼前一亮,在他拍摄的绝美画面中,人们看到了许多珍稀的鸟类。
那么,“子乐”是谁?
“子乐”原名沈益亮,是一位资深追潮人。追了10多年潮水的他说,近年来钱塘江生态明显变好,水里江鲜丰富了,吸引来了成千上万只精灵来这里落脚觅食。
11月29日,农历十月十七,又是大潮汛日,临近中午时,沈益亮顾不上吃午饭,从单位早早赶到了丁桥镇大缺口。潮水到这里的时间大约是12点半,此时阳光分外耀眼,江面上闪着道道鳞光,他在江风鼓荡的海塘上候起了潮。
“大潮一般都是12点钟以后来的,为了确保时间足够,我一般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拍摄潮水还要准备器材、观察潮水动向。”他蹲下身子边摆放器材边说,头上一顶白色遮阳帽、身上一件橘色冲锋衣,沈益亮看上去多了一份干练。
空气能见度非常好。没过多久,宽阔的江面上就出现了白色的潮头。他迅速调试好航拍器,根据江面风力,他算好最低可以飞到距江面两米处。航拍器升空后,在江对岸的滩涂上,他发现一些人在捕捞潮头鱼。“现在飞出了2000米以外,我能拍到他们在抓潮头鱼。”他说。通过手中的监视器,可以清晰看到有四五名男子奔跑在潮头上,抓住时机去捞水中的大鱼。
抢潮头鱼,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秋冬之交,钱塘江进入了枯水期,潮水威力变小,一些胆大的人就在钱塘江南岸没入脚踝的浅水区去抢这道江鲜。
“不光人类喜欢抓潮头鱼,其实野生动物也在抢潮头鱼吃。”沈益亮笑着说,“这两年,也因为江里面鱼多了,所以鸟儿就会停下来找美味,这也给我们这些喜欢拍潮的人提供了许多好素材。”
西去的大潮从大缺口一涌而过,沈益亮不急不慢收好器材,原路折返回盐官。今天潮水行进的速度每小时约20公里,开车追潮时间绰绰有余。下午1点,他出现在观潮胜地公园占鳌塔西面百十米处的江堤上。
5分钟后,一道白色的浪墙从眼前呼啸而过,他的航拍器稳稳地跟随着潮水,一时间,成千上万只野鸭和潮水一齐奋飞,场面蔚为壮观。“拍到了,都拍到了!今天我换了一个角度,看见野鸭跟着潮头飞。”他熟练操控着航拍器,快乐得像个孩子。
眼下正是候鸟来南方越冬的迁徙季,对于眼前的奇观,沈益亮倒也有点见怪不怪。他说,去年开始,钱塘江上的野鸭明显多了起来,江中的鱼虾满足了它们的胃口,它们就留下来过冬,并在水草茂密的湿地里产蛋孵化,直到第二年3月春暖后,才会拖家带口依依不舍暂别潮乡。
“我在景区工作,每月大潮汛几乎一天不落都在拍,在盐官拍到了野生鸟群,也拍到了交叉潮。”此话一出,不禁让人有些意外。原来今年8月31日,他拍“鬼王潮”时,在观潮胜地公园拍到了过去只在丁桥一带惊鸿一现的交叉潮!为此,他专门请教过专家,原来是因为钱塘江江道和江底沙坎的变化,才引发了这样的新景象。他拍到的视频中,两股潮水在江心缓缓交会,成群的鸟儿飞掠在潮头,刷新了人们以往的认识。
“今年在尖山塔山坝,我也拍到了交叉潮和鱼鳞潮。”沈益亮说,“以前用的是相机,只能在岸边拍潮水,现在可以空中俯瞰,也可以超低空,所以我们这些追潮客每月都在关注潮水变化,我们要告诉外地的游客,钱塘江不仅仅是八月十八看潮,其实它每年的潮水、每月的潮水、每天的潮水都是不一样的。”
1973年出生的沈益亮,打小在钱塘江边长大,年轻时曾做过老师、当过兵。2010年,他到盐官景区工作,后来调到钱江潮旅游开发公司任职,因工作的需要,他渐渐爱上摄影,用镜头聚焦钱塘江。2016年,他开始接触航拍,尝试从空中的视角表现钱塘江的大美。今年以来,他又开了“子乐摄影”视频号,日常坚持更新,吸引了大量的粉丝,他拍摄的视频还多次被人民网、央视网和浙江卫视等媒体转发采用。
现在他走到哪里,都要把航拍器带在身边,生怕错过了生活中无意邂逅的一些发现。要拍好大自然中一组完美的视频,不仅要把握好时机,也需要精湛的摄影技术。
野生动物有着非常灵敏的警觉性,要拍好这些水鸟,他和一群爱好摄影的伙伴尽量做到不惊扰到它们,航拍器在低空近距离拍摄时,他一般先试探性去拍,看到鸟儿稍有警觉,就将手中航拍设备停下来,在原地观察拍摄,这样才能捕捉到鸟儿在水中自由憩息,悠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这几年,他的航拍设备更换了4台,航拍里程1600公里,拍摄的视频累计时长超过了160小时。由于酷爱拍潮,他被吸收为钱塘江涌潮研究会会员。最近,他在黄湾镇嘉绍大桥附近滩涂上发现了一对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这股兴奋劲还没过去,11月28日傍晚,他又有了意外收获,惊喜发现这个鹈鹕的家族又加入了3名新成员。
“最近我和伙伴天天在追潮,钱塘江的生态一直在变好,拍到的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我也在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说我自己拍到的鸟类,一眼能认出来的有野鸭、白鹭、苍鹭,后来慢慢了解,还有豆雁、大雁、卷羽鹈鹕等等,而我的伙伴们也在江边拍到了朱鹮、天鹅这些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沈益亮开心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