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磁波穿越漫长时光,处在不同时间坐标的两个年轻人意外取得联系,将一场隐匿于未来的人类生存危机暴露于世人面前,为阻止灾难发生,高中生白杨和身边的长辈组成救援队伍,以真情为纽带,搭起生命营救的桥梁……
这是《我们生活在南京》讲述的故事,该作品2019年于起点中文网连载,曾斩获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科幻小说”,获得第十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2022年度长篇小说金奖,并摘取2020-2022年度新星金奖桂冠,可以说是最热门的网络科幻小说之一。
小说的背后,是95后作者天瑞说符,出生于1996年的他,已经著有《泰坦无人声》《死在火星上》《我们生活在南京》等多部小说,并多次摘得“银河奖”这一公认的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被读者视作科幻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在浩如烟海的网文中,天瑞说符的作品非常具有辨识度,从富有生活感的少年视角出发,借幽默笔触叠加层层脑洞与科学点子,构建兼具神秘孤寂和末日美学的未来世界,使文本具有了属于建筑的精妙美感,也体现出作者的缜密思维与丰富想象。
采访中,当我好奇《我们生活在南京》中如物理学定律一般直接决定主角世界拯救计划成功与否的“硬核”定律是怎么推导出来时,天瑞说符的回答非常简洁——“脑子一拍想出来的罢了,想到这个就用这个了,没想过其他的。”某种程度上,这种与建筑搭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创作巧思,并非刻意雕琢的结果,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书写。
还有书中导致人类消失的“黑月”,以“人头”为果实的刀客,这些原本只能存在于想象中的元素,皆被天瑞说符借用物理知识赋予了合理性,让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世界更添一分现实感。在作者看来,这些也是非常平常的情节设置,很难去追溯灵感的来源,“类似的设计在之前的科幻作品里太多了。”
好的创作者就像厨师,能够用大致相似的原料,烹饪出风格独具的美味佳肴,《我们生活在南京》以别样的中式美学呈现出看似常见的末日图景,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也让这个故事的缔造者逐渐被公众熟知。
天瑞说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非南京土著写的南京故事
初看《我们生活在南京》,不由自主会疑惑,作为江西九江人的天瑞说符,为什么会写一个发生在南京的故事,真实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南京这个名字好听。”天瑞说符回答到。
之前的采访中,他也提过,这个故事是自己心血来潮创作出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南京)这个名字念起来合适,这个书名的最后结尾最好是第一声,你换第二声、第三声发音结尾就没那么好听,平仄就没那么琅琅上口。”
最终,这个因为“好听”顺延出的科幻故事,落点于南京秦淮区首蓿园大街66号,梅花山庄中沁苑。为呈现更具生活气息的场景,正式动笔之前,天瑞说符逛了南京的许多地方,把能考察的地方都考察了一遍,清晰地考虑到了小说人物在南京可能经历的所有事件,给整部作品赋予一定的合理性。
无心插柳柳成荫,书中“虚构”的南京,交叠了2019年和2040年两个时间坐标上的错位时空,借温暖平淡的生活透视宇宙异变的混乱与无常,前所未有地放大了一座城市的魅力。
“这本书让我有非常强的代入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读完《我们生活在南京》后表示,“南京是一个对我来说充满记忆的城市,看到秦淮河、新街口、鼓楼,我有非常强的代入感。更重要的不是地名,而是里面一些人的故事。我们说到生活,其实生活就是人。”
小说主角白杨,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他在父母呵护中长大,没有经历过复杂的世界,最大的烦恼来源便是做不完的习题和一天天逼近的高考,却能在人类生存危机逼近时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智慧,活学活用从小到大学过的所有知识,给无线电另一侧的半夏提供生存和生活上的支持。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小说,天瑞说符会觉得,白杨身上可能有一部分他本人的影子,“毕竟他是通过我的大脑在思考。”
忠于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细水长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生活在南京》从众多网文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肯定,但在天瑞说符看来,这本书还未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作为一个非南京土著,要写好这个城市还是太难,仅靠几次采风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深入生活。”他在采访中说,还是希望能在下部作品中补上短板,但能不能补上不知道。
