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2023第二届李渔文化周在兰溪开幕。李渔文化联盟地代表,李渔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李渔文化团体代表等齐聚一堂,探源李渔文化、赋能美好生活、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兰溪加快打造“李渔文化标识地”。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享有“东方莎士比亚”“世界戏剧大师”的美誉,为后世留下许多文化瑰宝。今天的李渔文化、商埠文化、宋韵文化和耕读文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形态,形成了文雅通达、精益求精、实干图强的新时代兰溪人文精神,李渔文化也成为了兰溪文化发展的最大内核。
11月28日下午,兰溪千年文化解码暨李渔文化研讨会举行,十余位相关专家为持续夯实千年文化解码赋能的基础、进一步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传承发展利用好李渔文化建言献策。
徐云松
二级教授,浙商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校长
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渔文化首先是一个人。李渔是兰溪最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人、历史人物,李渔文化同样也是兰溪最有辨识度的区域文化。《人民日报》曾经给浙江精神归纳过四个“敢”,第一个敢是政府敢创,也就是政府做工作很有创造性,首先要抓住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样工作才能破圈。李渔文化是一个很好的破圈的口子。
我们在和旅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破圈就是两句话:第一,文化产业化;第二,产业文化化。产业的文化化,我个人感觉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比如说游埠早茶如何跟李渔文化结合起来,游埠早茶的菜点怎么来做个性化文章。产业链如何做大,比如茶叶一定要兰溪本地生产的,大豆、食用油、米面是不是要本地的,这些产业如果把李渔文化结合进去就不一样了。
李虹
中国旅游集团专家委员会成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杭州市咨询委员会委员兼文化专业组召集人,原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李渔文化赋能文旅的核心价值主要是生活美学。我们讨论文化赋能时,往往会陷在怀古的圈子里,在少数文化精英自娱自乐中拔不出来,最后就和人民大众的体会感受相去甚远,不会形成产业,也不会有企业来投资,更没有消费者来买单。所以怀古必须创新。所以活化是蛮核心的,当然现在所谓的活化有很多的场景和体验的手法,甚至有高科技的手法、数字的手法,不见得完全在线下。
兰溪的文旅要想出圈,差异性、独特性、排他性是要在长三角领域布局的。特别是交通网络形成了以后,我们所能分到的通路在哪里,游客是谁,为什么要到兰溪来。我们要做的命题是,兰溪这个生活场景怎么样面向长三角的游客,所以我们强烈建议做兰溪文旅布局和研究的时候,盯牢长三角、咬住杭州,向北看。
张梦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李渔的研究是一个可以持续不断深入挖掘,是文化的富矿、宝山。我个人觉得对于李渔的戏剧方面研究是比较多、比较深的,但是相对来说,对于小说方面和诗文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李渔的诗歌,包括社科院的专家都认为只有700多首,但是这次在芥子园和李渔的展览馆里面有1100多首诗,有360多首词,我们完全可以编一些相关的书。其次,李渔不光是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他的研究更可以走向世界,像日本、德国、美国都有很好的研究。
我到了夏李村,我就想夏李村能不能以村为主,得到市里的支持,成立一个业余的戏剧社,更进一步和省市包括戏剧职业技术学院等联系,这样不光是戏剧节的时候,平时都可以演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就是戏剧,所以李渔的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化、普及化,妇孺皆喜。如果这个做好了,对促进旅游、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解决就业问题都会有好处的。
