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被中国人民殊死营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表达敬意 杜立特行动何以成为中美民间友谊典范

    潮新闻 见习记者 唐逸涵 记者 于山 王璐怡2023-11-21 23:19全网传播量100.4万
    00:00
    00:00

    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我相信,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当地时间11月15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演讲。

    习近平主席提及的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和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相邻。

    64人,这是杜立特行动中,被中国人民殊死营救的美国飞行员数量。

    25万人,这是杜立特行动后,侵华日军发动浙赣战役中罹难的中国平民数量。

    如今,纪念馆静静矗立于衢州市中心,展陈里的故事,展陈外的纪念,都见证着中美民间深厚的友谊。

    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和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相邻。本报记者 于山 摄

    患难真情

    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内,阳光自天井泻入前堂。

    这座由中式院落改造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是对81年前中国人民自发营救美国飞行员这段历史的铭记。

    浏览着展板、文物和资料,历史在眼前徐徐打开,记者仿佛又感受到了81年前的惊心动魄。

    1942年4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队杜立特中校奉命率16架飞机轰炸日本本土。任务完成后,除一架飞机降落在苏联,其余15架分别降落在中国的浙江、江西和安徽。情况危急中,当地百姓舍身营救64名飞行员。

    纪念馆展板上记录着多名杜立特行动队员的获救故事。被村民一路护送直至与队员会合的格雷与琼斯、受重伤被村民抬着走了30多公里山路的奥扎克、饿到无法行走后被村民热情款待的曼奇……这是一场中国人民自发的营救行动,村民于浙闽赣皖间“拾起”四散的杜立特行动队员,让大部分杜立特行动队员得以重聚。在中国人民的帮助下,51名飞行员顺利在衢州汪村的空军航空第十三总站集中,又奔赴反法西斯战场。

    然而,此次营救也让中国遭到了日军的疯狂报复。杜立特行动后的一个月内,衢州机场遭受轰炸达59次;日军报复性发动浙赣战役,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25万中国平民在战火中不幸罹难。

    为了协助杜立特行动,中国人民付出了莫大的牺牲。文字缝隙里透出血火交织的战争景象,但永恒不变的底色仍是中美两国人民牢牢交握的双手。自此,杜立特行动架起了一座中美人民和平友谊的桥梁。

    经此一役,杜立特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晋升为将军,见证了日本投降。他功勋卓越,勋章挂满前胸,但他也从没忘记中国人民的友谊、25万人的牺牲、战火燃烧的浙赣大地。

    杜立特行动50周年时,杜立特写信向5位中国营救者表达了感谢:“我代表杜立特轰炸机队协会的全体成员,向我们的中国朋友——那些不惜自己和他们全家承担巨大风险而搭救和照顾我们的人,表示由衷感激!”

    被营救的四个机组成员在衢州汪村衢州第十三航空总站防空洞前合影。  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供图

    双向奔赴

    轰炸与营救并不是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的全部。馆内,不同机组的残骸、定格历史的照片、意义非凡的勋章,这些历史碎片都是由突袭者及其后代以及民间历史爱好者共同贡献的。

    在衢州民间,有这样一群历史爱好者,他们并非亲历者,却深受这场自发营救的触动,一路搜寻。郑伟勇便是其中一员,凭着《衢县文史资料》上对杜立特行动寥寥数页的描写,他开始用足迹丈量这段历史。

    20多年时间,15个飞机迫降点,75个队员降落点,无数中国营救者。从衢州出发,最远行至衡阳,郑伟勇收集残骸、还原历史,在探寻过程中,郑伟勇揪出不少与以往资料相悖和未曾发现的真相:把此前默认在遂安县(今淳安县)的飞机坠毁点修正为婺源县,通过汪村防空洞旁英文刻字确定了杜立特飞行中队离开衢州前的合照地点……寥寥数笔的营救史有了立体全景图,口口相传的营救经历拼凑出鲜活的历史。

