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第一杯奶茶过后,朋友圈中总能看到在粉黛乱子草中徜徉的女子和在月下细品金桂飘香的恋人。百花凋零的季节里,还能不能徜徉花海?爱美人士又该去哪里自拍打卡?这些疑虑在花田美地都被打消。
《奔赴“花海之约”》
本期作者:杨晨微
在武义花田美地,深秋的百花虽不如盛夏的娇艳欲滴,却也是馥郁雅致,冰岛虞美人、波斯菊、粉黛乱子草在有着些许凉意的空气中悄然开放,明媚鲜艳的色带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冲击着游客的视觉,秋冬之际赴一场“花海之约”可好!
一
赏花是国人的天性。
从古至今,从君王到百姓皆爱赏花,古代信奉十二花神,足以看出花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古代小说《镜花缘》中一段武则天赏花的描写:天授二年(691年)腊月的一天,武则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阁饮酒赏雪,忽觉阵阵清香扑鼻,原来是庭前腊梅开花。在群芳圃,除腊梅、水仙、天竺、迎春之外,尽是一派枯枝,武则天自觉扫兴,于是在纸笺上写下一首五言绝句: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写毕,让太监拿去用了御宝,即发上林苑张挂一报知花神。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喜花就命令花朵连夜开放,牡丹花未开就被贬去洛阳,不免有些过于霸道。傲气之余,也折射出花在人们心目的神圣及渴望。君王如此,常人更是如此。由此可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想要达到赏花的最佳效益,给顾客最好的体验,就必须从“一季赏花”到“四季赏花”,花期不宜过近,保证四季花开。
鲜花和美人历来不分家。相比于武则天的霸道,《还珠格格》里的夏雨荷就浪漫多了,在大明湖畔赏花吟诗还意外邂逅了乾隆皇帝,书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皇家宫苑里,喜爱赏花的贵妃娘娘不在少数,杨贵妃赏花“闭月羞花”的故事广为流传。相传杨贵妃在园中散心时,对花儿倾诉,贵妃的盛世美颜让花儿卷缩起来,自惭形秽,于是有了这个世代相传的典故。
我国丰富的花卉资源是赏花的物质基础,自古文人雅士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其中周敦颐的《爱莲说》便是代表。史料记载,在宋代开始,花卉就开始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装扮出一种精致的美:讲究花的艳色,追求花的品格,欣赏花的高雅,琢磨花的习性,尤其是清香高洁的花卉,更是受到宋人的呵护青睐,并且加以培育推广。有人说,花香与美食一样,有着耐人寻味而又妙不可言的滋味。光绪十六年,薛福成出使西欧,日记中写道:“西洋之花不如中国者,以其皆草木,而又无香气也……中国之花惟秋海棠有色无香,其余皆色香俱美,外洋之花虽鲜而绝无香气,其勃然有香者则又皆不甚美观,此其所以尤逊也。”
这说明,古往今来,赏花人的心态和需求也在不断迭变。现代人对于香味和品格的欣赏皆有之,除却赏花本身带来的快乐,还有一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朴素愿望和“远离喧嚣,寻找一片心灵净土”的美好心境。
二
据不完全统计,国庆期间,武义花田美地客流量突破10万,周边县市及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源源不断。作为新型旅游产业,“花田美地”为何能在众多景点中脱颖而出,即便在“金九银十”过后依然能赚得盆满钵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花海盛宴”的强劲视觉冲击。单赏一朵花,有人会喜欢花朵饱满的大花蕙兰,色彩艳丽的牡丹和造型雅致的蝴蝶兰。但是,观赏一片花海甚至是一个花的国度,就必然要从花朵的组合结构、空间布局上品味考量,比较直观的就是从色带、色块上去观赏。尤金·史密斯摄影奖获得者卢广曾经在摄影实践课上说,很多人喜欢用微距拍摄花朵的微观形态,其实花朵组合形成的色带、色块在镜头下往往是最惊艳的,这与现代人赏花逻辑不谋而合。“花海盛宴”相比于单独的盆栽花朵,视觉效应已经被放大数倍。在空间布局上,花田美地是立体多维的,为的就是“出片”!游客们还没从粉黛乱子草油画般的布景中缓过神来,又想去绿油油的鲜嫩茶园中一探究竟;还没从旋转木马的童年回忆杀中出来,又想去网红秋千上找找小清新的感觉。俗话说,只有钻石和鲜花能让女人疯狂,在视野中同时出现三种以上喜欢的花朵,女性们通常是不太能控制得住自己。花海中的花朵有时候是贴着脚踝的,有时候是能藏得住半身的,更多的时候是和人融为一体的,笼统地说就是“谁拍谁知道”。
