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朝晖六区67幢终于原地开建了。
11月28日,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帮得到消息,朝晖六区13幢危旧房拆除完毕,新楼正式开工。其中就有我们关注了10年之久的朝晖六区67幢。
11月28日早上开工。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浙工新村城市危旧房有机更新项目隆重开工”。盛锐摄
11月28日早上开工。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浙工新村城市危旧房有机更新项目隆重开工”。盛锐摄
开工现场 盛锐 摄
开工现场 盛锐 摄
杭州朝晖六区67幢建于1983年,5层4个单元。
它与周围陆续建成的12幢房子一样,起先都是浙江某高校的教工宿舍,名为浙工新村。
2012年底第一次走进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帮的视线起,近年来它多次成为各级媒体的焦点,仅央视就上了四次,潮新闻钱江晚报亦先后8次对其跟踪报道。原因只有一个——从1993年到2014年,前后五次鉴定均指出其安全隐患严重。最后一次鉴定,更是被判定为C级(最高等级为D,整幢危房,需立即停用)。
但这个“资深危楼”却迟迟拆不掉。
2015年,原杭州下城区政府提出对朝晖六区包括67幢在内的浙工新村住宅成片改造,推倒重建。得知消息,大家都以为事情出现了转机。然而2019年5月,当年采访过的业主之一再次找到我们,事情又一次被搁置……
一转眼又过了4年,这个秋天,是我们关注这幢楼的第11年。
今天,我们终于和朝晖六区67幢等13幢危旧房的住户们一起,等来了危旧房重建开工的消息。
1个多月前就开始拆了
一个多月前的10月22日晚,记者曾去现场看过。
那天,我们接到读者报料,朝晖六区几栋危旧房开始拆了。
10月22日晚的现场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10月22日晚的现场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10月22日晚的现场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当晚,记者在现场看到,施工区域已经被围挡围住。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67幢等4幢C级危房已经被推平,虽然72-75幢从外观上看还很完好,但室内也已经基本拆完。“这次拆除的主要是浙工新村2000年以前的建筑。”
“8月份就开始腾空房子了。”小区外路过的一位奶奶说,“我听说这里这一个月里都要拆完的,以后会原拆原建,现在住户很多都先在外面租房子住了,要住外面三年呢。”
施工单位拱墅区城发集团副总经理张霞娟表示,浙工新村共13幢548套住宅,11月7日已完成全部楼幢的拆倒工作。
11月20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朝晖六区13幢危旧房已经全部完成推平,原本危旧房所在的位置已变成一片空地,开建的施工队已经入驻,工人们正在忙着给围挡好的工地安装大门,旁边的墙上挂好了小区重建后的效果图。
询问了一下现场的工人:“什么时候开挖地基?”“应该快了!”
11月20日的现场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11月20日的现场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11月20日的现场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11月20日记者拿到的效果图 潮新闻记者 陈颖 摄
“解危”之路并不平坦
朝晖六区“资深危房”重建开工,对朝晖六区所在的大木桥社区戴书记来说,是解决了一桩长久以来的心病。
事实上,浙工新村的有机更新之路走得殊为曲折。
早在2015年,小区所在地的区政府就提出过将浙工新村的13栋住宅成片改造,推倒重建的方案,然而这个方案未能征得全小区90%的业主同意启动。“解危”就此搁置。
今年上半年,杭州发布了《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提到要对老旧小区、危旧楼房等进行完善和优化调整,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功能设施、提供居住品质。
浙工新村的“解危”之路迎来了新转机。
但不同于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征收,这类有机更新需要绝大部分业主同意才能进行,这成了浙工新村这13栋房屋有机更新的第一道关卡。
今年7月,社区居民达成一致,签约完成,项目终于正式启动。
10月底房屋拆除工作开始,也意味着项目继续向前迈进。
可能需要在外过渡约三年
“对社区来说,这解决了居民们安居难的问题。”戴书记说,从腾房到把危旧房全部推倒拆除,用了3个月时间。