徐日辉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原所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历史文化只是文化的概念,我们做旅游,一定要化成产业的资源,这是很重要的。要用的东西不一定研究得那么到位,把大的关节、需要掌握的东西掌握到就可以了。
宋韵文化现在是我们浙江的主流文化,有了宋韵文化再往下延伸,包括环境的影响、水路的影响、商埠等等。还有对于饮食问题,大家知道李渔很重要,但它不是文人在吃饭,是文化在吃饭,他和其他人不完全一样,他有一种文人对饮食的独到认识。所以我们要开发这一方面的时候要做更深的工作。
总体来看,这份解码赋能报告有高度——我们看到的解码赋能报告部分都是好的;有深度——该挖掘的都挖掘到了;接地气——有烟火气;可操作性——最后关于开发这一段,从开发的角度、旅游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建议。
赵维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文化解码这个提法非常好,既然是一种解码,就存在文化的重构建构、文化的定位。我们对于李渔的历史究竟怎么样来定位认识一个人,恐怕对于李渔文化的后续发展、展开具有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真正能立住脚的都是能够进《儒林传》和《文渊传》的人物,在金华恐怕能撑得起这个文化名片的是宋濂、吕祖谦、柳贯这些人。而李渔作为一个布衣要成为今日文化的主角就存在文化基因解读,也就是解码定位的问题。因为他作为一个布衣、小说戏曲俗文学创作的人物,我们怎么样把他重新解读。李渔身份有20多个,怎么样解读得更加准确,文化建构上不仅能让学术界认同,而且让普通百姓也认同,恐怕这是更好的层面。
李渔小说与以往文本不同的是,开始用《四书》《五经》《礼易》《春秋》这些经典来教化人。把小说戏曲俗文化强化到治国理家的层次。我们历朝历代强调文以载道,在李渔的小说中就体现了要载道,体现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念。
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就回归到了李渔作品的文化定位问题,文化立根了,也就立足李渔这个人物,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种文化立根、文化传承来重新立李渔这个人物,弘扬李渔文化。
孙福轩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授
第一,文化方面,它是属于浙西文化或者婺文化,所以兰溪精神是属于亚文化,要准确定位确实很难。如果要更好地提炼,我觉得一般一个地方、一个城都要打一个口号式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要更简练,兰溪精神或者兰溪文化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涉及到宋韵文化、商埠文化和耕读问题,他们之间有没有一种重叠性。
第二,如果说要以李渔核心打造兰溪的产业,现在渗透的力度不够。我们也去了夏李村两次,也在兰溪几个标志性的地方都去过,其实它的渗透力或者典型的文化特征还没有深度地融合,好像有一种隔离之感。
兰溪伴水而生,其实现在做水文化,不管是水产业还是水上休闲旅游,是未来发展很重要的方向。我们的河能不能和杭州甚至鄱阳湖水系打通,这样就和其他陆上的产业包括中药产业、饮食文化,其他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能够把这些方面打通,可能对未来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钱健
南通大学教授
我给《李渔大传》写了一个跋,里面有一句话:李渔是所谓的资产阶级萌芽时期市民文学家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他有土地,但不是用来种田、收租、剥削农民的,是去做园林的,他连工人都请不起,却请一些小姑娘、仕女们、小奴们上台唱戏演戏,邀请达官贵人来喝喝茶,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界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葩,唯一一个市民文学家,代表了市民阶层的眼光。
学术、研究解码就是为各种合作提供基础,我们作为学术界的人员需要解开什么码呢?学术界合作真正稳定的基础是研究基金,这是用来支持出版、学术研究和购买资料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合作就是要联合编剧,设立李渔研究期刊,大家联合写剧,然后到对方的城市互相演出,几地巡回。
