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历久弥新的基层治理智慧:跨越一甲子,“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潮新闻 记者 钱祎2023-11-29 23:47全网传播量117.6万
    00:00
    00:00

    诸暨市枫桥镇,正是在这个千年古镇,当地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60年前,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探索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时光荏苒,在坚持和发展中,新时代“枫桥经验”,从矛盾纠纷化解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向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全面迈进。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枫桥,深刻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跨越一甲子,从乡村实践蝶变为国家治理之策,已成为“中国之治”金名片的“枫桥经验”,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基层治理大智慧。

    群众路线始终是“传家宝”

    30多年前,杨光照成为诸暨市枫桥派出所民警,做矛盾调解工作,“坐上小板凳,俯下身子,和老百姓像家人一般交心,彼此之间距离就近了,感情就亲了”。如今,他的调解员徒弟们,用一只篮球和镇上的年轻人打成一片,成功组建了一支少年“义警”队。

    一代又一代人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实践中,走进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枫桥经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也是“枫桥经验”的宝贵传承。新时代以来,群众工作出现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工作对象更加多元、工作内容更加多样、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工作要求更加务实。越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就越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衢州市柯城区上洋村的村规民约馆,来访者络绎不绝。30多年来,上洋村依靠这个“治村秘笈”,让村民参与民主决策,解决了各种难题,激发出全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根基。

    从上洋村往北120多公里,武义县后陈村19年前为扭转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危机,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优势逐渐转化为发展胜势,19年来,村集体收入增长了43倍,人均年收入翻了三番。

    基层治理的问题,根子上还是要靠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越和谐稳定。

    从管理到治理,“枫桥经验”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图景,“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基层民主实践花开满园,浙江大地不断书写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彩答卷。

    在实践中,“枫桥经验”形成了“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的新时代特征。

    老党员在枫桥经验陈列馆的亭子内和年轻党员分享当年运用“枫桥经验”化解基层矛盾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群众唱主角、站C位,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厚重底色,也让“枫桥经验”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已有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7.1万家,平安志愿者300万人。城乡处处涌动干部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热情,基层治理迸发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无穷活力。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武林大妈”身披红马甲走向大街小巷、景区商场,“小青荷”用最美的微笑、最好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用行动向世界讲述着生动的东方治理故事。

    与“大平安”建设深度融合

    “海上枫桥经验”“网上枫桥经验”“枫桥式派出所”……内涵不断丰富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已不仅仅是化解矛盾的经验,而是可以辐射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大平安”“大治理”经验。

    枫桥古镇。通讯员 王灵杰 摄

    6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在践行“枫桥经验”的过程中,浙江正是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生动样本——

    全省生产总值连跨7个万亿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第一;人民群众安全感从2003年的90.8%上升到2022年的99.28%,刑事案件总量从50.9万余起下降至23.6万余起。

    迈上共同富裕新赛道的浙江,把“枫桥经验”贯穿于“平安浙江”建设始终,并紧密结合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枫桥经验”的积极作用。

    这种高站位的理念,为浙江破解社会治理难题找到了路径。对已开展平安建设19年的浙江来说,“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浙江正在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和法治中国示范区。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作指向也更加明确,在维护“大平安”的基础上,着力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目标。

    如今,“民呼我为”已成为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为民办实事机制。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实现“群众点单、政府配餐”;“民呼我为”统一平台,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实现一个口子收集民意大数据。

    9月28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决定》,成为全国首创的有关“枫桥经验”省级人大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县级社会治理中心成为地方标配,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找个说法”;全国唯一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全域推进,群众办事不用再到处找部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如何有效感知、高效处置群众需求?数字化改革牵引了“牛鼻子”。数智枫桥省平台、政法一体化、全域数字法院等一批重大应用出台,使“防未然,治未病”有了更坚固的保障。

    在2021年底举行的首次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浙江12地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市、区),总数居全国第一。

    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2003年11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枫桥,出席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系统提出“四个必须”:必须着眼工作大局,在统筹发展中丰富新鲜内涵;必须营造法治环境,在依法治省中取得明显成效;必须相信依靠群众,在执政为民中践行根本宗旨;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完善制度中实现长治久安。

    枫桥经验陈列馆。通讯员 王灵杰 摄

    “四个必须”将“枫桥经验”推到了全新高度,其中机制的健全,是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根本保证。在浙江,“枫桥经验”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在于始终依靠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领域各环节,才能使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纵观全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理智慧的创新性转化,丰富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浙江实践——

    在桐乡,以“三治融合”为手段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已走过10年;在绍兴,“枫桥文化”催生“红枫义警”,引领“共情共理,互助互帮”风尚;在金华,“无讼”文化孕育诉源治理,“党建引领、综治先调、法庭指导”成为习惯;在衢州,“南孔圣地”培育“有礼”家风,消弭婚姻家庭、邻里等方面潜在矛盾……

    “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实现了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统一。有专家指出,“枫桥经验”正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机制转变。自治,激发基层活力;法治,守牢治理底线;德治,教化向善风尚。

    这样的长效机制,让风险早预警、隐患早发现、矛盾早化解。

    这几年,越来越多源于浙江的“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了更多经验。宁海在全国首创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武义后陈村村监会制度,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基层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仅仅靠单一手段、单个部门或乡镇往往无力解决。浙江将走在全国前列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进一步深化,构建全科网格治理新模式,率先铺就了一张“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的基层治理网,治理体系越发完善。

