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洋废弃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塑料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面对海洋塑料治理这一全球性难题,在台州,一场由渔民、船舶及企业共同参与的环保革命正先行先试——台州通过吸纳沿海民众加入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联合塑料应用企业设立“蓝色联盟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惠及一线收集群体,达到生态与富民“双赢”。该模式被称为“蓝色循环”,并在今年10月荣获联合国2023年“地球卫士奖”。11月23日上午,台州召开发布会,介绍“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工作相关情况。
据悉,“蓝色循环”在台州市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台州以“政府+市场”创新了海洋污染治理模式。2022年4月,作为浙江第一批试点城市,台州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层面,建立健全入海河口拦截、岸滩海湾保洁、船舶垃圾回收等体系,企业方面,设置“小蓝之家”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点,吸纳沿海群众组建收集队伍,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蓝色循环”项目目前已成为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数量最大的项目。
此前,记者了解到,由于一些头部企业积极参与海洋污染治理,他们愿意用更高的价格去收购海洋塑料,因此“小蓝之家”的海洋塑料实现了溢价。“普通塑料瓶市场回收价是3分钱一个,'小蓝之家'给的回收价是2毛钱一个,一个月能挣2500多元。”生活在椒江的低保户李荷娇说,捡拾塑料垃圾已成为她的一项新收入。
不过要实现海洋塑料的溢价回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证明这些塑料来自海洋。发布会上,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谢焕介绍了海洋塑料的全程可视化追溯的运行模式,台州通过搭建数字化闭环治理平台,实现海洋废弃物“收集—储存—处置—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
据悉,自“蓝色循环”项目开展以来,台州已建成海洋塑料收集点“小蓝之家”11个,将高值利用溢价分配给在海岸带附近回收海洋塑料的沿海收集人员,收集人员年收入人均增加1.3万元,渔民获得超亿元绿色低息金融贷款。真正实现了海洋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共同富裕融合发展。
发布会还介绍了“蓝色循环”项目的下一步计划。接下来,台州将结合沿海各县(市、区)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区域特色海洋垃圾收集示范区,比如椒江区属于主城区,定位为数字化“无废岸滩”示范区,加快完善海洋塑料废弃物数字化平台,实现“一地创新、全市共享”;路桥区塑料产业较为发达,定位为海洋塑料再生示范区,引导海洋塑料产业集聚发展;临海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定位为“小蓝之家”收集示范区,打造可游玩互动的网红打卡点。目标就是以差异化、个性化推动治理模式不断创新深化,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各种类型的海洋塑料治理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