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截图
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新乡医学院、河南工学院、长春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都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对前排就座情况、到课率、上课状态等情况进行摸排。大学是求学的圣地,学生认真听讲本是应有之义。令人遗憾的是,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现实中确实有一些高校课堂纪律不尽如人意。除了出勤率常常告急外,上课争抢后排也是常见现象。
大学不是混日子的地方,高校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当然没问题,但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地方,运用行政手段逼学生坐第一排,无疑走偏了方向。更为奇葩的是,为强调前排入座率,有的高校还提出,前排未坐满记最后一排违规,学生多次犯规甚至可能需要家长来校“陪读”……高校如此无厘头地“搞笑”,真是莫名其妙,荒唐至极。
学校加强管理,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对已经成年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学生再提“务必带教材、务必带笔本、务必前排就座”之类的要求,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来管,未免匪夷所思。
大学生之所以喜欢坐后排,原因很多,不能一概而论,除了“摸鱼”之外,更要看到“水课”问题。很多大学生常常吐槽老师上课严重“划水”,只会照本宣科念若干年不变的PPT,这样的课堂,又怎么吸引得了年轻人?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大学的课堂,也常常出现场场爆满、一座难求的盛况。浙大的“网红”教授苏德矿,被称为“最好玩的大学微积分教授”,选他的课基本靠抢,一大早就要先去占位置。有的课堂要靠点名维系可怜的出勤率,而有的课堂却座无虚席,学生甚至只能站在过道乃至窗外听讲,如此“冰火两重天”,耐人寻味。
高校管理者看到了问题,但却没有探究背后的原因,只停留在表面做文章,这种本末倒置的管理举措,其实质就是简单粗暴的形式主义,反映了学校管理的倒退。“锯箭疗伤”只会把问题埋得更深,这是究竟“为了学生好”,还是高等教育的自我矮化?值得深思。
只要老师讲得好,还怕吸引不了学生?否则,即便人在前排,心却在教室外,左耳进右耳出,这样的第一排有意义吗?针对学风倦怠的问题,校方与其在管理形式上做文章,不如下真功夫提高讲课质量,或者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有些课程不能与时俱进就应该取消换成更有用的课。如果大学的课堂都是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何愁学生不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