    大洋彼岸,杜立特行动的队员和后代也没有忘记中国人民的付出。他们成立了“杜立特轰炸机队协会”和“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每年的4月18日都会进行纪念活动,庆祝杜立特行动胜利的同时铭记当年冒死营救过他们的中国救命恩人。

    两地的双向奔赴让这段历史又重新长出血肉,在60多年后有了新的交汇点。2008年,郑伟勇把了解到的资料上传至杜立特行动相关论坛,引起极大反响。昔日只能在日记中通过只言片语窥探父辈过去的突袭者子女纷纷找上了他,这段历史的细节才得以被更多人知晓,中美两国父辈同仇敌忾带来的友谊也在这一刻得到传承。

    自此,突袭者子女纷纷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寻亲”之旅。

    2015年9月,时任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主席的杜立特突袭行动美军飞行员大卫·撒切尔之子杰夫·撒切尔,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后,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从宁波南田岛大沙村沙滩追踪至衢州。回国后,杰夫·撒切尔便给衢州市外侨办写信,提出了建立杜立特行动永久纪念馆的设想,以传承中美友谊,促进双方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杰夫·撒切尔的建议也与衢州文史研究者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杜立特行动队照片墙前,郑伟勇说,2018年,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一行24人远渡重洋,前来参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便是在此处将他紧紧拥抱。

    “看,这就是我的父亲。感谢你们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父亲。”杜立特行动队员奥扎克的女儿苏珊·奥扎克跪在父亲的照片前眼含热泪,她由衷地感叹,伸出援手的中国人民,也是二战的英雄!

    美国空军杜立特中校(前排左四)及机组人员与救助他们的中国朋友在临安合影。 省档案馆供图

    播下种子

    中国浙江省衢州市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友谊的种子早在30年前就已种下。

    杜立特的好友、原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副总裁布莱恩·穆恩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杜立特中国营救的调查。1990年9月,他组织过一支5人考察团来到中国浙江和安徽寻访当年营救过美国飞行员的中国人。在他的牵线下,曾改装杜立特行动轰炸机的明尼苏达州与浙江衢州产生了交集。1994年,衢州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结为友好城市。

    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的后半部分,记录的便是在杜立特行动影响下衢州和雷德温市友谊互助的篇章。

    这段中美民间友谊未完待续的篇章需要更多青年来书写。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承担起了两地青年交流的使命,衢州第二中学原党委书记潘志强在当时还只是一位普通的英语教师,他被推选为衢州市首位互派交流教师。“当时海外对杜立特行动的了解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对行动背后凝结着的中美两国情谊知之甚少。”潘志强任教期间,雷德温市的学校多了一门叫“China”的课程,一颗彼此了解的种子在大洋彼岸被悄然播下。

    友谊的种子,同样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在衢州第二中学校园内有一株由突袭者子女杰夫·撒切尔、营救者子女刘美远、郑伟勇和学校师生共同种下的花梨木。与这株中美友谊之树一同在8年前植下的还有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在二中设立的“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奖学金”,通过杜立特行动为主题的英语征文评选,纪念中美前辈功绩,传承中美友谊。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衢州第二中学探索出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We Are Different But We Are One”(我们是不同的,我们也是一体的)是衢州第二中学2021届学生、征文比赛获奖者毛斯慧的主题,在对杜立特行动深入了解过程中,她感知到了这段不受语言束缚的中美友谊。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她始终抱有对奔赴和守望中美友谊的期待,“生物科学是全人类的科学,我希望通过对学科的钻研,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0年间,衢州与雷德温市多次互派交流团组,规模达200余人,其中包括30位教师到对方城市学校进行教学和交流;20年来,两地13位艺术家先后到对方城市进行艺术创作和交流。中美友谊得以在民间延续,被浙江省外事办称为“对美友好交流的成功典范”。

