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开凿?什么时候开凿?有什么用途?为什么这么一个庞大的地下石窟群不见于史书、县志及典籍,甚至连传说都没有?11月20日,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基因解码研讨会在龙游县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院士王巍等10余名全国著名学者围绕龙游石窟的独特性及用途推测、龙游石窟历史考证与内涵挖掘、龙游石窟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等主题开展研讨。
龙游石窟是一处全部由人工开凿完成的大型地下古建筑工程群。1992 年 6月,龙游石窟由当地小南海镇石岩背村四位村民发现,之后龙游县委县政府邀请相关专家对龙游石窟进行研究考证。1998 年6月12 日,龙游石窟群被公布为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规定不得任意破坏原貌,禁止任何个人开发。2013 年,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衢州第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同埃及金字塔一样,龙游石窟与它共处在北纬30度,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和猜想,同时也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由此也产生了采石说、穴居说、宫殿说、陵寝说、仓库说、巨石文化说、外星人造说、道家福地说、藏兵说等“龙游石窟九大学说之谜”。
“龙游石窟既是龙游古代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浙江省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古建筑学、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科学教育价值、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志法作了《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基因解码报告》。
自龙游石窟发现30多年来,龙游县委、县政府积极提升龙游石窟文物保护等级,做好“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传承好”文章,实现了从文保单位向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等文旅深度融合方向的转化发展。
比如在“保护好”方面,实现了文保提档升级、全面完成了空间普查勘探、实施了科学系统保护工程。搭建的龙游石窟(小南海石室)1#、3#、4#、24#洞室的古洞室群支护结构的多物理量监测系统,可以实现依据监测数据的顶板变形自动预警。在“研究好”方面,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开展高端学术研究并集结出版研究成果。以龙游石窟为研究主体,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个,省级课题项目3个,市级课题项目3个,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在“利用好”方面,做好景区开发、推动产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龙游石窟游客接待量总体稳定,高峰期年游客量达到50多万人次,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传承好”方面,开展了文化基因解码,连续多年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举办龙游石窟音乐盛典、音乐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打造了文旅IP,构筑了有效的宣传矩阵。截至目前,龙游石窟在百度地图的搜索量仍位居前列。
“龙游是一个具有足够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的地方,拥有‘万年文化、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的历史积淀。”龙游县委书记祝建东表示,龙游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挖掘龙游悠久的历史积淀、提炼古老石窟新的文化价值,统筹推进龙游石窟申遗、创5A等工作,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