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李佳雯:传统文化与江南气质,是我永远的命题

潮新闻 记者 李蔚 编辑陈棠棣2023-11-19 09:28全网传播量20.2万
00:00
00:00

在乌镇举行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碇步桥》妸娜的舞步再一次走上舞台,瞬间将现场带入绿水横波,青山做伴的江南诗意画卷里。这就是《碇步桥》的魔力。

这台亮相央视春晚一炮而戏的舞蹈,其实经历了8年的创排和打磨,最清楚这一过程的就是李佳雯,来自浙江音乐学院的年轻教师、《碇步桥》的编导。

李佳雯(左三)、朱洁静(左四)与舞蹈演员合影

李佳雯是个90后湖南妹子,“湘西凤凰也有特别长的碇步桥,我对碇步桥并不陌生”,她说,但8年前那次随浙江舞协采风,在泰顺第一次见到200多米长的碇步桥时,她被定住了。

“正是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阳光刚好洒在桥面上的,桥上形形色色的人在行走着:有妈妈背着孩子,有奶奶牵着孙儿,有放学回来的少女,也有小情侣一前一后手牵着手慢慢地踱步……”

那一瞬间,李佳雯觉得碇步桥蕴含着无比的诗意,流水代表时间,从桥墩间流逝而过,但站在桥上,时间仿佛慢速下来,每个人都放慢了脚步,体会脚下的绿水和远处的青山,体会与身边的人之间的微妙气氛,一座桥定格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近。

返校后,李佳雯便开始了《碇步桥》的创作。她提取了很多生活里的动作,踩水、踢水、洗衣浣纱等等。还有一个特别出圈的动作“飒飒摇”。“人在碇步桥上行走时,因为重心不稳会晃。我就把这个动作放大。”李佳雯说,在央视春晚上,这个动作配上了一个“飒飒”的音效,有“人在走,时间在流逝”的意象在里面。

这个晃的动势,还被李佳雯捕捉到化作了戏剧效果——“朱洁静老师有一个失重的瞬间也是很美的。她经过了一个晃,等坐下再抬头看的时候,就仿佛想起了多年前的少女时光。”

也许是从小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李佳雯的作品常常蕴含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碇步桥》用了中国最古老的桥梁形式; 《一袭龙井香》讲述的是龙井茶和茶道;《榫卯》很创新,第一次以舞蹈的形式来呈现中国古建筑里构件勾连的方式;《白纻舞·在水一方》是一个以汉唐语汇构成的古典舞,历史上流行于江南一带。

《白纻舞·在水一方》

《一袭龙井香》

《榫卯》

《榫卯》

今年,她与学生们又做了一个新作品叫《竹石》,当晚就要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作品的意象来自郑板桥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的大多数作品大都偏向于写意,倾向于一种诗意的表达,解决了观赏性,但是没有解决作品的思想性和哲学性。”李佳雯觉得,这次能够入选浙江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是她进一步研究创作方式,提升作品高度与深度的一个极好机会。

“我一定要完成一部剧。”她一字一顿地说, 随即语速又恢复了起初的爽利,“舞剧,是我们舞蹈行业最最终极的一个目标。此前我除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完成了一个小舞剧之外,没做过大体量的,趁着这个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

李佳雯选的导师是邢时苗老师,当今文艺舞台和舞蹈创作的大师级人物,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团长,做过很多次春晚的舞蹈总监。

“他是我们浙江人,而且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李佳雯说,“今年以来,邢老师也对我进行了一对一的授课,我们为舞剧准备了好几个备选题材。”讲到这里,她紧急刹了一下车,“所以,先埋个包袱吧,希望三年之后能拿出一台真正的舞剧作品出来。”

可是,这个湖南妹子爽直得不太藏得住东西。没几句话,她又自爆了自己为了准备舞剧,已经进行很多年的采风,而且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的她,在创作也有一个很坚定的方向,就是深耕于浙江地域文化,创作浙江风格的舞蹈。

“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找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身体,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东方舞蹈。未来的我,还是坚定地做传统文化或是具有东方审美、江南意蕴的舞蹈。”

这几年,李佳雯也把浙江很多古镇都走遍了,基本上对浙江省各种非遗类的舞蹈、民俗活动仪式都做了了解,包括传统技艺也做了考察。但是,她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像周大丰老师,写采茶舞曲,几个月时间都驻扎在茶村里。”李佳雯觉得自己在确定方向后,还要深入地再次进行采风。“好的作品不能是凭空臆想出来,一定要走进去,甚至跟那些人一起生活。”

所以,她给自己的剧定义,“肯定是要落地的,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不能只有阳春白雪,要反映浙江大地上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李佳雯很庆幸自己生在一个特别好的时代,“舞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达到一种社会效应。若干年前,根本无法想像有观众会愿意为一部舞剧而买票进剧场。”

“这也激励了我们这一批年轻的编导和老师,我们要更大胆创新,更勇于表达。”李佳雯说,自己常跟学生说,大学阶段老师可以传授100种方法给学生,可以用哪些方式来结构一个作品,但舞蹈的表达就是很个人的东西,作品里是否有灵魂,是否有对生命的思考,是否有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得靠自己去找去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