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全域和美·浙样“镇”好——百镇联盟八里店镇经验总结及发展报告

    潮新闻 魏伟忠 吕亦澄 朱师意2023-11-22 02:27全网传播量1526
    00:00
    00:00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今年,是浙江省“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八里店镇“农民社区的新型城市样板”建设19周年。按照打头阵、当先锋、作示范的要求,为系统总结提炼八里店镇深化“千万工程”20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和亮点经验,提出未来发展建议,特制定本报告。

    一、现状基础

    八里店镇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地处湖州市东郊并与市区紧紧相连,北临主湖,南峙杭州,东与织里镇相连,长湖申航线流经镇腹,318国道和湖织大道贯通全境,处于杭、沪、苏、皖的交汇处,是吴兴区政府驻地、湖州城市副中心。

    (一)城乡建设扩容提质

    八里店镇位于湖州市吴兴区中部,区域面积59平方公里(东部新城核心区25平方公里,南片34平方公里),辖18个村,镇域现有人口8.5万人。镇内交通便捷,申苏浙皖和申嘉湖两条高速以及沪苏湖高铁项目拉近了八里店镇与上海等大城市的距离,使得东部新城纳入了江浙沪半小时经济圈。依托全域土地整治项目,腾笼换鸟,逐步形成了“南农中城北工”的全域空间格局。围绕“优先开发区政府三公里半径核心圈”的建设目标,紧扣东部新城发展新要求,夯实基础配套、美化城乡环境、推进产城融合,筑牢东部全域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之基,城市化率持续走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5%。

    (二)生态环境全面提升

    八里店镇按照“精品、精细、精准”的建设标准,奋力实现东部全域城市化、一体化发展。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万亩湿地、千里河堤、十漾连珠的生态优势,先后获得世界“丝绸之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全国生态乡镇、4A级景区镇、全市首批“生态鼎”优秀乡镇(街道)等荣誉称号。成功打造移沿山、西山漾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绿水青山间不断释放绿色动力。围绕“一塘十山十漾”公园规划方案,启动13个城市公园新建工程,开展湖漾整治和景观绿化工程。绿色低碳不断提升,扎实推进“清源、绿源、清扬、靓路、净烟”五大全域专项集中攻坚行动,PM2.5、PM10、空气优良率等指标均位列吴兴区第一、全市前列。

    (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八里店镇依托东部新城“十年造城,百亿投入”的战略优势,持续招引重大项目,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域协同推动南北两大产业高地蝶变,“乡村旅游首选地”的版图加快崛起。经济稳步运行,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亿元,财政总收入32.3亿元,增长6.14%,占全区乡镇财政总收入的4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7.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5万元。截至2022年,八里店镇已连续十五年列全市“工业强镇”,连续五年列“全国百强镇”榜单,排位年年突进,已上升至56位。先后落地枫叶国际、吴兴中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单体21个,承担了周边15万人的公共服务保障。

    二、经验总结

    20年来,八里店镇深⼊贯彻关于“千万工程”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四个“重塑”、四个“率先”为主要抓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千万工程”总结推广提供一系列做法和亮点经验。

    (一)重塑郊野起新城,率先创新农民安置模式

    经验亮点:坚持以打造现代农村新社区为支点,大批量开展农民集中安置,推动各农村向社区转型,实现居民点空间形态“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

    主要做法:打造全省首个“农民社区的新型城市样板”,按照“两为主并重”原则,即在城市规划区内以拆旧建新、集中建设农民新型社区为主,在城市规划区外以村庄整治改造提升、向中心村集聚为主,坚持“三进三转”的理念,对1.6万户农民实行“一次拆迁、一次安置、一次规划、一次建设”。完成全省首个区域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牢牢把握“全域”和“综合”两个关键点,通过农业、工业、旅游商业等各业态的统筹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整理、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举措,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促进乡村振兴的赶超发展。创新推行“四票”机制,在土地流转中实施“米票”机制,在农房搬迁安置中创新“房票”机制,在集体资产经营中实施“股票”机制,在村级留用地盘活中创新“地票”机制。

