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进入初冬,但大运河畔的秋意仍然五彩缤纷。在这样的秋天里,2023年11月25日,“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开启年度走读活动。
来自浙江全省的24家读书会成员,在桐乡相聚。以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为起点,联盟成员沿河而行,到乌镇体验“桐音雅集”,到石门镇参观丰子恺纪念馆,在运河之旅中,品味唐风宋韵。
走在桐乡的小巷中
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编剧倪学礼,以一场题为“从《梅花红桃》谈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的讲座,拉开走读大幕。
这场分享也是倪学礼关于“走读”的践行。倪学礼说,2013年年底,《梅花红桃》确定了主题表达和故事创意的大方向之后,他就投身到创作准备中去。
这个过程中,第一就是阅读。倪学礼说,他读了30多本资料:“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字一句地阅读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光笔记做了近20本。”
其次是田野采风。《梅花红桃》的主场景是二战时期的上海,次场景辐射到浙江、江苏、山东、湖北、重庆、甚至北京。“我采风的第一站就是上海,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老上海’的角角落落;之后,辗转杭州、嘉兴、南京、苏州、枣庄、重庆、延安、北京,战争遗址、纪念馆,名人故居、百姓弄堂,教堂、民居……”倪学礼说,这些都是他驻足的地方,还为之去了日本、美国。
倪学礼教授讲座
有的时候,倪学礼把读书和采风穿插进行。等到2015年3月,当吴家平、左双桃、老路、张五常、卢芳芳等人物,在他心中鲜活起来的时候,他用了半年时间先写就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并以《梅花四,红桃五》为题发表于《十月·长篇小说》杂志。
不过,直到2022年5月,《梅花红桃》才得以开机拍摄。“当时,距离第一次剧本策划会,已经是八九年之遥了。当年,我的女儿刚刚上小学四年级;一晃,她明年都要读大学了。”倪学礼说,“一部剧的创作,真的就像养一个孩子。”
倪学礼的讲述,对“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成员很有触动,大家分享了2023年各自所做的亮点活动,以及其背后对一个读书品牌“像养一个孩子”般的培育过程。
分享交流现场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在总结发言中,分享了自己近期的阅读书目,以及阅读感受。
他说,作为读书类科普项目,“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24家成员,在集结至今的4年时间,各有亮点,为推动全民阅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个读书会作为社科工作者,如何在坚持“真”“情”“实”“意”的总要求下,推动提高公众人文素养,推动“书香浙江”建设,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作为这次活动“读”的部分,讲座和分享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收获,同样,“走”的部分也很精彩。
参观浙传桐乡校区
京杭大运河与乌镇擦身而过,它造就了古镇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
在乌镇适园,一场“桐音雅集”,让唐诗、宋词、元曲,穿越时光,萦绕于今天的现实生活。白居易《东城桂》、杜甫《春夜喜雨》、朱淑真《立春》、还有《牡丹亭》《西厢记》选段,在来自嘉兴玉茗曲社、嘉善昆曲研习社、浙传桐音曲社、浙传月雅戏曲社的昆曲演唱者的演绎中,别有味道。
合唱《牡丹亭》选段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刘志宏专为这场雅集擫笛,作为浙江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编剧方向导师的他,主要从事昆曲及古典戏曲理论、戏(昆)曲剧本创作、昆曲演唱、古典诗词写作与吟唱等教学研究工作,在浙传,他的选修课是秒光的。
刘志宏教授介绍他编写的曲谱
丰子恺纪念馆位于桐乡石门镇,京杭大运河自杭州流至石门,在纪念馆一侧形成一个120度的大湾折向东北,又称“石门湾”。“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如何去描述石门的魅力?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在《辞缘缘堂》中的这句话最有说服力。
参观丰子恺纪念馆
丰子恺纪念馆分为两部分: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和丰子恺漫画馆。
走入丰子恺漫画馆,可见他的一生——求学、创作、交游、逃难……而缘缘堂始建于1932-1933年,是丰子恺亲自设计并积稿费建造而成,采用中国式结构,是一座三开间两层建筑之美。1937年末缘缘堂被侵华日军炸毁。1984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庭院中,有两扇饱含历史沧桑的焦门,门上千疮百孔,焦痕遍布,这是从炮火中抢救出来的原缘缘堂的唯一遗物。
从纪念馆走出,三五分钟,便走到运河边,题有“吴越疆界”的碑石立在河岸,这条大河,所能勾连的历史与人文,在当下,也在过去和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