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鹜远的毛病,很近的地方,反倒较少涉足。你的足迹可能遍及世界各地,也遍及大江南北、戈壁、草原,但对居住城市周遭的一些县市,你可能10年、20年不曾去过。对我来说,苏东坡家乡眉山就是这样的地方。
记得去眉山是十多年前的事,也曾参观三苏祠,但很快就转出来了,印象是有些破败、凋零,同三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那以后,虽也偶尔路过眉山,却再未去过三苏祠,也再未留宿眉山。原因很简单,眉山离成都太近,一脚油门,就回家了。
前不久,承蒙学生安排,趁假期去眉山休闲,在新打造的水街住了两晚,也再游眉山市和三苏祠,不觉大为惊诧。整个眉山市已高楼林立,马路宽阔,一派现代城市风貌。但感受最强烈的是,整座城市都深深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满街的饭馆、旅馆、小区、公共场所、街道,绝大多数都以苏东坡命名。或叫东坡饭店、东坡肘子、东坡小卖部、东坡超市、东坡大道、东坡院子、东坡广场、东坡巷、东坡公园等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给人的印象是,在眉山,无处不东坡。苏东坡已成为今日眉山最亮丽的名片。
更让我惊讶的是,再游三苏祠,面貌已大变。三苏祠门前开辟出宽阔的东坡广场,与之遥遥相对的广场对面,是新建的三苏博物馆。馆内展陈丰富而系统,汇集诸多文物,也不乏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复制的苏东坡字画精品。三苏祠外的长街还叫北宋的“沙縠行”街名。三苏祠规模已扩大数倍,扩大部分主要是园林,故居格局依然照旧。三苏祠的整体面貌规整而有现代气息,但宅中的老井依然如故。老井旁边代表苏家严格家教的黄荆藤已从灌木长成树状。苏东坡当年回眉州守孝时种下的荔枝树做成了根雕以资纪念。在原址上重新栽了一棵荔枝树。据说前年结出不少荔枝,成熟时却被松鼠一扫而光。
参观由一位颇具专业水准的女士担任讲解,让我学到不少知识。我虽学历史出身,却并未专门涉猎苏东坡,有关苏东坡、三苏的知识大都源自各种渠道获得的一鳞半爪。
参观结束,返回浸润于三苏文化氛围的眉山大街,被告知要去正宗的东坡肘子店。置身东坡文化的浓郁氛围,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苏东坡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近年,不少地方为争夺某一历史名人的故乡而面红耳赤、相互抵毁,几近白热化。这背后虽掺杂有现实利益的考虑,但未尝不具有积极意义。历史是一种遥远的记忆,同当下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此现象意味着,人们开始愈来愈意识到文化同现实的关联性及对现实的重要性。严格说,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缺乏实际效用的东西,但诚如庄子所言“无用乃大用”(《庄子·人间世篇》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后人遂将之总结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文化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也是其根脉。文化的效应可大可小,全在于今天的人怎么看待和利用。这应验了意大利学者克罗齐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苏东坡之于眉山,正是如此。今天的眉山市因苏东坡而崛起,而繁荣,很大程度正得益苏东坡这张文化牌。
研究文学史的人,总爱强调苏东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这固然不错。但对今日的眉山而言,苏东坡与其说是文学史人物,不如说是历史文化人物更妥当。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与文学相比,文化更宽泛,涵盖更广。
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北宋时,地处僻远的眉山为何会产生苏东坡这样的人物?甚至一家内出父子三文豪?我也带着这个问题参观三苏博物馆和三苏祠。参观后有了一个初步答案。据个人浅见,答案可概括为两点:
其一,从家世看,苏东坡祖上并非当地土著。其先祖苏味道原藉河北栾城,唐武则天时曾做过宰相,因卷入派系争斗而贬为眉州刺史,遂定居眉州。苏东坡是苏味道第十一世孙。从遗传和基因的角度说,这是三苏诞生于眉山之根由。
其二,除天赋异禀,另一因素则与文化密切相关,即家风、教育和修养等文化传统。文化从来是通过教育传承的。隋唐实行科举制,激发了士大夫家族教育的兴起。教育也更多以家族为单元来延续和传承。北宋时,苏家一门内能出三位进士,同苏家移居眉州后,代代相传的家风、教育及为人处世修养等家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三苏博物馆的陈列中,有不少材料展示了三苏祖上如何接济和帮助邻里乡亲的事迹。这说明,苏东坡产生在眉州这样的僻远之地绝非偶然,当得益于苏家移居眉州后,代代延续的家风和教育传统。这一传统中,承载和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的深厚文化积淀。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苏东坡靠什么被后人铭记并纪念?这颇值得我们深思。三苏祠始建于元代,是以三苏故居改建。令人惊讶的是,历朝历代均对其进行扩建修缮。据查,明代有两次(洪武二十九年、嘉靖九年),清代六次(康熙四年、四十五年,嘉庆十八年,咸丰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四年),民国有两次(民国八年、二十五年)。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多次扩建维修,旧貌换新颜,始成今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格局。这些事实清楚表明,人们对苏东坡的纪念和尊崇,并不因改朝换代而改变,也不因时势和社会变迁而减弱。
我常想,苏东坡在诗词文学的成就固然卓越,但尊崇和纪念他的主体人群,却未必仅限于诗词文学爱好者,也未必是读过或熟悉苏东坡诗词的人。那么,千百年来,苏东坡靠什么赢得人们的尊崇与纪念?他对后人的感召力究竟来自何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晰另一个问题——什么造就了苏东坡?整个参观过程,该问题始终萦绕于我的脑际。