根据此前公告,朝晖六区内2000年前的13幢建筑,62-68幢(连续)、72-76幢(连续)和77幢(公建房)将实施城市危旧房有机更新。若小区实施有机更新,将原拆原建成小高层,户型设计了7种,从65方到117方不等。
公告中也注明了业主可以置换新房的面积,不小于原房置换面积加原房楼层朝向等面积补差,市场价扩面不超过20方,结合意愿调查结果,配置新房户型。业主要求变更户型配置的,另行提交书面申请。
“之前现场工作组进行过民意调查,有些居民觉得自己年纪级大了,不想折腾,有些居民想要更大面积的住宅改善生活,最后折中了各方面意见,定下来扩面不超过20方。”戴书记说。
她表示,腾房时间从今年8月1日开始到10月8日结束,因为小区老年人多,有些子女在外地,搬家困难,有些住户上了年纪,收拾家什不容易,社区积极发动了社区工作者、物业工作人员、居民党员和热心群众、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来协助大家搬家。
“区住建局协调了50多套住房提供给搬迁的居民居住,对老弱多病、残疾困难等特殊人群,目前居住在‘潮王人家’的比较多。”此外,搬迁的居民也可以选择拿临时租房补贴在外自行租房,临时租房补贴是根据杭州市统一标准执行。
据了解,这次“有机更新”完成预计最长将花费3年时间。
盼进度快一点
“前几天刚刚去工地看过,也看了效果图,重建完之后原本6层的楼房会变成11层有电梯的小高层,这点特别好。”老教师陈老师在朝晖六区74幢住了近40年,他说,他现在就希望工期进度快一点,房子质量好一点。
从1984年开始搬进74幢,最近这些年房子变形得越来越厉害,“遇到台风天,我们还得去外面住几天酒店。这次能拆掉,主要还是政府这次决心很大,提出了很多实在的举措。”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们年纪大的人其实不想搬家,老年人在外面租房不容易,这次可以让老年人申请过渡房,这个就很好。”
他说,“对原拆原建这个解决方案,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每次路过工地,都会看一看这里的进度走得怎么样了。”家住朝晖四区的何卫定也一直很关注朝晖六区这13幢危旧房的更新改造,“我觉得这是一件惠民实事”。
何卫定对朝晖六区67幢记忆犹新:“67幢没拆之前我进去过好几次,这次终于拆了,对原本住危房的居民肯定是好事啊。”
在他看来,这件事更多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杭州危旧房改造的试点范例,“像我家,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子,面积59.9平方米,几代人同住在一起,如果朝晖六区这场更新改造后续很成功,好的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开来。”
新闻+
十一年追踪终于等来结果
朝晖六区67幢的那些年
钱江晚报第一次报道朝晖六区67幢,是在2012年12月19日。
当时,帮忙记者先后找到了原朝晖街道城管科、原下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城北房管站、区住建局房产科,以及67栋楼房的原产权单位——浙江某机构公共事务管理处。多方沟通的结果是,他们会展开收集施工图纸、征求居民意见等工作。
2013年7月3日,《这样的“变形房”,我们要住到哪一天》一稿见报。多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一场碰头会:加固和维修的方案逐渐暴露出了弊端,但因为此前没有危旧房推倒重建的先例,解决方案一筹莫展。
2014年4月10日,整版报道《房龄30岁,危楼20年》见报——当时宁波奉化的一栋楼房倒塌,让我们再次聚焦朝晖六区67幢,并由此引发了对整个杭城危楼的摸底大调查。
数年跟踪,朝晖六区67幢危楼的命运逐渐显露曙光:牵头单位逐渐明晰、加固方案逐渐被排除、能否推倒重建的讨论被搬上桌面……2015年8月,原下城区住建局房产科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明确,67幢房屋将推倒重建,朝晖六区内其它12幢楼房则进行成片改造。
只是这一等,又过去了4年。
钱江晚报最近一次报道朝晖六区危旧房是在2019年的5月29日。
那一天,我们用头版导读加内版两个整版的篇幅,继续关注这幢楼的命运,并配发《记者手记》:危房解危,不仅考验着房主们在意见不一时,如何取舍和让步,也考验着政府职能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精细化水平。希望社区和政府部门,能够更主动积极些,发自内心地替危房中的住户多考虑些,让“解危”这件事,能够真正推进下去。
事实上,危房解危,重建只是开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而每一步都与民生息息相关,考验着社区和政府部门后续的治理能力。
我们期待着朝晖六区危房的解决方案能成为城市危旧房更新的案例,让我们共同见证城市的蝶变。
2019年5月29日的报道版面截图
2019年5月29日的报道版面截图
2019年5月29日的报道版面截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