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人间一度秋,层林尽染万山红。在素有“华东最美古村落”之称的指南村,满园的银杏泛着金光,古老的枫树透着红意,江南的秋韵冬盈,美不胜收。
吴忱 摄
11月28日,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太湖源供电服务站的台区经理程国鑫和蒋灵峰来到指南村,检查配电柜、电表箱“健康”状况,并对村里的农家乐、民宿用电设备进行专业“诊断”,全面排查用电隐患。
吴忱 摄
指南村,位于浙江杭州临安的太湖源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百亩梯田、白墙黛瓦,以及那美得让人窒息的红枫银杏,让这个远离主城区的小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其实,让指南村出名源于一个美丽的“意外”。早些年,指南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因为一群摄影爱好者的到来,村里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指南村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进出全靠一条永指线。因为摄影爱好者来到指南村,发现这里竟然这么美,于是就把指南村的美图发到了网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指南游玩。”指南村党总支书记郤华峰说。
有人来,自然就会有发展。于是,2015年,临安开始打造“指南红叶特色小镇”,通过对房屋降层、立面改造、古树保护、明清古房抢修及绕村道路浇筑等带动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庄有了质的提升。
吴忱 摄
乡村旅游经济要发展,从来不是一家之事。政府、企业、村民,合心合力,才能成就指南村的完美蜕变。为了配合“红叶指南”的建设,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通过增容布点等方式,有效保障农产品加工、农家乐和民宿用电增长需求。“我们对指南村所有电力线路进行了入地处理,在这里,游客们看不见一根电线,所以指南村也变成了摄影爱好者们的‘天堂’。”太湖源供电服务站站长潘益锋说道。此外,为了配合村庄的建设,供电公司还对村里所有的配电柜、电表箱进行了“装修”,每一只电表箱上都画上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水墨画,提升供电设备“颜值”的同时也让所有电力设备与村庄建设融为一体。
吴忱 摄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初,是指南村最美的时候,也是我最忙的时候。”这几天,“云栖枫林”民宿主人罗云妍忙着张罗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家里的7间客房天天“爆满”。闲暇时候,她也会坐在庭院里的摇椅上,望着家门口的那棵银杏树,看着游客们捧起银杏叶用手机记录下笑脸的美好瞬间。“从我回乡创业那年算起,今年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照理说早就应该看厌了村里的景色,但我却越看越喜欢,怎么也看不厌。”
吴忱 摄
罗云妍是指南村的回乡创业青年。2017年,她放弃了杭州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7年过去了,罗云妍的“云栖枫林”早已名声在外,而她也和不少客人处成了朋友。“秋天是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下来能有个80万左右的营收。”罗云妍一边摆弄着自己做的手工,一边说道。
莫道秋色晚,红叶满指南。在指南村,除了感受美景,小吃自然也少不了。村民舒素贞就经营着一家手工麻糍店,店里的主打产品便是麻糍和油敦粿。虽然看似简单的小吃,但凭借着一把子的好手艺,“素贞”手工麻糍店也有着不少回头客。“这两个月生意最好了,尤其是周末,一天最多的时候光油敦粿就能卖将近3000块钱。”舒素贞也没想过自己的手艺能成为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村里建设得好,游客多了,我们的收入也高了。”
吴忱 摄
不止是指南,沿着S205省道青临线一路西行,太湖源镇东坑村、指南村、白沙村一直都是长三角游客最喜欢的避暑、度假胜地。而作为临安农家乐的发源地,太湖源镇也全面打响了“太湖源山居”品牌,推进民宿经济向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的目标发展。目前,仅指南村就有100余家农家乐,50余家精品民宿,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的1.4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4.4万元,今年10月以来游客数量就突破了16万人次。
“游客来了,没有舒适的体验感很难留住他们。村子里以前用电量很小,一台250千伏安的公变绰绰有余。”潘益锋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民宿进行了全电改造,开着新能源汽车来指南的游客越来越多,哪里都要用到电,所以指南村的用电量翻了好几番。”
吴忱 摄
提前布局农村充电网络,提升新能源车主旅游体验感,今年上半年,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在白沙村、指南村等地安装了一批充电桩,进一步推动农村充电设施建设,满足新能源汽车车主出行的充电需求。
今年夏天,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还对指南村村口的升压变进行了增容,就是为了提升指南村、白沙村的供电可靠性。同时,针对指南村、白沙村季节性用电明显的特性,该公司依托网格化管理,推出了村企用电咨询、用电设备隐患排查等表后服务,将电助共富融入临安属地禀赋、展现临电特色,为乡村振兴“充电赋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