据我的肤浅认识和理解,苏东坡最吸引人的,首先是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正是这种经历成就了苏东坡。苏东坡的人生履历坎坷而曲折。他虽少年得志,以科举跻身仕途,但一生中大部分时光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贬谪路上,足迹涉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儋州、惠州,遍及大半个北宋疆域。苏东坡也曾下过狱,几近于死亡。可以说,在步入仕途的四十年中,其大部分岁月不是在被贬谪或返京路上,就是发配到荒僻之地为官。参观时,讲解员有一句幽默的调侃,说同时为官的苏辙主要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捞哥哥”。足以说明苏东坡的官场生涯麻烦不断,曲折坎坷。
那么,什么使苏东坡的官场生涯曲折坎坷、麻烦不断?不外乎两条,一是缺乏世故圆滑的率真;二是为民请命的道义与责任。苏东坡为官时代,北宋朝廷最大事件是王安石变法。一开始,苏东坡因“青苗法”与民争利而反对变法,被力主变法的神宗皇帝和新党视为眼中钉,遭排挤贬谪;而当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旧党重新执掌权力,全面否定变法措施时,他又站出来反对,主张变法中一些好的措施应予保留,不必一概取消。于是再遭忌恨和贬谪。就这样,他以近乎婴儿般的率真、为民请命的道义与“不合时宜”,把个人安危、荣辱置之脑后,身处政治权力旋涡之中。虽秉持其“享天下之利,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的理念,但其宦海浮沉与命运多舛则可想而知。
不过,命运多舛并未击垮苏东坡,原因正在于他本性的率真、乐观、豁达、接地气。他本非“官迷”,也从没有为做官而做官。数度贬谪,反使他获得更广阔的自由天地,羁绊与牵制也更少。他好吃,发明了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他不胜酒力却好酒,自酝酒让人喝了直拉肚子;他没有官的样子,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打成一片;他为民办事,修苏堤、建桥铺路,造福一方;他办学,在未开化之地传播文化。贬谪黄州,他为养家糊口而开荒种地,躬耕于田间地头。
有一个节点,对我们理解苏东坡的人生甚为重要。苏轼前半生其实并无“东坡”之号,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因其开垦荒地在黄州东门外,为一坡地,取唐代白居易做忠州刺使时在城东坡地养花种树典故,遂自号“东坡”。也正是在黄州,他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不朽词作,诗词创作达到前所未有之境界。有学人曾提出一个有趣观点:存在两个苏轼。前一个是书生意气、满怀自信,有兼济天下之志,叫“苏轼”;后一个是经历宦海浮沉、人生挫折后,除去浮躁,坦然自若,乐观洒脱,随遇而安,胸襟更为旷达,更亲民,更接地气,诗词创作升华至新的境界,叫“苏东坡”。此观点独到而睿见。苏东坡词中有“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说明该观点与苏东坡自我的感受颇相契合。这揭示一个深刻事实——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与其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俗话说“文章憎命达”,屈原、司马迁都是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后写出了千古流传之作,苏东坡也不例外。
由此,我们可大体明了,是什么造就了苏东坡。读书、教育使他走出僻远的眉山,走上了更大的人生舞台;书生意气、天下的情怀和为民发声的率真,使其宦海浮沉、人生充满荆棘。但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反倒玉成苏东坡,使其更加坦然自若、乐观豁达。而生命态度的自由、旷达及不改初衷的亲民与接地气,使其由心灵感悟达到精神升华。这一切,终使苏东坡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温度、有情怀,亲民接地气,精神慈悲而旷达,灵魂丰盈而有趣的人物。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格境界。恰如同时代的王安石所言:“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因此,苏东坡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尊崇和纪念,正源于其伟大人格的感召力。如法国《世界报》副主编让·皮埃尔·朗日里耶所言:“苏东坡既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伟人。怎么可能不会被他的精神和道德所折服?”美国苏学专家唐凯琳也指出:“苏轼不但是一个传统的文人,也一个有很多现代元素的人,他的文化遗产完全可以在当代产生共鸣。”(摘录自三苏博物馆的展陈文字)。
因此,苏东坡对后人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止于诗词文学,而首先在于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和崇高的人格感召力。这正是千百年来激发并鼓舞人们的一种文化力量。近年,苏东坡《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常被人们引用,即是最好的说明。未经历风雨曲折的人,不可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句子,也不可能有如此洒脱的人生境界。
很显然,苏东坡的人格感召力与其诗词文学的卓越成就密不可分。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砺炼出苏东坡伟大的人格和罕有智慧。从很大程度上说,苏东坡的诗词作品所以不朽,正在于其中凝聚了伟大的人格和罕有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切不可作过分单一、狭窄的理解。苏东坡作为一个跨越千年的历史人物,一个承载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今天仍然能荫庇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一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足以表明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很多现代元素”。而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苏东坡不仅属于眉山,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图片来自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