二是契合不同游客心理需求。“花海王国”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设计者通过花期的组合,将赏花由“一季”,变为“四季”,避免了“武则天式”赏花造成的不尽兴。现实中,男子有了花海的助攻,更容易俘获女神的芳心;平时忙于工作的爸爸们在与家人玩转旋转木马、小火车中,找到了缺失已久的“戏份”,享受起家庭的温暖;爱美人士则不肯放过任何一处美景,小清新、公主风、油画风、森林系……在“咔嚓咔嚓声”中记录下最美的自己。旅游业想要经久不衰就必须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将游玩时间尽可能拉长。城堡、樱花状的冰淇淋同时在售卖,特色文创、有趣礼品应有尽有,南瓜马车将童话照进了现实,小丑戏剧团爆笑开演,所有这些,为的就是收获不同年龄段的游客。
三是兼具西方美学品味。近期,有网友将花田美地冠之以“东方新西兰”的称号,又将其“喊”上了一个新的档次。有目共睹,花田美地确实具备西方美学。在这个王国里,先把新西兰“田园风”的自然景观打造得极具特色,又将新西兰人崇尚的慢生活理念贯穿其中。形如卢浮宫的建筑物十分西式,高头大马拉着南瓜马车引得游客驻足;伫立在花丛中的丘比特雕像也显得十分俏皮可爱;欧式建筑经典元素的钟楼、独角兽等点缀其中,十分“洋气”。笔者认为,这里的花语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对于美的追求是没有国界的,西方的美可以呈现在东方的园林里;二是嘈杂的城市中总有一片净土,那里就是精神园地的诗和远方;三是再忙也不要忘记爱自己,大自然它像一位母亲,永远会包容、治愈我们。
三
当然,旅游业花式内卷的当下,“花海王国”想要经久不衰还要面临很多的考验。作为资深驴友,笔者认为,重中之重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唱好“四季歌”。“花海王国”有着强大的能量,来自于“四季”,古代称之为“四时五力”。“花海王国”的魅力在于一年四季看到不同的景观,旧的景观在消亡,新的景观在塑造,符合古代十二花神的自然规律。为了让游客观赏到最美的景象,“花海王国”在主题规划上至少要设计四个篇章,蕴含春、夏、秋、冬四季。期间,有些花渐渐地凋零,适时地补种和更换非常有必要;换景时要因地制宜,避免中间出现光秃秃的山脉和裸露的土地;新种的草皮和地面还没有完全贴合,防止雨天走路时容易滑倒。每一个时期都设有网红打卡点,透明的秋千、可爱的羊驼、欧式大长椅、小丑杂耍团……为了弥补花期更替的空档,适时加入一些类似的新元素能更好地留住老客。
“四时五力”蕴含的能量场十分巨大,笔者印象比较深的是《红楼梦》中薛宝钗吃的冷香丸,根据癞头和尚的医嘱,需要四季的花朵,融入晨露、谷雨和冬雪等配方制作而成,意为借助四季的力量延续寿命。四季赏花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还蕴含着此消彼长的生命哲学。
绘就“世外景”。面对花海,什么时候网友们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什么时候景点也大功告成了。所谓“世外景”就是平时看不到的,存在与神话故事、电视剧中或者是当代人脑海中的一种景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时候,浙江金华的十里桃林就变成了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当时,桃花源地抢抓机遇,举办“桃花节”和“寻找桃花仙子”活动吸引了一波人气:远处山坡上人面桃花游人如织,山下集市艺人们正用面粉捏造出“桃花枝”等艺术食品供游人品尝,圈粉无数。游人乘兴而归,农户们也赚得盆满钵满。事实说明,“世外景”要是搭上时代潮流,就能家喻户晓;反之,缺乏应有的营销手段,恐怕会沦为明日黄花。
对挑剔的游客们而言,想看到的是尽可能稀奇的玩意儿:有南瓜马车的很多,用高头大马拉着的移动的南瓜马车不多;小丑杂耍团很多,藏匿在娇艳花海中的小丑杂耍团不多。单一的业态已经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旅游需求,跨产业、跨概念的旅游产品才能产生经济爆点。景点结合故事情怀的套路已经老掉牙了,现在的游客更希望通过景观去展望未来、书写故事,和景点擦出别样的火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无庸置言,这就是跑赢的秘诀。这点,从爱美人士的花式自拍中就不难看出。
上一次看到“此景只应天上有,旷世仙境落人间”的字眼,还是媒体热捧巴厘岛的时候,这一次看到竟是浙中之心的金华武义。娇艳、明媚、洋气、浪漫终究不会是天花板,期待“花海王国”有更惊艳的亮相。
(潮新闻 监制 刘焜 策划 杜羽丰 编辑 叶梦婷 本期作者 杨晨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