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一次见到萤火虫,是在哪里?你知道吗,甚至进入秋冬季节,其实还能在杭州的草丛间、池塘边,偶然看到它们散发的星星点点的微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古往今来,带有浪漫与梦幻气息的萤火虫,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记忆。
近日,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发布了《2023杭州城市萤火虫调查报告》。据悉,这是杭州首次对全市范围内萤火虫的分布情况和数量进行调查,并评估了其在城市化环境中的适应性。调查项目始于今年7月,志愿者们根据前期线上的杭州萤火虫目击情报征集,实地调查了杭州25个有效目击点。令人欣喜的是,调查团队最终在19个点位确认了萤火虫的存在。
这场为期4个月的“追光”行动,有何惊喜发现?萤火虫,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草丛里的萤火虫。蒋天沐 摄
一次“追光”行动
“这是我今年遇见的第一只萤火虫。”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蒋天沐是该调查项目负责人。他向记者展示了调查报告封面图上的一只小虫,其身体呈橙黄色、前翅末端为黑色,伏在一株草叶上。
大端黑萤。蒋天沐 摄
蒋天沐回忆,6月末,他在青芝坞附近一处较黑的草丛发现了这只萤火虫,“很久没在城市中看到萤火虫,很兴奋。”
7月,杭州“城市萤火虫调查”项目正式启动,由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主办,杭州原乡生态、杭州日报“绿马甲文明公益行动”发起。
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线上“广撒网”式征集杭州市萤火虫目击情报;第二阶段,由相关领域专家和15名志愿者实地访问25个目击点,并自发前往更多城市区域寻找萤火虫。
调查结果令人惊喜:除了西湖群山中传统的赏萤热点——法喜寺和云栖竹径之外,在植物园、西溪湿地、宝石山、花圃、太子湾、铜鉴湖等地均有萤火虫出没。并且,在三墩、良渚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也能发现它们的小小身影。
与想象中不同,物种调查并非总是充满惊喜和奇遇。更多时候,志愿者们需要面对的是等待的枯燥、测量过程的单调,还经常落得“空欢喜一场”。
“我去了十几次目击点,超出一半的概率是没有发现萤火虫的。”志愿者周宇说。萤火虫的出现没有规律,无法预判,若是可能出没的区域小,需要长时间蹲守;若是在山林、湖边、茶田等地,则需要一步一步寻找,仔细辨认那些绿色、黄色的光点。
“但好在我们都是自然爱好者,就算没有发现萤火虫也不会沮丧,往往会有一些意外收获。”周宇说,在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城市中少见的竹叶青蛇、赤练蛇等,同样让他感到新奇。
iNaturalist 杭州市萤火虫成虫记录时间统计。原乡生态制图
经过4个月的观测、数据收集等过程,调查团队最终鉴定出5个萤火虫物种,分别为大斑棘手萤(大端黑萤)、端黑棘手萤(端黑萤)、黄翅脉翅萤(黄脉翅萤)、橙色短角窗萤(橙萤)、雷氏水萤(雷氏萤),另有一个疑似穹宇突尾熠萤(穹宇萤)。这些都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种类。根据资料记载,萤火虫也有少数种类如黄缘短角窗萤能够在冬季起飞。这也是为什么秋冬季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不过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每年6月至9月,是杭城萤火虫们提着小灯笼飞舞的主要季节。根据调查结果,志愿者们还制作了一张“杭州萤火虫地图”。期待一起去偶遇这些“夏夜精灵”——
杭州萤火虫地图
萤火虫,距离我们有多远?
萤火虫,为什么遥远得像是只出现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
“萤火虫是一种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生物,它们的栖息地一般分布在水质清澈、草木茂盛的树林、溪边、田野等地。”蒋天沐介绍,之所以人们觉得萤火虫变少了,往往和城市化带来的水环境、光环境改变,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造成破坏或干扰等原因有关。
在《萤火虫在中国》一书中,作者、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付新华表达了对萤火虫正在消失的现状的忧虑。目前全世界萤火虫已知有2000多种,中国已报道的有120多种。但从2000年至今,全国各地的萤火虫种群数量在大幅下降。城市里,萤火虫难觅踪迹;农村的萤火虫数量也非常之少,因为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被压缩到深山里的萤火虫因为景区开发等,数量也大幅下降。
本次调查中发现,有些萤火虫如黄脉翅萤一类所需的活动范围可能很小,常局限于一小片灌木丛内。而这也意味着,它们的栖息地非常容易因人类活动而失去。
对此,调查团队专家建议,在已经发现有萤火虫分布的城市公园中,设置无光照、低维护的萤火虫保育生态岛,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萤火虫保护方案。
黄脉翅萤。蒋天沐 摄
呼吁更多市民参与保护
野生萤火虫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调整后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1种萤火虫首次被列入其中。
“萤火虫作为环境指示昆虫,是生境破碎的直观显示者,是水质污染的优秀监测者,是环境胁迫的及时响应者,在生态环境健康评估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昆虫专家刘立伟表示,要做好萤火虫的保护,首先要持续开展萤火虫资源的调查,了解其种类及分布范围,以便划定有效的保护区域;其次,在分布的保护区域内尽量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其种群的繁衍提供适宜的场所;最后,加强科普宣传,倡导群众文明赏萤,进而提高全民关心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呼吁更多市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里的萤火虫,究竟需要怎样的栖息地?
“我们发现,萤火虫或许对于城市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尽管绝大多数萤火虫目击点位均位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在高度城市化区域中的公园绿地也可以支持长期稳定的萤火虫种群。”蒋天沐说,在本次调查的其中3个点位中,周边250米半径的圆形区域内城建用地占比高达68%~72%,黄脉翅萤却依然活跃。这也是本次调查的重要发现。
针对这一发现,蒋天沐表示,团队计划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萤火虫对栖息地的选择偏好和要求,以及相关环境指标达到何种程度能够支持萤火虫生存,从而更好地守护这些城市中的“夜精灵”。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完整版《2023杭州城市萤火虫调查报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