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吴金培,又名吴隐,字石潜,号潜泉,又号遁庵,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州山柯桥里庄村。1867年农历六月廿四日生,1922 年农历四月廿三日去世。清光绪三十年(1904)始与挚友叶铭、王禔、丁仁在杭州孤山捐地筑室,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以地处西泠为名创立“西泠印社”。
外公的原配妻子姓王,山阴州山柯桥三佳村人。生有二子:潜生和熊生。潜生于1897 年出生,七岁时夭折。熊生,即吴熊,字幼潜,于1902 年10 月出生,1967 年7 月去世。吴熊出生一个月,母亲王氏去世。
孙锦是外公的继室,山阴柯桥六合乡州山村人。1883年农历七月初七生,1942 年农历五月十九日去世,享年59岁。生有三个儿子,即锦生、鸿生、钰生,一个女儿,即我妈妈华英。锦生生于1907 年7 月,于1979 年2 月去世。鸿生出生于1908 年12 月,1909 年11 月夭折。钰生出生于1914 年11 月,1919 年10 月去世。女儿华英生于1912 年农历九月初七,1969 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去世。
孙锦像
孙锦字织云,典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文有“天孙为织云锦裳”句。外公吴隐于1906 年娶外婆孙锦,妈妈曾回忆说,外婆很聪敏,是西泠印社最早的女社员。外婆很有才干,写得一手娟秀的楷书,擅作诗吟词。西泠印社成立后第一个修复改建的建筑物,便是粉墙黛瓦、古朴雅致的仰贤亭。仰贤亭里除28 位先贤的篆像外,还刻有孙锦醒目的题跋一则:“仰贤亭畔锲贞珉,列宿元精妙写真。莫与云台冠箭比,昆吾寸铁更无论。”与仰贤亭旁连着的建筑是“宝印山房”。1912 年孙锦在宝印山房作诗云:“颉文史籕归曾谙,周鼓奏碑子细参。底事旁搜金蜨谱,令人不薄赵悲庵。”同年,建山川雨露图书室,孙锦亦作书云:“东壁图书惜古芬,山川雨露亦奇文。牙签玉轴谟觞馆,何止芝英辨五云。”
1915 年吴隐在孤山西面买下了一块地,先造好的一处房子以自己的号“遁庵”为名。外婆则赋诗:“窗户青红湿未干,水云佳处一凭栏。西湖山色玲珑甚,并作蟠螭翥风看。”
2010 年9 月,时任西泠印社文物处处长的王佩智先生编著的《诗意浓浓:西泠印社园林》,考据孙锦在西泠印社曾有诗词字迹20 处,可惜百年风雨沧桑,多数没能留下。
外公外婆年龄相差16 岁,二人志同道合,佳偶天成。外婆也会篆刻,并善拓印、拓砖及拓金属器皿。1913 年11 月,孙锦与吴隐合刻“罗刹江民”白文印一方赠王福庵先生。1917 年初春,孙锦为《蕙风词话》作者,后来成为陈巨来岳父的晚清词家况周颐,刻“况周颐印”白文印一方。丁仁曾在《咏西泠印社同人诗》赞孙锦:“蝇头细篆析毫厘,匕首夫人擅巧思。珍重芳名劳弱腕,前惟何媛后韩姬。”
《平平凡凡四十印》
我深入认识外婆是在旅居日本之后。2009 年,有一天我的好朋友—全日本篆刻联盟副理事长、大东文化大学书道学科教授、西泠印社名誉社员河野隆先生举办《平平凡凡四十印》展览赏析会,邀我参加。那是我第一次受邀参加日本篆刻界的学术活动,不懂业务,也没有人际。我很拘束地进入会场,只见展厅里都是玻璃柜台,里面并列放着大小、形状不一共40 个印文为“平平凡凡”的篆刻作品,另外还专列有6 个方“平平凡凡”四字篆刻作品。原来是河野隆先生为纪念日本诗书画印一代名人的三村竹清先生。三村竹清先生(1876—1953)在1907 至1916 的十年之间,收集了38 位当时日本和中国的篆刻名人创作的“平平凡凡”印章。这38 位篆刻家,有27 位是日本篆刻名人,11 位是中国的篆刻名家。这11 位分别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王禔、叶铭、吴隐,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及孙锦、徐新周、童大年、胡然、汪厚昌、方若。在这些人中,我感到惊奇的是其中唯一的女性篆刻家,居然是我的外婆孙锦! 38 位中日名家每人一方,加上三村竹清先生自己的两方印章,共40 方。展场的另外一角是现代日本篆刻名家(二世)中村兰台,松丸东鱼,小林斗庵等6位的作品,可谓篆刻界的盛会!
