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全县20个乡镇37万余人,只有5辆救护车,1个急救中心,而且离县城最远的乡镇,开车过去要3个多小时,一旦当地出现急性心梗的患者,从城区派救护车根本来不及,亟需提升本地的救治能力。”11月17日,当记者走进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时,院长郑君刚用一组数字介绍起他刚到医院时面临的“难题”。
一年半前,郑君刚还是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专家,此后,他加入了宁波“组团式”医疗帮扶队,与4名宁波医生一起远赴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开展工作。
当时,郑君刚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对口帮扶地宁波市江北区,很快,江北区筹集了730万元东西部协作专项经费,为越西县20个乡镇配备了20辆救护车。
同时,在医疗帮扶队助力下,越西县急救网络体系初步搭建完成:以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为县120急救中心主体挂靠单位,普雄镇中心卫生院、尔觉镇中心卫生院为县域内2个急救分中心,实现城区“15分钟急救圈”、农村地区“60至90分钟急救圈”。
越西县新购置的救护车
这一改变,究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什么好处?尔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余波已在当地从事8年急救工作,他说起了近期的一个急救案例:
上个月,县120急救中心接到电话,拉普镇一年轻男子因打架头部流血严重。过去,救护车要从县第一人民医院出发,开车40分钟才能到达现场。新的急救体系下,这个单子直接派给了位于拉普镇隔壁的尔觉镇急救分中心,救护车10分钟到现场,男子生命及时得到了挽救。
不止是配备救护车,今年4月起,配合全县急救骨干人员培训,由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宁波“组团式”帮扶团队联合四川省内帮扶专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专项系列培训。
目前,已开展了7期培训,学员们基本掌握了呼吸心搏骤停、休克、创伤、急性中毒、各种意外伤害等急诊常见病的鉴别诊断与初步抢救技能,342名医务人员全部通过了考核,县域院前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得到了提高。
“别看我有着多年急救工作经历,但以前主修的是内科,掌握的技能并不全面,培训时我才发现,此前有些抢救方式并不标准。比如,骨折如何处理、伤口如何清创等。”余波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由于每建设一个急救分中心都需要配备相应的各类技术人才,当前越西县还无法达到每个镇都开设120急救分中心。但是,经过专项系列培训后,现在当地每个镇医院都有医生可以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抢救,为挽救患者生病争取了时间。
与余波一样,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医生吉克尔尼也觉得,过去18个月,跟着宁波“组团式”医疗帮扶队的医生学习,收获多多。
对于新入ICU的患者,越西医生吉克尔尼正与他的“宁波老师”沈启商量接下来的救治方案
吉克尔尼来自越西县偏僻的小山村,专科毕业,“原本的我,还是挺缺乏临床经验的,就说看CT片吧,以前我都是等CT医生的诊断报告,但报告一般都是几个小时才会出具,跟着来自宁波市第九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沈启学习后,CT片我自己能看个大概,及时给出诊断。”
“现在的我,还可以独立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腔穿刺等一系列 ICU 里的抢救操作。”吉克尔尼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帮扶团队以“师带徒”“精英带团队”“团队带团队”形式,结成师带徒团队17对,分期分批选派业务骨干、行政骨干20多人次到宁波等地跟岗学习、进修培训,推动人才交流互动。为越西培育起一支优秀的本土人才队伍。
目前,1名“师带徒”徒弟已担任县中彝医院院长,另一名“师带徒”徒弟已担任县内“医共体”医院院长,3名技术骨干已担任科室主任(副主任),2022年国家执业医师通过率较2021年增长15%,增加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7人。
在宁波医生的“组团式”帮扶下,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正在发生巨大改变:过去一年多,开展了26项新技术项目,实施凉山州多项“首例手术”;成功申报6个州级科研项目,立项4个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新建一个内分泌科;被凉山州卫健委新立项5个临床重点专科(麻醉科、超声科、心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实现远程影像会诊、心电图会诊、多学科MDT会诊;门诊住院量、手术量攀升,其中手术量同比增长33%……
努力把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留下来,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这是宁波“组团式”医疗帮扶队立下的Fla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