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得斋记|“二圣庙”考

    潮新闻 杨新元2023-11-24 02:57全网传播量8364
    00:00
    00:00


    从2000年搬到杭州市拱墅区(原下城区)二圣庙前的浙报公寓至今,我已经在这里居住了23年。

    搬来时,我刚进入知天命之年。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每天进进出出,二圣庙前这个地址不知道在信封上或稿子后面写了多少遍,然而,此二圣是何方人士?姓什么名什么?为何会被人尊称为圣人,并立二圣庙祭祀?脑海里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每天忙忙碌碌,日子就这么飞快地过去,问题却一直没有搞清楚。

    今年8月开始,小区进行旧小区改造,到11月才近尾声。那天上午我去仙林苑菜场,在小区大门左拐出去的小巷出口处看到,这里立起了一块壁照,上面用大字写着:“书香巷陌。二圣庙”,并写明“二圣”是唐代的南霁云和雷万春。

    千百年来,我们把孔子奉为圣人。而唐代的南霁云和雷万春有何功德,竟然也被尊称为圣人,并立二圣庙接受百姓的祭祀?据说他俩的功德是保卫城市 ,让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那么,是保卫了哪座城市 ?


    《授南霁云子承嗣歙州别驾诏》,文不长,且录之:“往者大盗乱华,梁宋偏罹其害。危城绝援,析骸累月。南霁云贞心壮节,凌迈臧洪,殒命敌场,凛然生气。宣以其子为歙州别驾。”别驾,也称别驾从事,在唐朝是一个不小的官,是州刺史(相当于现今的省府大员)的佐吏。因为其地位较高,刺史出巡辖境时,别驾另乘车辆随行,故称别驾。

    发诏的是李豫(726-779),唐代皇帝。唐肃宗之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756年(玄宗李隆基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今陕西省潼关县),而南霁云就是在安禄山造反时,“贞心壮节,凌迈臧洪,殒命敌场,凛然生气。”为了表彰他,皇帝下诏,让他的儿子任歙州别驾。

    南霁云(712-757年),唐朝玄宗、肃宗时期的名将。魏州顿丘人(今河南清丰)。出身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为人勇武过人。在“安史之乱”中,协助张巡镇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屡建奇功。后睢阳陷落,南霁云宁死不降,慷慨就义。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对南霁云的评价是:忠贞慷慨,肝胆照人。文章写了南霁云乞师和就义两件事。用了席间断指,箭射佛塔,临死不屈三个场景,为读者活画出一个英雄形象。

    雷万春(701-757年),本名雷震,字呜空,号一元。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祖籍鄱阳。唐朝时期的忠臣,儒将。自幼学武,智勇兼备,博通群书,骁勇善战。“安史之乱”时,跟随张巡把守雍丘和睢阳,城陷遇害。唐肃宗时, 赠荣禄大夫,忠烈将军。宋徽宗时期,追封忠勇侯。后人尊奉“雷霆驱魔大将”,台湾民间尊为“三田都千岁”“雷府千岁“。

    从人物简历看,南霁云和雷万春是同在757年遇害的。他们两个人是结义兄弟。当年,经结义兄长雷海青推荐,投奔真源县令张巡麾下。

    “安史之乱”时,雷万春跟随张巡守雍丘,抵抗安禄山军。后来又随张巡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坚守不屈。城陷后,与张巡同遭杀害。而南霁云也在守城中壮烈牺牲。

    所以,这两个把兄弟是在同一战场,同一年战死的,不愧为唐朝忠臣良将。


    “洒血睢阳笑尔痴?故乡粗豆靡穷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这是后人为纪念南霁云和雷万春而写的七绝。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举兵范阳,以奉密旨讨伐杨国忠为由,率15万叛军南下叛唐,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仅用半年时间,就攻克了河北诸郡直捣洛阳。次年,又攻陷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被迫逃往蜀中。唐朝汲汲可危。

    睢阳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之称。叛军想据睢阳南下江淮和江汉地区,以切断唐王朝的粮钱来源。

    对唐王朝来说,以兵力扼守睢阳,不让它落入叛军之手,是十分关键的一着棋。以唐将张巡和许远领导的睢阳保卫战拉开序幕。南霁云和雷万春参与其中,血战沙场。

    公元757年1月至2月,张巡带领二千精兵杀进睢阳。并采用心理战术,打退叛军数次进攻。战斗一直打到7月,整整半年多时间,军民坚守睢阳。睢阳城里的形势十分严峻。城内军粮紧缺,全城军民每日每人分米一勺,与树皮、茶等混合煮食。一直相持到10月初,叛军最终将西南城门捣破进城。张巡等人被俘。雷万春与张巡同赴死难。

    三日后,唐朝廷新任命的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军赶到,大败叛军,重新夺回睢阳。

    在睢阳保卫战中,雷万春站在城头上督战。他面部连中六箭,仍站在城头岿然不动。敌军怀疑这是一个木头人。后来探知,射中的原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雷万军,都称赞他是古今少见的一员勇将。

    睢阳保卫战名垂青史,悲壮卓越。张巡、雷万春、南霁云都是英雄,使江南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它遏制了敌军南下,保住了大唐半壁江山和江淮丰厚的财源。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物质保障。

    如今,唐朝早已离我们远去,只有在遥远的记忆中,才会出现唐朝的字样。而二圣——南霁云、雷万春,却出现在我们今年刚刚砌起的壁照上,供我们后人瞻仰。

    这真是英雄不死,浩气长存!


    我想,南霁云、雷万春的官阶并不算高,为何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从公元757年至今,历史的长河已经流淌了一千六百多年。而后人还记得南霁云、雷万春,实在令人感慨。

    南霁云和雷万春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在南迁时,不仅把家搬走,也把对南霁云、雷万春的崇敬带到异地,所以浙东南一带对他们非常尊敬。自唐以降,奉祀南霁云、雷万春的庙宇分布甚广。闽南泉州和晋江、石狮等地,都敬奉双忠王(即地霁云和雷万春),港澳、台湾,东南亚的华人都对忠臣良将世代祀奉。

    每逢农历九月十二日,安徽绩溪石门村家家户户都像端午节一样包粽子吃。这一天就是石门村的村民祀奉南霁云和雷万村的“粽子节”。

    除了安徽,浙江、福建、广东乃至台湾、港澳,菲律宾等,每年都有祀奉双忠王的活动。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因为雷万春在护城战斗中连中六箭而不倒 ,后人在绘雷万春神像时,通常会在脸上留下六个黑点,代表当初所中六箭的伤疤。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赞:九陨无身不陨名,言言千载气如生。欲知忠信行蛮貊,过墓胡儿下马行。这是范成大为南霁云和雷万春写的一首诗。意思是说这两个人虽然战死沙场,身体坠落了而名气却不坠落,一千年过去了还像活着一样。忠信之人即便在蛮荒之地也受人尊敬,经过二圣庙时连胡儿也要下马步行。

    普鲁塔克说:“衡量人生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意义,而不是看其有多长。”而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南霁云与雷万春,虽然都没有活过60,不算长寿之人。但他们却因保护百姓,奋勇杀敌,英通牺牲,得到民间百姓的爱戴。在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洗礼后,他们的名字还被写在刚刚砌起的壁照上,可见忠信之人的生命有多长!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