    当·艾瑞克森是第一位来衢艺术交流的雷德温艺术家。11月5日,她再度返衢,再一次到访了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这是我第三次来到中国,来到衢州,但不会是最后一次,衢州已经成为我的另一个家。”

    2018年10月,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成员到访衢州第二中学,观看杜立特行动相关历史资料。拍友 刘惠震 摄

    档案里的三个故事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是西太平洋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是东南地区抗战的前哨。在抗战期间,浙江军民多次与美英盟军合作,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其中,1942年营救美国杜立特轰炸机队飞行员,是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在浙江省档案馆和象山、江山、遂昌等地档案馆,藏有许多浙江军民营救杜立特轰炸队飞行员的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是在飞机迫降后和营救中形成的,主要为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电报等文书,以及照片类档案、实物档案如飞机残片等。

    13年前,这些档案和1942年舟山渔民救助“里斯本丸”英军战俘事件档案一起,以《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档案》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请跟随记者,一起从档案里看中国民众营救杜立特行动飞行员背后的情谊故事。

    省吃俭用为救美国飞行员

    江山市档案馆馆藏的《江山县营救友机飞行员出力人员事迹清册》《江山民众救护美军飞行员的轿资收据》等多份珍贵档案,记录了降落在当地的2架飞机和6名飞行员获救的经过。

    当时降落在张村乡左坑口村大见坑自然村的3号机,领航员是中尉查尔斯·奥扎克。一清早,当地的巡山人廖金和发现一名高大、全身红毛的“怪人”,小腿受伤坐在一块石头上。廖金和被吓坏了,赶紧下山喊人。

    由于语言不通,美国飞行员无法说明身份,就对着日本国旗怒目而视、做鬼脸或握拳砸,对中国国旗则咧嘴而笑或竖起大拇指,于是村民和他相认。

    大见坑村民了解“怪人”身份后,将其搀扶下山,并把此事报告给保长廖诗原。廖诗原带人把奥扎克抬回自己家中,夫妇俩帮他清洗伤口、更换干净衣服,上山采草药敷伤口。

    当时老百姓生活困难,每天只能吃玉米糊、玉米饭,但给奥扎克吃的是鸡蛋、红米稀饭,睡的是夫妇俩让出的床。养伤4天后,廖诗原又带人抬着奥扎克,翻山越岭送到了江山县城。

    中国民众救人惨遭日军报复

    在战争期间,这样的营救也有很大风险。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美机降落在爵溪敌寇屠杀居民情形》档案1卷中,记录了营救6号机遇险飞行员经过及失败的情形。

    6号机迫降在象山爵溪,确认身份后,时任爵溪乡乡长杨世淼把3名美军飞行员带回家,并在第二天密派10名壮丁,绕道护送他们出境,不料附近伪军发现后密报日军。当大家护送到爵溪白沙湾附近时,被闻讯而来的日军团团围住。

    日军一面将3名美军飞行员押解至茅洋驻地,一面用机枪将10名壮丁悉数射杀,后又窜入爵溪乡大肆烧杀掳掠。杨世淼闻讯避匿逃过一劫,但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

    美国考察团寻访赠送“感谢牌”

    象山县档案馆馆藏《象山渔家女赵小宝营救美国飞行员》档案1卷,记录了营救15号机的事件经过。这段历史,30年前由象山渔家妇女赵小宝口述。

    当时,年仅20岁的赵小宝和丈夫发现迫降的15号机组人员,和村民共同努力,把5名飞行员送到三门县城海游镇,并在国民政府护送下全部返回美国。

    1990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原副总裁穆恩,组织一支考察团来到浙江、安徽等地,寻找当年参加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中国人。他们在象山县石浦镇找到了赵小宝,并送给她一块刻有44名被救美军飞行员签名的“感谢牌”。

    1992年,美国政府在明尼苏达州举行“杜立特行动”50周年纪念活动。3月17日,赵小宝和其他几位老人受邀赴美,受到热情款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