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社科直播间:家庭教育如何影响人生?聊聊宋代家风家训

潮新闻 记者 邱伊娜2023-11-30 06:50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编者按: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联合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打造“韵味社科直播间”,通过整合社科学术界资源力量,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每期一个主题,为您解读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意涵与影响。

“三岁看到大,六岁看到老。”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教育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历史长河,如果说给“家风家训”找一个里程碑,见证它由涓涓细流走向恢弘,那么宋代应该当仁不让。

宋明理学的兴起,加之儒教文化在政治文化中的巩固地位。为宋代的孝文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宋代人提倡家庭道德教育,重视家训对家庭的规范作用,统治阶层大力推崇的孝道观念也为宋代重孝的社会风气奠定了基础。

本期韵味社科直播间,邀请到浙江省咨询委乡村振兴部部长、钱塘江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曾任浙江省政协秘书长陈荣高,做客韵味社科直播间,与大家共话宋代家风家训传承。

一、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是核心、是纽带,家风家训更是将千万家庭与国家的兴衰文明延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学习。

“家风”就是门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家训”也叫家法,是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诲,两者都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有言之教,谓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简单的理解就是长辈把教育后代的话说出来了,这就是“家训”。长辈用为人处事来做榜样,让子女看,并没有说出来,这就是“家风”。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但是要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需要一些智慧和能力的。”陈荣高说。家有家规,既然投到这个家庭,就要照这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去做人做事,不可以任意违背。这就需要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同心协力,这才能家道兴隆。

《易经》六十四卦,其中有个家人卦。家人卦的上卦是风,下卦是火,称风火家人。上面的风刮得越猛,底下的火就越旺,表示家和万事兴。

二、

北宋初期,家训与启蒙的关系延续着前代的状态。进入北宋中叶,随着儒学复兴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拉开了近世宗族建设的序幕,家礼、义庄等宗族要素纷纷问世,家训的启蒙功能因此得以更进一阶。在整个北宋时期,家训启蒙方面主要是涉蒙家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在南宋获得了更为深广的延续。

“不仅如此,宋朝时代,家庭教育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家风家训家规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陈荣高解释,“一是家风家训内容更切合实际、全面系统、注重可操作性。二是“治生”和“制用”成为家风家训内容的组成部分。三是以惩罚来辅助教化的家法家规开始出现。”

在宋代以前,家族对子弟的教化主要是以劝说为主,但已经认识到了惩罚的重要性。

到了宋代,世家宗族越来越感到只靠血缘和亲情来“敬宗收族”已经无法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于是带有惩罚性并具有法律色彩的家规族训就产生了。

当然,惩罚与教育相比,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惩罚只是辅助教育的实施。

三、

我们常说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一个人的一生将会是怎么样的,与他接触到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其深刻的关系。

孔夫子曾经描绘过人生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折射出了一个人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与他阶段性的心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点出了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明白自己要朝哪个方面去学习,要决定自已的学习方向。

“三十而立”,通过十五年的方向摸索,大概就可以归纳出自已这辈子的几个原则了。

“四十而不惑”,再历经十年的跌打滚爬,磨炼成长,对自已人生的原则不再动摇。

“五十知天命”,人活到五十岁回头一看,会发现自已一路走来,都是自已从小到大点点滳滴累计起来的结果,明白命运是自已造就的。

“六十而耳顺”,为什么要耳顺呢?因为这个时候会碰到很多根本不了解你的人,却会对你指指点点,那怎么办?耳顺,就是听了跟没有听一样,要乐以忘忧,把所有的忧愁都当作乐趣来看。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不过的,但精神不倒,夕阳更好!

钱镠、范仲淹、苏轼、司马光、包拯、欧阳修、陆游、陈亮、叶适、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郑义门等名人名家都曾有家风家训传世,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其实也可以取古人之思想精华来指导,不断地品味、实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