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为期两周的2023第二届李渔文化周在金华兰溪正式启动。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享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戏剧大师”的美誉,在文艺创作、戏剧理论、编辑出版、园林建筑、书法绘画、医学颐养、文化休闲、生活艺术等方面都有诸多建树,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近年来,兰溪充分挖掘李渔文化资源,不断增强传播和创新力度,推进“李渔文化+”在各个产业的深度融合。去年,李渔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名单。
在开幕式上,南京秦淮区、南通如皋市、杭州西湖区、金华婺城区、金华兰溪市五地联合成立了李渔文化城市创新联盟联合成立李渔文化城市创新联盟,并发布《李渔文化城市创新联盟倡议》。倡议表示,要充分发挥五地联盟的区位优势,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合抱成团,共同打造李渔文化城市IP。
当天下午,兰溪千年文化解码暨李渔文化研讨会召开,数十位李渔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源李渔文化、赋能美好生活、坚定文化自信。
研讨会初始,中国计量大学教授、博导、人文与外语学院院长邱高兴院长为现场嘉宾带来了《兰溪千年文化解码赋能一期成果发布》报告。
在邱教授看来,兰溪的千年文化基因大致可以从四个文化的侧面来加一个概括:第一,兰溪婺学代表的经世致用的务实品格,是兰溪千年文化精神的根柢;第二,李渔文雅、自适的生活美学是兰溪千年文化精神的载体;第三,兰溪文化通达包容,是兰溪千年文化精神的活力之源;第四,耕读文化的守正创新,是兰溪千年文化精神的传承法宝。
如何助力兰溪加快打造“李渔文化标识地”?随后,专家学者们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李渔是兰溪最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人物、历史人物,那么,能否凭借其文化的稀缺性,从而与旅游业相结合?比如将游埠早茶文化与李渔文化结合起来。”浙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徐云松认为,李渔文化想要“破圈”,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而在推广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当地老百姓对本地的文化的自知、自觉与自信。
中国旅游集团专家委员会成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李虹指出,李渔文化赋能文旅的核心价值主要是生活美学。他提到了两点建议,第一,发展交通,第二,扩大文旅布局。“从高铁的角度上来说,兰溪确实迟了一步,未来兰溪的旅游要想出圈的话,差异性、独特性、排查性是要在长三角领域布局的,强烈建议在兰溪的文旅布局和研究的时候,盯牢长三角、咬住杭州,向北看。”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张梦新肯定了《兰溪千年文化解码赋能》报告的文化价值。关于李渔文化的研究他认为,目前在小说和诗文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芥子园和李渔展览馆里面有1100多首诗、360多首词,能否将这些诗文编纂成书呢?此外走访夏李村是发现当地的戏剧颇有特色,是否能够成立业余的戏剧社,普及李渔的戏剧?我认为在这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针对《兰溪千年文化解码赋能》报告,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徐日辉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这份报告有高度、有深度,同时又接地气,可操作性强,“尤其是报告最后关于开发的这一段内容,非常精彩,从开发的角度、旅游的角度来说,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相信从中再延伸规划一下,对兰溪文化、李渔文化来说都能起到相当好的推广作用。”
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李渔一共有二十多个头衔和身份,怎样解读让学术界认同的同事,让老百姓们也认同?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维国提出,要回归李渔作品的文化定位问题,“作为一个文化定位问题,如果能立足、立根了,也就立足了李渔这个人物,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文化解读也就带来了一个更加积极的意义。这样一个‘高大上’的人物,这样一个在儒家文化传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人物,他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浙大城市学院教授孙福轩认为,关于产业化研究,目前以李渔文化为核心打造的兰溪产业,渗透力度不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游埠古镇的早茶街,像福建的小吃,全国都有,如何能够将兰溪的早茶文化提升成具有全国性的品牌?这需要深思,需要规划。”孙教授提到,兰溪伴水而生,是否能在水文化上下功夫,不管是水产业还是水上休闲旅游,“和陆上的产业包括中药产业、饮食文化等结合,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或许会对未来产业的发展,乃至李渔文化的推广起到作用。”
