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蹲地用餐都要罚款20元,基层治理莫丢了“边界感”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2023-11-15 04:30全网传播量11.1万
00:00
00:00

图源网络

碗筷不洗罚10元,蹲地用餐罚20元。近日,网上流传的一张“人居环境罚款标准”通知引发网友关注。这份《罚款标准》中,检查地点涉及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院坝、入户路等室内外多个场合,列举了14种“脏乱差”的行为并明确了具体的罚款标准,罚款金额3元至20元不等。

11月14日,涉事四川普格县普基镇新农村一名村干部回应:此份文件属实,且已经过群众大会讨论。这位村干部还称,按照前述《罚款标准》累计罚款到30元的话,这部分罚款将用于帮助村民买扫帚、洗衣粉一类的东西。“村里不会收这个钱。”当地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该通知确实存在,系乡镇下发。“虽然脱贫了,但是有些人的人居环境差,病从口入,所以各个乡镇或县市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象征性地收取10块、20块。”“罚款不是目的,主要是督促一些村民把家里卫生搞好。”

从当地村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回应看,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此事在舆论场为什么会有争议,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罚款标准》的真正问题所在。症结其实并不在于罚多少钱,也不在于这些罚款将作何用,而是这样的罚款,本就不应该出现和存在。

必须要明白,公域和私域之间,是有明显界限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公民,都该具备基本的“边界意识”。在公共场所,我们要遵守公共规则。同理,在私人生活领域,公民的合法权利也不能被他人和团体侵害。此事中,相关罚款所对准的事情,都是村民的家事、私事,以罚款这样的强制性手段,把手伸到村民家里指手划脚,将村民的合理私权置于何地?又谈何尊重,恐怕有权力滥用和过界的嫌疑。相关部门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带头模糊公域和私域的界限,这可不是什么好迹象。

具体说,如果一个公民在家里不叠被子不刷碗,都要被罚款,甚至连吃饭的姿势都有相关的具体要求,这是不是管得有些宽了?也过于霸道和荒诞。罚款标准还注明,“罚款不整改的,第二次检查到罚款翻倍”。谁家经得起这样的罚款和折腾?

更何况,从权利角度看,只要村民在家中做的事情,没有损坏他人利益或者是公共利益,那做什么都是人家的自由。不妨请相关规定的制定者扪心自问,你们家里是否能做到,每天衣服都是整齐的,被子都是叠好的,地面是清扫过的,碗筷都按时洗且摆放整齐,如果做不到,罚款你们能否接受,是认为理所应当,还是会觉得滑天下之大稽?

既然现在当地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想在现实中推行这一《罚款标准》,那首先要过的便是“依据关”,明确其在法律上能不能站得住脚。若其属于村规民约,但村规民约没有资格和权力罚款,因为罚款属于行政处罚行为,若其是乡镇政府下发的文件,也请乡镇政府拿出他们可以如此“罚款”的法律依据或者政策依据。如果拿不出,那就不得随意干预,这是文明法治社会的底线。

当地想改变脏乱差人居环境的心情很迫切,这我们能理解,但这不是滥权、乱罚款的正当理由。目的正确,并不意味着路径正确,还是在要法律的范围里,在基层治理的权限内,考虑村民接受度和实际情况,侧重鼓励和引导,去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比如,可以搞“文明卫生家庭评选”,以正向激励的方式,调动村民积极性,改善人居环境。

罚款本身是一种治理的手段,这没问题,但并非“万物皆可罚”,文明也不是罚出来的,不合宜的罚款恰恰就是不文明的体现。基层治理不能丢了“边界感”,要对公民的合法权利心存敬畏,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常识,本不需要再如此强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国产片包揽票房前十,靠什么?
潮评丨让群众冻着等开门,温度何在?
潮评丨直面“双十一”的冷热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