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读端丨浙江首颁科普奖 周国辉:科普的繁荣需全社会共同缔造

    潮新闻 编辑 董洁2023-11-21 07:51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小学生在温岭石塘天文馆记者学习科普知识 记者 姜赟 摄

    近日, 2022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3项科普成果打破常规、首次获奖。

    周国模、施拥军等人的“‘竹林碳觅’系列科普读物”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倪海龙、吴志毅等人的“漫画融媒科普近视防控给孩子明眸未来”和郭航远、池菊芳等人的“浙江省医学会科普丛书及推广应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科技奖首次花落科普项目,一等奖却未有科学家冠冕,只能空缺。

    但有评审专家表示,虽然一等奖空缺,但科普作品获奖本身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近年来扩大的科普圈子注入了活水,值得肯定。

    一等奖空缺的背后,浙江的科普世界却打开了丰富的想象。

    详情点击>>

    潮声丨浙江首颁科普奖 为何一等奖空缺?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科技奖励单设科普奖和一等奖空缺,既反映了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关注和重视科普工作,又说明科普作品的质量还不尽人意。宁缺毋滥是保持奖项质量和权威性的基本原则。对这样的态度应当肯定,同时要清醒地看到现状,采取更得力的政策加以引导、支持和鼓励,以促进科普作品的丰富和繁荣。

    记得小时候有一位很崇敬的科普作家,名叫高士其。早年他在美国芝加哥留学时,因做甲型脑炎病毒试验的试管爆裂,感染甲型脑炎,虽经抢救治疗幸免于难,却留下后遗症,全身四肢瘫痪。他用顽强的毅力,带着病痛坚持研究病毒、细菌,完成了医学博士的全部课程,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更值得称道的是,因为不满旧政府腐败,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细菌、病毒,他毅然辞去公职,从事科学作品创作,后来成为知名科普作家和我国科普文学的奠基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走上了科研道路。我当时也受他作品的影响,很想成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可惜未能如愿。

    从高士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称职的科普作家,首先,应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报效社会和公众的情怀和抱负。其次,应当精通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最好本身就是科学家。其三,应当具备良好的写作和文学创作能力,能把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说实话,我们不少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有了一些头衔之后,是不屑于做科普工作的,甚至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在专业领域造诣深厚,可以在业内侃侃而谈,但面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缺乏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讲故事的能力。这可能是科普作品创作领域缺乏精品、良品的重要原因。

    所以,应当通过奖励、资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学家,当然也包括作家和其他有条件、有志向的人士,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和科普作品创作,让科学精神陶冶、滋润和丰富大众文化生活。

    我想,这必定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有的样子之一,希望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携手努力、共同缔造。


    欢迎大家转发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