南通大学教授钱健从1992年开始研究李渔文化,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他肯定了兰溪市政府在李渔文化推广上的做法,并表示,一直以来,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李渔文化,无论是从诗词还是戏曲,“海内外专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能够古为今用的经验和教训,李渔在哪些地方做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这些也都可以拿来成为我们引以为鉴的内容,这对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都是有帮助的。”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郭梅一直以来致力于戏曲的研究传承,她发现,李渔的戏基本上没有一个能够像《四郎探母》《梁祝》或者越剧《红楼梦》这样叫得响亮的,因此她建议,是不是可以试着将李渔的作品搬上舞台?同时,李渔是编导演全才,这一点上是否能够着重宣传?“另外是不是可以借助兰溪和横店的关系,让戏曲与影视‘联姻’,如果能够跟影视联姻,我想李渔这个牌子会更亮,更迅速让大家所接受。当然,还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讲座、科普PPT等将李渔文化推广到中小学去,让李渔文化深入人心。”
关于李渔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玉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在俄罗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时发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影响非常大,甚至都超过了《红楼梦》,而李渔的影响,我认为也可以和蒲松龄相比。既然李渔在海外有这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学者,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大对李渔的学术研究,增加李渔文化的海外传播力,让海外也能更正确地认识李渔,为兰溪、李渔乃至金华文化做一点贡献。”
原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贾晓东就激活李渔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在他看来,李渔的地位不可动摇尤其是从戏剧戏曲方面,“能否在兰溪以李渔的名义创办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李渔文化文旅集市,将李渔所有用过、写过、演过的物品、作品集中起来,打造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市,那么不光是李渔‘出去’了,兰溪自然在国内树立了一个新的依靠激活李渔文化的新定位。”贾院长看来,未来甚至还能将李渔文化拆解,打造李渔文学艺术风景区、李渔喜剧艺术风景区、李渔美学艺术风景区等等,让李渔文化真正激活。
“芥子园”是李渔的居宅别墅,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诗人文爱艺就曾出版过一本《芥子园画谱》,并且获得了当年中国最美图书奖,截止目前这本书已经拿了国内外七八个大奖。再访兰溪,文爱艺表示自己还要完成这几件事,“第一,再出一版中国最美的《李渔全集》,这本书是打造兰溪文化文旅产业基石中的一块,希望它能变成鲜活有生命力的畅销书,我有信心把它做好。第二,以《芥子园画谱》为素材做一系列的兰溪伴手礼。”
宁波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叶俊士著有《湖上笠翁——李渔与杭州饮食文化》一书,他提到,李渔著作里面提到了很多对笋、蟹、杨梅的喜好,“李渔在很多年前就为家乡做代言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李渔作为IP在宣传中推广出来,还能试着把芥子园打造成既能游玩,又可以欣赏,同时还能吃的地方,甚至打造成当地餐饮的标杆。”
潮流动漫IP艺术家徐明提到了城市IP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想要推广李渔文化的前提是要了解李渔文化传播的痛点或者说是兰溪城市品牌传播的痛点,“我认为城市的升级、品牌的升级以及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IP是密不可分的。”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教师冯文建议,在李渔文化的传播方面,可以发挥青年群体和高校群体的力量,“时代的风口在改变,包括观众思维的转变,融媒体概念下短视频的冲击等,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青年群体的创作力,让他们融入到李渔故事的挖掘当中,让经典焕发新生命。”
研讨会上海举办了李渔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的聘任仪式,随后,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兰溪将继续推进解码工程、赋能工程、诠释工程,通过解码、赋能做“李渔+”,“李渔说凡做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传世之心,通过传世之心,我们希望把李渔集会一直能够持续地做下去,把我们兰溪李渔文化产业做得更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