《平平凡凡四十印》一百年来公诸于世的记载有三次。第一次是三村竹清先生以十年时间收集的38 家作品和自己篆刻的两件作品,共40 方印影和边款拓做的善本。第二次是由1985 年木耳社出版社印刷,加上了印章采用的石材用料,刻章人的出生年月,刻成年月,刻印时年龄及报酬,全做分别说明。这些记载清楚反应了除吴昌硕之外,孙锦是润格最高的。第三次是2009 年,在河野隆先生举办的《平平凡凡四十印》展览赏析会上,令我大开眼界,亲眼目睹的金石之缘。此展增加了6 方现代名人的印章,并为45 位篆刻家详作说明,图录为《平平凡凡印谱》,河野隆先生自己书写扉页。我如持至宝, 珍藏
这本历经一百年之久,有我爷爷、外公、外婆作品的《平平凡凡印谱》。
孙锦
书坛院是1919 年创立的日本老牌书法团体,至今逾104 载,院内图书馆藏有中日等国书法、篆刻、碑文等古籍。2008 年为准备和日本泰书会在上野森之美术馆举办首届丁鹤庐作品展览会,我和会友李忠和一起去书坛院参观。时任书坛院副理事长饭山素木先生知道我是吴隐的后代,非常高兴地说:“我们有吴隐的宝书。”他马上去库房捧出一个很重的红木盒子,然后恭恭敬敬地将它放置在桌上。
看得出红木盒子年份很久,上面刻着《遁盦古砖存》,饭山先生小心地打开盒子,里面一套八册的拓本原件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拿出后,又一次讲:“这是吴隐先生的书,在日本很少。”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页一页拜看,然后被一个特殊的红印“织云精拓”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叫出声来:“这不是我外婆的印吗!”这套《遁盦古砖存》居然有9 页,盖着孙锦不同的红印,载有孙锦拓的古砖作品。
2010 年9 月,饭山素木先生为书坛院的月刊《书坛》九月号“书的鉴赏”撰写文章,把这件事的前后过程完整记录在他们的院刊上,作为吴隐和孙锦百年不朽的作品原件的见证。
每年5 月和11 月,书坛院会举行院内会员和学生的作品展,他们都给我发邀请函,我也至少一年要去一次观摩学习,至今已与四代理事长们有过交流,并一直保持友好关系。若有机会,我还要慢慢再拜看他们保存着的吴隐等先贤的其他作品,特别要找寻里面外婆孙锦的珍贵的作品。
吴隐在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孙锦的心心相印与合力促成。在西泠印社初创的十年间,吴隐前后四次共计捐赠490 银元,另捐赠30 余部印谱和大量书画物品,这与贤内助孙锦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社史记载,孙锦自己还拿出过20 银元的私房钱捐赠社用。可见她非同一般女流之辈,有才有艺更有越女豪情。
孙锦还擅长制作印泥,吴隐的潜泉印泥就是夫人兢兢业业专研调制的。上海西泠印社的印泥秘方一直由外婆改进并完善质量,最终成为海内外驰名的印泥品牌。吴隐去世后,上海西泠印社的经营业务由大舅吴幼潜任经理执管。二舅吴振平任副经理,两兄弟继续父亲的事业。
1934 年大舅二舅分家。外婆就随着二舅吴振平迁往新居广东路239 号,那是沿街5 层楼的店面房子。一楼店堂,对外营业;二楼印泥生产工场;三楼为二舅二舅妈和两个孩子(表哥表姐)的住所;四楼为外婆和一直跟着外婆的佣工( 老娘姨) 的住所;五楼是店的仓库。二舅吴振平掌管店铺和营业。外婆则专心改良和制作印泥。她把做印泥的配方、生产流程、秘诀都手把手传授给了二舅妈。由于常年劳累,外婆晚年多病,逐渐瘫痪卧床不起。1942 年农历五月十九日外婆仙逝,归葬杭州留下杨家牌楼的杨家坝。后来,1979 年2 月去世的二舅,1983 年去世的二舅妈与外婆三人合葬。
今年正值有“天下第一名社”盛誉的西泠印社建社120 年,又逢西泠印社首位女社员孙锦先外祖母诞辰140 周年,以此缅怀和纪念!先祖们在九泉之下定亦为今日印社胜景欣慰,笑逐颜开!
(作者系丁仁孙女,日本丁鹤庐研究会会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