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我们生活在南京》
【2】以治学态度打造“硬核”科幻
提起天瑞说符的作品,读者可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一个词,硬核。
这个形容词,曾多次出现诸多推荐者的口中,比如,《三体》编辑,《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就说过,“(天瑞说符)这样的硬核科幻作家正在改变网络科幻的样貌。”
哪里“硬核”?翻翻他在起点中文网上的连载作品或许能有感触。
最直观的,莫过于天瑞说符“做学术”般的写作态度,从《死在火星上》开头罗列的整整四页参考文献,还有《我们生活在南京》结尾向为小说创作提供过帮助的专业人士的致谢便可以看出来,这些点滴,侧面反映出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在网络文学中实属少见。
另外,这种“硬核”也表现在严丝合缝的情节铺陈上,无论是书中颇具电影感和戏剧性的章节转折,还是穿插于故事中层层递进的科学推理,都凸显出科幻独有的科技美学,也给作品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显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创作以来,天瑞说符说过很多次创作中遇到过的困境,比如,网文作者积累不足,作品难以出版等等。“难点在出版市场大幅度萎缩,整体盘子缩小了。”在天瑞说符看来,与走传统出版的科幻小说有所不同,网文作者要面临的更新压力更大,也会在市场中感受到更猛烈的冲击。
这种情况下,创作者想要突围,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在网文行业扎根,这是天瑞说符一贯秉持的观点,他曾表示,网文作者得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护城河,这是很重要的,“你写的东西最好是别人不能写的,或者别人不能轻易替代你。需要花很多年时间去刻意训练它。”
对天瑞说符来说,写科幻只是一种偶然,为找到创作上的“护城河”,他尝试过玄幻仙侠都市等多种题材,一个类型写不出来就换一个,写了好多年,“直到换成科幻题材,才有了正向反馈。”
天瑞说符近些年创作的作品。
【3】努力拓宽网络文学的创作边界
无论是无惧失败的试错精神,还是四年内三次斩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项银河奖的耀眼成就,难免会让读者和同行对天瑞说符产生一种印象——“卷”。
但天瑞说符并不认为自己是非常“卷”的人,“我经常两天写或者三天才能写出两三千字。”别人口中的“卷”,大抵描述的是他为了写小说钻研新知识的求知精神,还有与读者讨论“地球消失会不会影响地球轨道”的较真劲。
在采访中,天瑞说符说,像天线制作、图像传输链路搭建、核弹引爆流程等基础知识,都是他现学的,“我是理科专业出身的,业余无线电的基础知识对我来说不难。”当我问写作时会不会遇到逻辑链断裂的情况,他回复,“不会有,大纲是动笔之前就做好的,不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那么,对于一个同行眼中比较“卷”的作者来说,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天瑞说符觉得都重要。他更多把自己现有的成绩看作一种运气,“我不知道“卷”是不是网文作者突围的关键,也不知道被视作“硬核”的科幻作品为什么能‘出圈’。”
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天瑞说符曾说自己很久没写作了,连载压力大,自己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因此我问他,会不会一直把创作坚持下去,他很实在地回复到——“会一直创作,不创作就没饭吃啊。”
之后想要创作什么样的内容?天瑞说符没有说,但他去年为新作《保卫南山公园》写的上架感言中的一部分或许可以用作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的目标就是努力拓宽网络文学创作的边界,特别是商业化类型文学的创作边界。所以本阶段的每一本书都是一次文本实验,用以验证我的构想,这种尝试目前看来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总结,而非继续重复老套路……《南山公园》完结后再往哪个方向走我尚未考虑好,我的目的仍然是继续拓展网文创作的边界,要么更长要么更短,或许会尝试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短篇集子,或许会去写很长的太空歌剧,也或许会休息很长一段时间,给自己再积累一些素材,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