郭梅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李渔文化、兰溪文化,在戏曲方面,我建议拿他和汤显祖的研究、汤显祖文化的推广比较一下。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汤显祖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研究、壮大起来,那时候只有《牡丹亭》选几出的演出,慢慢有了全本演出,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其他三梦也搬上舞台了。李渔的戏基本上没有一个能够像《四郎探母》、《梁祝》这样叫得响的,在舞台上经常演的基本上也就只有《风筝误》和《怜香伴》。
所以第一步可以来做李渔作品搬上舞台的工作,一步步来。其次,他是编导演全才,我个人觉得他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贡献比他的创作更为重要,是不是可以更浓墨重彩地来强调一下。
另外,可以借助兰溪和横店的关系,如果能够跟影视联姻,我想李渔这个牌子会更亮,更迅速让大家所接受,《风筝误》这些轻喜剧跟现在的古偶剧也是一样的,轻松、好玩、好看。所以他的戏更多是轻喜剧,比较容易演的。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李渔文化推广到中小学去,科普类的事情也可以做。
高玉海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博士生导师
以前在文学史上提到李渔,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重视他的戏曲理论,国外对他的小说颇为重视。因为我在俄罗斯工作很多年,也得到了印证。而且李渔对于生活的热爱,海外人也非常喜欢。
我在俄罗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影响非常大,甚至《红楼梦》在海外远不如《聊斋志异》有影响。李渔的影响,我觉得也可以和蒲松龄相比。李渔在海外有这么大的影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对李渔的学术研究或者海外传播方面能更加推广,让海外也能更正确地认识李渔,为兰溪、李渔乃至金华文化做一点贡献。
贾晓东
原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教育部人事司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评审专家
李渔文化作为兰溪重点推动是毫无疑问的,我提一些具体的关于激活李渔文化思路性的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好文化,激活李渔文化的政策。现在有这么多政策,但是怎么样利用好这些政策又很有技巧的。我觉得兰溪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挖掘政策里面的利好。
第二,怎么样更好地把李渔文化在兰溪激活,怎么样利用科技创新的手段激活,呈现李渔文化新的形态、新的模式。我们能不能在兰溪以李渔的名义创办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李渔文化文旅集市,特别是涉及到戏剧的戏剧集市,那么不光是李渔出去了,兰溪自然在国内树立了一个新的激活李渔文化的新定位。
第三,《芥子园画谱》这么有名的一本教材,我们怎么激活?比如说夏李村或者其他地方能不能把李渔的《芥子园画谱》实体再现,把《芥子园画谱》作为激活李渔的品牌。
第四,建设李渔剧场,把李渔所有的作品演一下,专演李渔戏,轮着演,《笠翁十种曲》复排一下,就演这个,真正传承下来,兰溪将来也可以创办李渔戏剧学校。
将来有条件了可以把他的作品拆解,比如说李渔文学艺术风景区、李渔喜剧艺术风景区、李渔美学艺术风景区,独打李渔的文化,把他激活。
文爱艺
当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李渔是最通俗的、最世俗的,是俗文化或者产业文化的代表,《李渔全集》是一切打造以李渔文化为基础的基石中的基石,而这个基石如果仅仅是少数人阅读的话,永远不能成为基石,所以希望我们能够高度重视,把《李渔全集》做成中国最美的书,做成通俗的畅销书。
第二,做伴手礼,我觉得文创产品在中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他们认为弄一点小聪明印成一个本子就叫文创产品,不是的,文创产品代表老百姓最通俗、随手可见的就像一碗粥。
叶俊士
宁波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著有《湖上笠翁——李渔与杭州饮食文化》
说到李渔,包括他各方面的成就,如果要跟产业结合的话,可能美食是最接地气、最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结合起来难度最低的。
