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推出《运河人说》专题宣传(详情点这里),邀请新时代运河人来聊一聊,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上有哪些创新思路和经验分享,以及近年来“新时代大运河”都有哪些新的变化、新的故事和新的发展,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运河人说》这一期,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辰祥公司董事长汪伟涛,将分享自己参与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故事。
6月17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之一的大运河杭钢公园正式对外亮相,约10万平方米公共空间建成试运营。
这几天,汪伟涛作为保护利用团队的负责人,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客人,不厌其烦地和大家介绍着“杭钢的新生”。
历时八年蜕变,杭钢公园终于来了。
问他心里什么感受?
他笃定地说,是一种步步为营、慢慢收获成果的心情。
让公园“活”起来
汪伟涛大学学的土木工程专业,2010年一毕业,他就进入当时的杭州市运河综保委规划设计处,对杭州运河沿线综保项目做规划设计管理。“那时候从运河游步道到运河亮灯工程、水陆集散中心建设等这些项目,我都参与过。”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汪伟涛慢慢认识运河、了解运河文化。
2015年,汪伟涛去了运河集团,从事战略规划的相关工作。
2017年,杭州就提出要进行大城北地区的开发跟建设,当时的主要抓手,就是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2019年,国家层面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杭州将大城北3.5平方公里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示范区进行规划建设。汪伟涛参与其中,做得还是自己做拿手的“画蓝图”——从战略规划到城市设计到到控规、标志性项目建设、概念性方案等,都全程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杭州找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特色——文化是定语,公园是主语。
“它肯定是区别于我们传统公园休闲的概念,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共享公园,以人为本的文化公共空间。”汪伟涛介绍,这里的规划理念就是,沿河两岸45米的范围空出来,打造滨水空间,布置了跑步道、骑车道、观光道、漫步道等,让市民能充分享受这个空间。“必须得让文化公园和外面的交流无阻碍,就像小河公园一样,这么大的体量都是开放空间,市民可以从四面八方进来,享受绿地,感受工业遗存的魅力。只有这样,运河的文化和保护也会‘活’起来。”
聊起这些,汪伟涛开始畅想了未来在运河边的假日生活:过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坐船到大城北,上午先去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看展览,在那里吃个午饭,然后都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荡一圈,再去大运河未来艺术中心看个演出,绝对惬意。
“再等上一两年吧,沿线的十大标志性项目目前都进入到了快车道,未来个个都会成为运河边的打卡点。”汪伟涛说,几年前刚开始参与绘制蓝图的时候,每天开不完的会,累归累,但是大家都干劲十足,和全世界顶级设计团队碰撞,熬了多少夜,就是想拿出最好的东西,让它配得上“示范区”三个字,“眼看着这些项目日渐成熟,即将到了收获的季节,心里还是很激动的。”
从规划者变成建设者
2021年年底,汪伟涛个人的身份,从一个规划者变成了一个建设者,专门负责大运河杭钢公园建设。
位于半山脚下的大运河杭钢公园,2019年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之一,总用地面积有55公顷,相当于有77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么大体量的工业厂区,如何保护和改造利用,以及如何重燃运河杭钢文化,都是不小的挑战。
“棕色变绿色。”这是汪伟涛对工业遗存新生提出的一个概念。他介绍,目前他们探索的路子,是保留老杭钢的核心工业遗存,换上新内核,贴上“年轻文化”新标签。在保护历史记忆的基础上植入时尚、潮流、跨界、混搭的文商旅业态,建成一个年轻、时尚、潮流的文化公园。让来到这里的人们,一方面找到杭州运河工业文明记忆,一方面体验未来的生活方式。
今年6月大运河杭钢公园公共空间建成,举办了一场万人规模的音乐节,这是一个标志性节点,也让很多人看到杭钢文化的一种新生。
在杭钢旧厂房改造的办公室里,汪伟涛坦言,他个人的最大感受就是责任重大、挑战巨大,“当然我觉得很庆幸和幸运,能够做这样一件别人没有做过、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在汪伟涛看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其实国家层面也没有案例可循,所以他们在做的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大到一个规划,小到一个具体的项目,都是边创新边探索,边尝试边总结,然后慢慢调整方向,步步为营来推进的。
“这次杭钢公共空间的开放只是一个小的形象展示,也是我们市场化运营前置的一次探索,我们会把这次的经验好好吸收,用到后面的项目当中,也希望未来杭钢公园的整体打造,会给杭州以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