    突出成效:20年来,八里店镇始终牢记嘱托,以农民集中安置为支点,累计安置农民4.2万余人,建成湖州市最大的农民安置社区群(20个社区共46个小区),完成全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实现“农民进社区、工业进园区、商贸进市场”以及“农业向工业转、农民向市民转、农村向社区转”的“三进三转”历史跨越,“四票”机制入选省26条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典型经验。农民集中安置模式打破传统的村庄区域概念,改变原有村庄分散、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等状况,将分散居住的农户集中搬迁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新社区中。集镇建设工作按照拆旧建新和整治改造并重的思路,在集约出来的土地上造起了厂房、学校、医院,如今的东部新城已成为湖州中心城市的副中心。

    (二)重塑界面优美居,率先提升农村居民环境

    经验亮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推进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乡村风貌发生巨大变化,实现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洁绿美”的转变。

    主要做法:打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注重小城镇格局与街巷肌理的延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新农民社区格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以打造花园社区、构建“精致景区”、建设“文明工区”、构筑“景观路区”、创设“样板街区”为抓手,全面常态化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多轮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有效融合政府力量、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以抓重点、补短板为整治目标,统筹党员干部、公益岗等力量,成立专项工作队伍。明确环境卫生整治“五清”、农业废弃物“五无”、大气污染防治“七个百分百”整治标准。深入开展治水、治气等生态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提升镇域风貌。

    突出成效:20年来,八里店镇坚持实施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新”行动,围绕“村容村貌展现新形象、‘三大革命’取得新突破、共建共管注入新活力”,全域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已建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实现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全域40个小区实现垃圾分类数字化提质升级。全域实施生态修复,先后获得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全国生态乡镇、4A级景区镇、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等多项荣誉。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潞村古村落创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并成为湖州乡村旅游首选地。打造“湖漾”特色景观,形成居住安全舒适、饮水清洁放心、道路平坦便捷、环境清新整洁的良好生态环境,绘就“别漾新城”优美底色。

    (三)重塑格局兴富民,率先布局乡村特色产业

    经验亮点:激活创业创富的农村发展动能,以农业规模化经营为抓手,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从传统单一到精品多元”的转变。

    主要做法:土地综合整治布局优化生态集约农业,按照瓜果蔬菜“内填”、优质粮油“西拓”、特种水产“南延”建设思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开发。通过农业生态化引导、科技服务农业等实现家庭工业向标准厂房集中、农业生产经营向经营主体集中,成功建成南片34平方公里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及3个万亩现代农业园,走出了一条“精致、高效、生态、集约”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创客带动以融促旅,依托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和世界乡村旅游小镇优势,联合谷堆乡创等团队通过“共创共建+专业运营”的方式,将农耕文化、绿色生态、业态项目等资源串珠成链,策划出农“研创教旅”四位一体的共富示范带,打造农文旅融合式“创客示范点”,全面推动农文旅联动发展。

    突出成效:20年来,八里店镇按照“活一产、强二产、扩三产”发展思路,将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形成“南农北工”的产业格局。开展农业集约经营,建成万亩粮油基地、万亩瓜果蔬菜基地、万亩特种水产基地和一批“千斤粮”“万元钱”的现代农业基地,南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被列为全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打造出绿色集约富民乡镇典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培育出一批省级农业示范企业(基地)。深耕乡土民俗、历史人文和生态美景等农旅资源,逐步向旅游产业集聚化、景区化、生态化、品质化、乡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镇农业总产值、休闲农业产值不断提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9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100%,乡村振兴的蓬勃局面正加速形成。

    (四)重塑关系建强镇,率先实现全域城乡融合

    经验亮点:牢牢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聚焦城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升级等多项内容,通过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方式,实现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融合共享”的转变。

    主要做法:推进城乡治理无差别,坚持党建引领,按照“组织融合、管理融合、平台融合、服务融合”工作要求,稳妥推进大片区村社融合发展模式。将全镇划分为五大片区,下设党群服务中心,内设“三办一厅”,增强片区统筹能力、社区管理能力,打破村和社区的治理屏障,深化精细化管理、网格化服务,逐步实现村级事务向社区管理转变。推进承载服务无差别,率先探索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锚定打造“城乡融合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不断优化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建设。推进民生幸福无差别,通过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提升通景路等方式,提升路网通行水平和承载能力。创新拓展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路径,不断推动道路、物流、环卫、供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

