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年度十佳图书揭晓,《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等入选

    潮新闻 记者 宋浩 通讯员 刘堃2023-11-28 08:12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我在复旦大学担任‘任重书院’院长,就会给学生推荐‘中华经典通识’,”陈尚君教授说,“我觉得这套书很适合本科新生,帮助他们从中学知识进入大学专业的学习,有一个从入门到阅读原典的导引。”

    11月24日下午,2023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十佳图书评选会隆重举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致力于连接学界和大众,推动优秀文化的普及。一年一度的评选会,书局邀请学者、媒体人、出版人,聚焦一年来的出版图书,从不同维度评选十佳图书。

    莅临今年评书会的嘉宾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徐俊,书评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顾学文,资深媒体人张英,《文汇报》读书版主任编辑蒋楚婷,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陈飞雪,中华书局党群工作部主任梁彦,中华书局人力资源部主任翁向红,《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和深圳特区报《新阅读》主编、深圳市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刘忆斯。

    尹涛 中华书局总编辑

    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致辞,向与会嘉宾致意,高校学者、文化界人士、资深编辑、资深媒体人代表和聚珍编辑共聚一堂,回顾了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全年工作的成果,评选中华聚珍年度十佳图书。

    本次评选,遴选代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出版方向且双效益表现突出的2023年优品新书参评。有深受读者喜爱的“中华经典通识”(第二辑),有樊树志、王水照、韩天衡等名家的大众普及之作,也有新锐学者适应时代及读者需要编著的经典普及读本;有严肃的学术大众化著作,也有新颖的文化博物轻阅读图书。

    学者 虞云国

    回顾这一年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的出版,虞云国教授的感受是:“名家大家已经成为聚珍出版的特色。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聚珍的定价称得上是良心价,应该说还是充分考虑到了购买者的消费能力。”徐俊提到:“看到聚珍不断扩大的触角,对选题原创性的坚守,从学术到市场的转化能力,心存感佩;看到十一年来上海的学术界、出版界、媒体界一如既往关心支持聚珍,满怀感激。”

    经过嘉宾严格而热烈的评议,匿名投票产生了“2023年度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十佳图书”。

    图片

    以下是书单和部分投票人的推荐语: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

    江南城镇化的萌芽最早发轫于唐宋转型之际,经过长期持续的发展,自明代中叶以降进入了前近代的早期城市化时期。如果说,“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全球化贸易,构成了江南市镇早期城市化的世界大趋势,那么,江南市镇自身的“早期工业化”,才是这种早期城市化的强劲内驱力。全书从最具江南特色的丝绸业与棉布业入手,深入全面地考察并展现了江南市镇的成长过程;继而结合江南市镇的典型个案,生动详实地勾画出这种早期城市化的各别样貌与不同模式;最后摹写了江南市镇文化的诸多侧面,补足了早期城市化的另一面相。明史名家樊树志教授的这部史著,叙事剪裁有致,评骘别具识见,不啻为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描绘了一轴全景式的绚烂长卷。读者把卷之下,更能对当下关注的江南文化,形成具有纵深感的历史思考,兴发不乏现实感的人文启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


    韩天衡《印篆里的中国》

    韩天衡先生是当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在我看来韩先生还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史家,他早年编纂的《历代印学论文选》和《中国印学年表》,建立了中国印学的历史框架。此次先生推出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在梳理三千年印篆源流的同时,还将几十年有关印篆创作的心得体会、相关印人掌故等贯穿其中,书中配有大量古代珍贵印章的图片,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的力作。

    ——徐俊


    王水照《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一生经历曲折多奇,积极用世而有出俗之姿,引领风气而多雄强丰逸之态,成就斐然,百世景仰。正如本书作者王水照先生讲的那样“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的苏东坡,永远的苏东坡”。作为研究苏东坡的大家,王先生此次推出的《苏东坡和他的世界》,凝聚了数十年苏轼研究的心得,深入浅出,是一部难得的面向大众的好书,值得向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推荐。

    ——陈尚君

    陈引驰主编《中华经典通识(第二辑)》

    市面上《世说新语》整理本众多,其中不乏余嘉锡、徐震堮等名家手笔,而同济大学《世说新语》研究专家刘强的这本书,是其关于《世说新语》的第一部通识著作,凝聚了他的研究精华。普通读者在了解名士风流之余,更深入挖掘名士之所以成为名士的前因后果,认知《世说新语》所隐含的魏晋时代精神和重大议题,从而真正进入《世说新语》的世界,亲身融入鲜活的魏晋文化。

    ——蒋楚婷

    韩昇《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

    韩昇的《曹操》书写了一个让我们感到陌生的曹操,作者聚焦曹操生平最重要的两场战争——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根据史料考证进行了理性的历史分析,把人物的命运放在广阔的历史和时代里进行全新的审视,运用推理和非虚构的手法还原了许多鲜活的历史场景和细节,生动还原一个鲜活、真实的曹操,读起来引人入胜。

    ——张英

    顾农《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

    这是一本生动的陶渊明传记,也是一本严谨的研究陶渊明的著作。作者在深入研读陶渊明和长期关注陶渊明研究的基础上,响应鲁迅号召完成了这本书,还原了一个与“旧说不同的”,“不一样的陶渊明”。全书对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和人生哲学作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解说,对陶渊明的诗文也作出了卓有见地的诠释,引人入胜,令人信服。这是近年来陶渊明研究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值得充分肯定的一本书。

    ——陈子善

    高晞、[荷]何安娜主编《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

    这个话题非常有吸引力,而且作者群学术力可信,由两位国际院士领衔,十八位优秀学者和学术新秀跨文化对话;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学科背景多样,既有历史出身的学者,也有中医与西医背景的学者。这奠定了本书开阔的视野和前沿的触角,而其物质文化史的转向保证了从本草知识的观念性向药物和贸易的叙事性拓展,这使得其可读性远超一般学术书。正如其序言《本草的全球环游足迹》从一个药房的陈设与一幅书法讲起,这透露出研究透彻的“物”的历史,足以揭示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变化。本草1600多年来的全球交流史,跨越政治、文化边界,相当精彩。

    ——陈飞雪

    陈引驰《庄子百句》

    先秦名家,庄子最关注个人生命的意义,文采绚丽,奇思纷披,今注今译很多,解读理解分歧很大。陈引驰教授长期沉潜此书,领会深切,阐发尤多。《庄子百句》所选文句富含思想哲理,精简文句进行译注诠解,对于初学者尤便于把握知识主干,且借故事性阐发,富有趣味性。此外,先秦古文朴实并富有音韵美感,对养现代人的文言文素养,也很有益处。

    ——陈尚君

    刘勋《〈左传〉全文通识读本》

    至少在现在《左传》的注本、读本里,这本书距离当代读者的心灵最近。翻开来看,很容易进入,可能遇到的阅读障碍,作者帮解决了很多。传统注本没有的知识板块,比如地理知识、考古知识,包括地图的纳入,能和读者建立起沟通,帮助读者建立起通读《左传》的信心。

    ——周立民

    王宏图《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

    《人间小虫》看起来是从生物学、博物学角度来写虱子、蚊子和萤火虫这三种小虫,但它不是《昆虫记》。书里有大量的诗文、书画、传记等资料,实属比较文学作品,主要是讲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处境、思考、情感……读起来会有共鸣和发现。作者的行文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又不止于此。虽然是“小书”,但观照的却是知识分子这整个群体。林语堂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这本可爱的小书基本都做到了。

    ——刘忆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