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截图
近日,一份“100句夸娃模板”在网上流行并冲上热搜。视频中,辽宁一妈妈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拿着“夸娃神器”对照着念,称孩子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这一场景击中了不少“老父亲”“老母亲”的命门。大家纷纷评论“鼓励果然是最好的教育”“打印下来,真是太需要了”。
“100句夸娃模板”的出圈,体现了现代父母对鼓励式教育的认同。这本是一件值得提倡之事,但教育从来没有统一的模板,鼓励也不等同于简单的夸赞,不能把这种“夸娃模板”当成鼓励式教育的“说明书”,否则即便初衷是美好的,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压式教育长时间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网友分享经历称,小时候被家长打骂留下的心理阴影,至今仍难以忘却。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平等和人权的地位凸显,现代父母更倾向于建立一种轻松和谐的亲子关系,希望通过鼓励、引导而非打压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内驱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瞧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凝视着他,欣赏着他,激励着他,永不放弃!”这可能是鼓励式教育最经典的宣言之一。
应该说,鼓励式教育并不是什么艰深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但也必须认识到,鼓励式教育并不只是简单夸奖几句就能实现的,也不可能靠机械套用所谓的“万金油式话术”就能起效。
鼓励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真情实感的投入,而不仅仅是一种表演。父母必须首先学会倾听和尊重,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的缺点、认可孩子的优点,重视孩子点滴的努力和进步,然后通过真诚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明确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行为受鼓励。如果并不是出于真心实意,却只是依赖于套用“夸娃模板”,难免夸不到点子上,或者夸赞的内容和形式流于单一,久而久之,就会给人一种“敷衍感”,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自然也会减弱。
另外,鼓励式教育要避免走入过度夸奖的误区。不切实际、不够客观的过度夸奖,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甚至觉得父母“烦人”。另外,盲目的夸奖也会让孩子产生错觉,造成过度自信甚至自大,一旦听不到夸奖时甚至会自我怀疑。因此,夸赞越具体越好,要从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入手,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要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勤劳、坚强等品质,而不仅仅是夸赞他的聪明;能力范围内的事可以少夸,而当孩子勇敢尝试新挑战时,点赞则多多益善。
总之,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励或约束,也没有统一的模板和说明书,而是父母和孩子真诚沟通交流、相互成长的“双向奔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学习进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积极进取、自信乐观的榜样,或许这才是最好的鼓励式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