    突出成效:20年来,八里店镇将推动城乡融合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力点,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建设。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比例已实现100%,全域通达通畅水平全省领先。全镇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覆盖率和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自检率均达100%。依托村社融合治理模式,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6个,构建出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邻里共融的“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新局面。全镇财政总收入从2004年的0.6亿元增长至32.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36元增长至47634元,分别增长53.8倍和6.7倍;位列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全国第57位、浙江省第8位,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融合的趋势,形成南北融合并进、城乡一体共富共美新格局。

    三、提升建议

    八里店镇正面临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紧扣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主题主线,围绕高质量建设“新青年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强城、兴村、融合”为根本路径,打造乡村振兴八里店镇样板,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1.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创建。推进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乡村振兴、环境靓化、集体经济壮大上统筹发力,建设有辨识度、有体验感、有高流量的“美丽街巷”美丽小区、美丽街巷,积极争创现代化美丽城镇试点。

    2.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协同开展和美乡村“五美联创”,积极争创省级和美示范镇、示范村与示范庭院。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梯次打造一批具有“新青年气质”的未来乡村,打造吴兴未来乡村示范带。

    3.深化人居环境新“三大革命”。持续深化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新“三大革命”,建设“新青年式”浙派民居的宜居住房。持续深化“一村万树”建设,实施绿化补盲行动。在“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基础上创新治理模式,积极申报省级农田区域退水“零直排”试点。

    (二)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1.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加快推进金农、蕾蕾、明锋等6大项目建设。聚焦罗氏沼虾、紫金桥水果玉米、凌益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发布八里店镇“土特产”目录,整合营销体系和品牌推介平台。

    2.实现农商文旅大融合。围绕“世界乡村旅游首选镇”的建设目标,整体谋划南片文旅布局,发展具有新青年辨识度的乡村农商文旅新业态。用足用活乡旅大会会址的承载功能及千年潞村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网红村、网红民宿、网红景点等消费“新星”。

    3.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以弘鑫立体数字渔业未来农场为引领,积极争创省级未来农场。推动“浙江乡村大脑+浙农应用”本土化应用,打造八里店镇乡村振兴数字驾驶舱。加快建设全镇数字新基建,谋划一批“乡村数智生活馆”。

    (三)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提能级。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新建潞村停车场等配套交通设施。城乡规模化供水向更多农村延伸,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推动城镇治理智能化,提升农村公共区域视频监控数量和水平。

    2.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惠民生。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聚焦“一老一小”,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打造省级示范标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建设“小而优”乡村学校。

    3.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响应新青年城市建设,完善八里店镇青年回流创业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培育青年“农创客”“新农人”,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推进资金进乡村行动,拓宽金融支农渠道。

    (四)全面提升乡村共同富裕水平

    1.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迭代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争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规范发展强村公司,加快创建一批共富村。推进“千家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促进就业创业富民增收。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领域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打造“八里店工匠学院”、青创农场。推动百支农创客乡村运营团队走进乡村,积极引入专业团队对村庄开展市场化经营。深入推进“千村建千坊·千坊兴万户”计划,建设一批“共富工坊”“365”创富联盟。

    3.拓宽富民强村发展路径。深入实施乡村点亮行动,鼓励潞村开展点亮乡村试点村建设。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打造青年创客文化服务运营模式创新试点。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多种盘活方式,组建镇级“两山合作社”。

    (五)全面提升乡村文明善治水平

    1.提质“村社一体”精细治理。深入探索“村社一体”治理模式,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锁定“平安吴兴十连冠”首位镇、示范镇的要求,推进片区社会治理分中心、大型单位综治工作站建设。持续创新调解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健全“共享法庭”提供线上线下调解。

    2.加快培养乡村良好家风。深入推进“浙风十礼”青年实践,采用“文化礼堂+”模式用活各村文化礼堂,开展一系列文化培育活动。以吴兴全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区为突破口,建立宴席服务联盟、商家联盟“两联盟”机制。

    3.着力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乡村博物馆、城市书房等建设。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利用“丝绸之源”“桑基鱼塘”等广泛开展相关文化内涵的农事节庆活动。聚焦“省赛村办”模式,围绕新青年群体,积极承接马拉松、自行车赛等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