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高温”“暴雪”“极端天气”三个关键词常被刷屏。与此同时,厄尔尼诺事件时隔七年后再次席卷,它们之间有何关联?
国际著名气候学家罗京佳,是国内首批预警今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研究者。他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今年的厄尔尼诺是个‘急性子‘,爆发速度快,增温也来得更快”。它为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等提供背景场。
世界气象组织预计,厄尔尼诺事件预计至少持续到2024年4月。我们该为此担忧吗?
升温进度条至少拉快10年
“10月全国平均气温12.2℃,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这份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得到世界气象组织佐证。其认定,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10月。
而此前5个月,气温同样刷新地球极值。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
6月27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郊拍摄的一家住户院子里的温度计。新华社
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区每升高1℃,将会使全球年平均温度上升0.12℃。一次中等或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通常大约能够使年平均全球表面温度上升0.1到0.22℃。
最近100多年来,由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地球已经升温1摄氏度。也就是说,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短期内升温,相当于将全球变暖进度条拉快了至少10年。
但是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有本质区别。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升温是短期现象,当它结束之后,温度会恢复到原来状态。全球变暖则是一个长期趋势。
现实中,每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增温效果,科学家们很难作出评估。
罗京佳介绍,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决定了增温幅度,“从今年厄尔尼诺事件看,强度均弱于2015-2016,1997-1998,1982-1983年的三次厄尔尼诺事件。”
不过纵观最近50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厄尔尼诺事件呈现强度有增大趋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德亮向潮新闻介绍,目前也有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随着厄尔尼诺事件带来异常增温,并叠加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不平衡加剧。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或将打破2016年最暖年纪录。
厄尔尼诺是个什么信号?
气温刷新历史极值背后,作为年际增温信号,厄尔尼诺从何而来?又传递着什么信号?
陈德亮向潮新闻介绍——
“厄尔尼诺是指东太平洋海水每隔数年就会异常升温的现象,它的形成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赤道位置产生的暖水有关,是一种非常强的气候现象。”
暖水产生与环流有一定关系。当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环流变弱时,东太平洋上的东风减弱,无法把表层较暖的海水吹到西太平洋,造成东太平洋的东部与中部海水变暖。
研究者通常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平均海温指数——Nino3.4指数,来判定厄尔尼诺是否形成。依据我国监测标准,指数连续3个月较历史同期值偏高0.5℃,则表明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持续5个月及以上,则被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其平均发生周期为2-7年。
对全球而言,厄尔尼诺事件对冬季气候和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极端天气频发与此有一定关系。但只是影响我国气候的其中一个因素。它并不能与具体某一次暴雨、暴雪等关联,只是作为一种气候背景场,推测有利于或不利于某类天气发生。
“其影响范围覆盖全球,但是具有滞后性。”罗京佳表示,所以其对明年上半年的气温影响可能更大。比如印度尼西亚、巴西会偏干旱,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洪涝暴雨,华南地区的雨水会偏多等。
10月10日,在巴西亚马孙州的内格罗河支流塔鲁曼河河畔拍摄的船屋(无人机照片)。巴西亚马孙地区近期遭遇严重旱情。新华社
具体以我国南方为例,冬季、春季会雨水偏多,缓解前几年干旱情况。如果北方冷空气南下,空气中水气比较多的话,会导致南方强降雪。
从全球生态看,当海水升到一定温度,珊瑚礁就会白化(死亡),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同时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部分农作物受增温影响,面临减产危机。无法适应气候的生物,会在其影响下慢慢消失。
我们该如何应对?
厄尔尼诺事件间接影响全球天气气候异常,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次更多、影响范围更广、强度更强。其影响波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由此带来的全球增温,对农产品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下半年以来,全球大豆、糖、可可等商品价格一路走高。
应对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气候、农业危机,需要一个长远的预警和规划,以适应、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业内普遍采用全球气候数值模式预测厄尔尼诺事件。通过预警、科普,提高公众提高公共气候安全意识。
罗京佳向潮新闻记者介绍,通过模拟全球大气和海洋运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预测系统(NUIST CFS1.0)对未来1-24个月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对全球其他地方温度、降水的影响等,实现提前两年预测。
最近,他还在研究全球变暖对厄尔尼诺所产生的变化,并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厄尔尼诺的预测准确度。
实际上,早在1986年,人类真正意义上首次开展厄尔尼诺相关的气候预报。当时,科学家采用了非常简单的热带气候模式预测了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事件。
时隔30余年,很多发展中国家仍没有较强预报能力的气象局,特别是在厄尔尼诺预警方面,需要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发挥国际协调作用,为各国信息共享、互帮互助提供便利。
除了预警系统以外,增强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基础建设,强化食品、水和医疗等国际人道主义救助等,都是应对厄尔尼诺事件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过,专家表示,民众并不需要对此特别担忧。厄尔尼诺事件是种规律性的年际气候现象,通常会持续9到12个月,不过不像强台风、泥石流会直接带来自然灾害,“只需平常心看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