首先我们可以讲讲原材料开发,李渔著作里面提到了很多对笋、蟹、杨梅的喜好,李渔在很多年前就为家乡做代言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李渔作为IP在宣传中推广出来。我们现在物质极大丰盛的情况下,可能要结合现代人的喜好和营养观念做开发,我们要传承李渔的思想和审美取向,而不是完全复原他吃什么。
这里面可能有几方面,一是政府搭台,二是要结合很多专业力量,金华地区有金职院烹饪专业很强,我们是不是可以搞以李渔为主题的烹饪大赛餐饮比赛,一方面引导现在的学生去看李渔的这些著作,学习李渔的饮食思想,把这些思想融汇到他的菜品研发过程中;二是通过年轻人的喜好,通过他们的创新性在李渔思想基础上研发出真正迎合现代年轻人喜欢的菜品。三是现在的预置菜、速冻食品很兴盛,兰溪有这么多的特色小吃资源,其他地方却很少看到。背后如何运作呢?有一些地方政府就是以培训的名义,先邀请专家选择一批可以复制推广的小吃,然后把制作标准化,通过技能培训的形式在各地推广。
美食,能够让当地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李渔文化的魅力,有条件的,可以在小吃基础上开办一些中大规模的餐厅,接下来可以把芥子园打造成既能游玩,又可以欣赏,同时还能吃的地方,甚至打造成当地餐饮的标杆。
徐明
潮流动漫IP艺术家,为衢州、新昌、上虞等设计IP,入选2021年国际潮流艺术家影响力排行TOP100
我今天讲的第一个是情绪价值。我认为城市的升级、品牌的升级以及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IP是密不可分的,假如有城市IP能够完全调动年轻人的情绪价值。
第二,普及教育。知识分子会遇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知识诅咒,我以为老百姓都知道,事实上大家都不知道。可能这代表了底层老百姓的常识问题,所以要做普及性的教育。
第三,商业价值。李渔的商业价值还是非常大的,如何找准切口很重要。现在商业价值放大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贩卖文化、传播情绪,一个产品要卖得高,议价率要高,一定要附加文化。
第四,破圈才是王道。不是学术圈里讨论一下,或者简单地自己讨论一下,要了解李渔文化传播的痛点或者我们兰溪城市品牌传播的痛点,找到自己真正的战场才重要。
第五,要用IP的思维模式。年轻人有年轻的审美,了解00后甚至10后的审美需求来做城市IP推广非常重要。
冯文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教师
首先,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青年群体的创作力,来自高校、艺术院校或者影视院校的创作年轻人,让他们融入到李渔故事的挖掘当中,经典剧目一定要传播,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周边传播的尝试,是一种现代思维的表达,结合现代生活的表达。一边致敬经典,但是也可以改编做新型的演艺和尝试,依托景区和实体的空间。
第二,融媒体背景下是不是可以开发一些新的短视频案例、短视频节目。
第三,借助于沉浸式的文旅模式,看看能不能带动一些青年人的参与。因为现在大家在倡导的是新型的社交模式和新型的表达模式,参与既是创作的本身,参与也是传播的本身。我们得让年轻人参与进来,才能借助他们尽可能地一起创作什么是李渔文化,什么是我对李渔文化的了解。
研讨会最后,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做了总结发言。
陈兴兵
兰溪市政协副主席
今年兰溪市委打造李渔文化标识地,我想我们首先要走出兰溪看李渔,希望以长三角地域借南京、杭州、外地来提升我们兰溪的文化地位。第二,走出李渔读李渔,我们希望对李渔学术重新定位,我很想推一个李渔心学。再就是要走出文化做李渔,就是大家讲的跨界,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人,更是一个商人。
从李渔文化指挥部来说,我们从五个维度、三大工程去做。
第一,学术研究。包括今天的研讨会也是怎么样解读李渔,李渔是什么、有什么。
第二,文旅融合。要把它变成一个游线,把整个游埠、夏李、诸葛连起来作为《闲情偶寄》的慢生活区,围绕一个村、一条街、一座城、一个园来做。
第三,艺术传播。要把李渔的作品经典重现,挖掘出他的作品。
第四,市场开发。要把它变成产品,李渔饼、李渔茶等等,现在包括李渔酒一系列的产品,还有李渔布鞋。我们已经在筹备成立李渔文创产业协会,把兰溪李渔文化产品的企业成立一个协会,集中推介李渔。
第五,城市战略。包括这次五地联盟也是推进城市战略的举措。
所以围绕这五个维度推进解码工程、赋能工程、诠释工程,通过解码、赋能做李渔+,希望做一些经典。李渔说凡做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传世之心,通过传世之心,我们希望把李渔集会持续做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