    当更多“眼睛”能发现问题、更多“触角”可感知信息,基层治理就像“绣花”一样,精细到每个角落。浙江已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最公平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历经60年,一个甲子,“枫桥经验”穿越时空,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特色愈发鲜明,指引浙江人民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探索更多善治之道,成为东方治理经验的新表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评论(3)
    潮客_24qwzj · 2023-12-18 09:21 · 浙江杭州回复10
    爱农爱茶,为心爱的事业发光发热自然很有获得感,为李教授点赞,也希望有更多相这样的茶农可以一跃成为行业明星,为产业赋能提供自己的见解。
    潮新闻小编 · 2023-12-18 09:34回复6
    农业人的韧性对行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期待看到更多"行业之星"发光发热,熠熠生辉~
    花落Flow · 2023-12-18 15:36 · 浙江杭州回复
    回复潮新闻小编:发光发热,熠熠生辉,小编说得真好!
    展开2条回复
    潮客_ad38hw · 2023-12-18 09:19 · 浙江杭州回复12
    向李教授学习,专心做好一件事,还能为青年提供自己的经验就很棒
    潮新闻小编 · 2023-12-18 09:36回复3
    无数农业人扎根田间茶园,为茶产业发展默默奉献,为他们点赞。
    潮客_eeguhx · 2023-12-18 15:41 · 浙江杭州回复
    回复潮新闻小编:除了茶农,还有种植粮食的,种植水果的,他们扎根田野,收获成就,我们老百姓就很幸福!
    展开4条回复
    潮客_24qw46 · 2023-12-18 09:11 · 浙江杭州回复12
    科技赋能茶园,让茶香飘的更久、更香
    潮新闻小编 · 2023-12-18 09:37回复3
    科技创新助力现代茶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最新评论(57)
    潮客_winfto · 2023-12-19 01:53 · 浙江丽水回复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
    潮客_q6pfj2 · 2023-12-19 01:42 · 浙江台州回复
    谢谢小编老师
    潮新闻小编 · 2023-12-19 10:01回复
    感谢您的参与!
    潮客_efxmhd · 2023-12-18 15:50 · 浙江杭州回复
    茶园无淡季,四季都飘香,我倒是觉得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研究员陆德彪的解读分析很到位,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我们需要更多的李京珊教授和太阳山茶场。
    潮客_27nzy3 · 2023-12-18 15:15 · 浙江杭州回复
    太阳山上太阳花 浙大师生情谊长我们曾报道了这位坚守太阳山茶园的神奇爱茶人李京珊,对待浙江大学的师生如亲人一般,同学们都爱她,离开均是泪汪汪。回想我们浙江大学茶学专修十六期加工班在上山收官,她付出许多的辛苦,同学们也舍不得我停招加工班,大家十分喜爱这样的地方开展茶叶加工实践学习。记得她参加我们第四期茶学专修加工班,学习非常认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到太阳山考察,决定建立浙江大学茶学系实践基地,一是因为她用生命坚守这片茶园,爱茶如命; 二是山上有机种植,生态管理,茶叶郁郁葱葱。接下了浓浓师生情谊。
    西溪闲人 · 2023-12-18 13:09 · 浙江杭州回复
    从茶农华丽转身为教授,振兴茶产业,振兴乡村,需要李教授这样接地气、具有泥土气的带头人。
    轩轩再启航 · 2023-12-18 12:16 · 浙江回复
    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情怀热爱与投入,同样也需要科技助农。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了茶产业的方式与生产,充分利用茶的各种资源。对茶香的热爱与坚持,对梦想的追求还有不断的思路转换,品着茶香,“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精神传递
    潮新闻小编 · 2023-12-18 14:13回复
    恭喜您获得《观潮——社长朋友圈的潮新闻》一本,请您在两个工作日内直接以回复评论的形式将您的收货地址、姓名和手机号发给小编,小编将通过技术处理保护您的个人隐私,请您放心回复~~
    轩轩再启航 · 2023-12-18 14:17 · 浙江杭州回复
    回复潮新闻小编:感谢小潮老师
    展开3条回复
    潮客_q6pfj2 · 2023-12-18 11:43 · 浙江台州回复1
    新农业,需要田间地头的实验场。农人“李教授”让太阳山茶场,茶香飘四季,喝出“太阳的味道”!
    潮新闻小编 · 2023-12-18 14:15回复
    恭喜您获得《观潮——社长朋友圈的潮新闻》一本,请您在两个工作日内直接以回复评论的形式将您的收货地址、姓名和手机号发给小编,小编将通过技术处理保护您的个人隐私,请您放心回复~~
    潮客_q6pfj2 · 2023-12-19 01:39 · 浙江台州回复
    回复潮新闻小编: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海游街道文化路港北村+老陈+13665790227
    展开2条回复
    城隍山 · 2023-12-18 10:50 · 浙江杭州回复
    茶产业走向提高茶树、土地的利用率。提升科技附加值。
    潮新闻小编 · 2023-12-18 14:18回复
    恭喜您获得《观潮——社长朋友圈的潮新闻》一本,请您在两个工作日内直接以回复评论的形式将您的收货地址、姓名和手机号发给小编,小编将通过技术处理保护您的个人隐私,请您放心回复~~
    随风散 · 2023-12-18 10:07 · 浙江杭州回复
    乡村振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潮客_w6guh5 · 2023-12-18 10:05 · 浙江杭州回复
    农业人需要具备爱农爱茶的情怀和韧劲,才能在农业产业中取得成功
    浅忘下雨天 · 2023-12-18 10:04 · 浙江杭州回复
    茶叶产业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共富产业,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跨越一甲子,“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的基层治理智慧
    善治之道——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浙江实践
    新华社:谱写基层善治新篇章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