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有风来丨在南博特展,排队看一只小粉炉

    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2023-12-01 06:24全网传播量61.3万
    00:00
    00:00

    南京博物院,图片源于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最近,南京博物院借着90周年院庆,一口气推出两个重磅展览:一个名为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另一个名为“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一大批珍贵文物集中亮相。

    秋日的周末,有风君也坐上高铁,去南博逛了逛这两个特展。

    其实,抛开琳琅满目的文物不谈,90岁的南京博物院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故事。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特别是作为明朝的开国之都,文化底蕴深厚,南京博物院的家底自然也不薄——两场特展中,各种镇馆之宝悉数亮相。

    趁着院庆,南博巧妙地选择“玉”作为主题,来了一场九十年与一万年的对话。这场展览汇集了约600余件(组)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顶级玉器艺术品,呈现了一场极致的玉器盛宴。

    展览海报,图片源于南京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穿过展厅的大门,抬头望去,星空顶以一种极具艺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古老的文字仿佛在述说神秘而悠远的故事。

    第一章“玉生华夏”,一组距今9000多年的玉器展现了中国先民制玉的悠久历史。代表小南山文化的古老玉玦让不少观众驻足,玉玦呈环形、有缺口,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器类型之一。这件珍贵的文物被放置在女子头像的背景之上,一眼看出玦就是“古代耳环”。咋一看,那个时期的玉 ,似乎带着些质朴之感。一旁有孩子发问,这是石头吗?

    一种造型类似字母C的“玉龙”是红山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本次展览,就有一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红山文化玉龙亮相。早就听过玉龙的大名,但真的出现在面前时,还是会有那么些震撼。这件玉龙用一整块黄绿色的闪石玉雕琢而成,整体呈长圆柱形,有着优美的虹形曲线。根据相关考证,这件玉龙是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C形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有风君 摄

    而到了良渚时期,玉器逐渐成了一种社会化、礼仪化和宗教化的物品,而内圆外方的柱状玉器琮、扁平的圆形玉器璧,成为良渚先民最基本的宗教礼器。展厅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玉琮,其中印象深刻的一件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纹路非常精致,这是南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记者 姜晓蓉 摄

    看到玉琮,难免想到了杭州良渚。讲解员告诉有风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件玉琮纹饰的确认,为破解1986年良渚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钺王”上的神像找到了一把钥匙。

    时光飞逝,朝代更迭,华夏族群从古国走向了王国。而玉器,也从神坛上缓步走下。比如夏商周时期,玉器成为维持国家礼仪和制度的载体,化身为国家王权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带来的社会大动荡使得“礼崩乐坏”,玉器的使用扩大到百姓,一些装饰性玉器开始崭露头角。此次展出的战国晚期龙虎纹绞丝环、玉舞人、龙首衔环双身玉带钩等,造型灵动,雕工精细,令人赞叹。

    元代嵌宝石金座玉帽顶,图片源于潮新闻

    在多民族融合、东西方交流的历史大潮中,中华玉文化吸收融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技术,迈向艺术巅峰。漫步在展厅中,也能明显感受到这样的变化。

    唐宋时期的玉器各有特色,展览中的唐代胡人伎乐玉带、羚羊首玛瑙来通杯等,可以窥见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盛况,而宋代玉器图案装饰更加丰富,以人物、花卉和鸟兽为题材的玉器神形兼备,富有生活情趣。

    在玉器制作的高峰——明、清两代,可以明显感受到文人与帝王品位对于玉器发展的重要贡献。这次展览,其中一件网红展品是明朝的“金蝉玉叶”,长约七八厘米的“金蟾玉叶”非常精致,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

    金蟾玉叶 记者 姜晓蓉 摄

    展览中所有展品中排队最长的,是一件被网友戏称为“小粉炉”的玉器。为了看它,我们大约排了半小时队才近距离看到。“小粉炉”出自清乾隆时期,学名叫“芙蓉石蟠螭耳盖炉”,通体色泽温润均匀,造型古朴,又隐含灵秀之气。连“小粉炉”的文创产品冰箱贴。也被抢购一空。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记者 姜晓蓉 摄

    花了两个多小时细细看完展览,彷佛走过近中华民族万年历史的玉文化。从通天的法器到王权的象征,再到君子品德的表达,乃至成为百姓生活中兼具实用性的工艺品,橱窗中的一件件玉器,历经千万年仍散发着温润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