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蓝鲸咖啡厅的吧台前,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年轻的咖啡师在熟练地调制各种花式咖啡。若有顾客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需求,这位咖啡师的脸上先是透出一丝稍显困惑的神情,随即,他递上一张小纸片、一支笔,用诚恳的眼神示意顾客写下来。这时,顾客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位高大帅气的咖啡师,是一位听障人士。
他叫王超。
童年记忆中,王超最深的印象是“害怕”。
那时,他不明白,为什么一直看不到父亲的身影?他不知道的是,父亲长期在外奔波打工,想尽各种办法,想给儿子多挣一点医疗费。他不明白,为什么原来温柔和善的母亲突然变凶了?他不知道的是,医生曾告诫父母:这孩子的听力没办法治好,唯一的希望是配上助听器进行语言训练,或许能发出几个简单的语音。
在家时,母子俩面对面坐着,母亲用筷子紧紧压住王超的舌头,张大嘴巴,让他看着自己的口形,从“a、o、e”开始,教王超练习发音。王超觉得难受,滑下凳子想逃,母亲狠狠地按住他,逼着他继续练习,练习,再练习。发音练习之后,母亲又教他认字、写字,要他牢记每个字的唇形。到了幼儿园,王超也害怕,经常缩在教室的角落里。他不敢,也不知道怎样与老师、小朋友们沟通。世界对于王超来说,就像是一幕幕立体、活动的无声电影,他不知道怎样才能走进这个世界。
读小学,王超上的是听人学校,即:普通学校。同学们、老师们都是健全人,都不会手语。下课时,同学们在操场上玩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王超站在一旁,睁大眼睛,紧紧盯着同学们的一举一动,慢慢地理解了游戏规则,他模仿着别人的动作,加入了游戏队伍……在课堂上,他就毫无办法了。他只看到老师在讲台上做着手势,嘴巴一张一闭,完全不知道老师讲些什么。一个学期下来,门门功课都是零分或个位数。因为听不见,他没有办法学习文化课,没有办法分析判断,分不清是非对错。他糊里糊涂地摸索着,像走在一条大雾弥漫的路上,既看不到该往哪个方向前进,也看不到退路。
现实生活中,健全人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倾听别人的话语,说出自己的意愿。听与说,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自然又必需。而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听说能力,在王超面前,却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深渊,切断了他通往正常生活的路。
小学毕业后,王超进了聋哑学校。他惊奇地发现,老师、同学们都在用各种手势热烈交谈着,他不知道这是手语。慢慢地,王超明白了,这是听障人特有的语言与沟通方式。恰如遮天蔽日的浓雾中,突然亮起了一道光,王超看到了方向,他兴奋、激动,他想学,他要学。
那时候,身边的老师们、同学们都会手语,只有王超一个人不会。但这一次,王超不害怕了,因为他看到光了。
于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纸上,一下课、一有空就跑到同学、老师跟前,眼巴巴地望着,恳请他们做出相应的动作,他也跟着做。很快,他学会了手语。
读高中时,王超已完全融入了听障人的世界,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结交了很多朋友。与此同时,他也长高了,开始挺胸、抬头,迈开大步,脸上露出了笑容……却不料,诡谲莫测的命运又给了他一记重创。
母亲为了多挣点钱贴补家用,下班后又兼职做了一份计时工,在一个雨夜晚归的途中,被车子撞伤,不治身亡。
母亲突然离世,一句话都没有留下,但王超一刹那“听”懂了母亲生前所有的话。严厉管教,那是因为她对王超的未来充满了担忧,急切盼望王超学会生存技能将来自强自立,那是一种大海般深沉、海水般咸涩的母爱。王超多想听到母亲喊一声自己的名字,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但是,这希望却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一夜之间,王超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他默默承受着一切,绝不向外人倾诉。
如果说,“听障”让王超伤身,那么,“丧母”更让他伤心。那几年,他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只躲在家里,不外出,不交流,完全排斥陌生人的接近或帮助。直到今天,王超仍对那段经历保持缄默,不愿吐露半点讯息,让外人难以想象他所承受的伤痛之深重。
2020年6月,王超大学毕业。因为没有提前做好规划,一时没能找到工作。他也不清楚哪个职业适合自己,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但同时,他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必须走上社会自谋出路。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都必须挑起生活的担子,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
负担生活,首先要有谋生的技能。有一次,王超了解到残联推出咖啡培训课程 ,虽说心里忐忑不安,生怕与老师沟通困难,但他还是报名了。无论前面是怎样一条路,还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障碍、多少困难,他都要走出这一步,都要坚持下去,寻找自己的路。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到了培训现场,他发现残联已配备了专业手语老师,这才安心下来,投入培训学习。
理论课之后,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第一次接触咖啡机,王超的基本操作没有问题,最困难的是打奶泡,需要靠耳朵来听,分辨奶泡的厚薄。奶泡打得越薄越细,后面做拉花咖啡才会越做越好。但王超听不清,尝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就在王超感到努力无望的时候,培训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教他用手去触摸奶缸“呲呲呲”的震动,以感知奶泡的厚薄。按照老师手把手教的方法,王超反复触摸,反复研究。别的学员休息放松的时候,他在练习。别的学员娱乐游戏的时候,他还在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学会了打奶泡,还熟练掌握了咖啡调制的各种专业技能,拿到了培训合格证书。
2021年9月,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的消息传来,王超跃跃欲试,大胆报名参赛。在比赛活动期间,王超第一次接触到一大批优秀的残疾人咖啡师,有的工作经验丰富,有的开咖啡店做生意……王超坦然面对各路高手,毫不紧张。此时的他,已不太在意外界的眼光,他只专注于自我的突破与成长。他的对手是自己。赛场上,王超冷静沉着,发挥了较好的水平,获得第七名。
经过这几次社会活动的锻炼,王超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他开始积极找工作。尽管有了职业技能证书,因为无法正常说话,面试单位大多都以“考虑考虑”的外交辞令婉言拒绝。不过,王超再没有像过去那样灰心丧气,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接触,已真切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与文明的进步: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残联系统,为改善残障人士的生存环境想尽千方百计,付出各种努力,创造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健全人志愿者踊跃参加手语培训,无偿为残障人提供服务与帮助。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助聋门诊”。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推出指定岗位,定向招聘残障人士……在区残联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一个咖啡师的工作。
端起这杯咖啡,它看起来黑黝黝的,仿佛世界上各种颜色都包含其中。喝一口,有点苦,但令人回味。王超想起自己近30年的生活经历,就像一杯未加任何调料的咖啡。既然无法拒绝命运送到面前的这杯咖啡,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用心的努力,去改变一些它的味道与形态呢?王超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了调制咖啡的构思。他调出了一款很受顾客欢迎的桂花拿铁。桂花香搭配鲜牛奶,和浓郁的咖啡融合在一起,清苦中带有桂花的甜香,滋味醇厚,让人心宁神安。此时此刻,这杯咖啡不仅是解渴的饮品,它还是季节的问候、岁月的联想和王超的人生感悟。
2021年5月,王超和善良聪明的女友组建了小家庭,现在有了一个听力正常的女儿。王超更忙了,白天上班,晚上带孩子。双方家长也在帮衬着。生活虽然简单清苦,因为有了孩子,就多了一份欢乐,多了一份希望。更值得人们尊重的是,王超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像逆风飞翔的鸟儿那样奋勇向前,坦然迎接各种挑战,哪怕再苦再累再难,他都没有放弃梦想与微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何羽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