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大多来自外地,同时身兼多份工作。
从前慢的日子,他们一脚一脚蹬出了一个家的未来。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人力三轮车盛行,不少师傅从外省来到浙江金华,以此为生。
那时候的三轮车,把手上有个铃铛,一拨动就能发出“啊呜啊呜”的声响。成百上千辆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外地人也迅速地成了本地的“活地图”。
即使后来出租车兴起,人力三轮车还是很多人的首选。一个原因是许多人不习惯坐车,尤其老人家容易晕车;还有一个原因是三轮车师傅可以帮忙把东西拎上楼,在节俭的年代,很多人搭车回家,往往是买了东西拎不动。
现如今,在你生活的城市还能见到这样的三轮车吗?潮新闻在金华街头找到几位还在坚持踩车的师傅,听他们聊起从前的“光辉岁月”,也记录下了一个也许马上就会消失的消失行业。(之前报道:你上次坐人力三轮车是什么时候?他们或许是这座城最后的“车夫”)
报道推送后,留言区爆了。
70后、60后们来分享曾经坐车的回忆,80后、90后、00后则齐刷刷地问:“还有人力三轮车这一说?”
杭州人的记忆中,人力三轮车车夫曾被亲切地称为“踏儿哥”。杭州话里,尾音带“儿”字的不少,但“儿”字在中间的寥寥无几,瓢儿菜、筒儿灯,踏儿哥当时是最容易被人想起来的。
记忆闸门打开,一块汗巾,一个大茶杯,“踏儿哥”好像又一个个笑嘻嘻地“骑”到眼前了。
钱江晚报资料图
钱江晚报资料图
记忆里的“踏儿哥”很热血
读者楼宇小时候和妈妈出门,总是坐三轮车。“我妈坐车晕车,三轮车是最方便的,她总是走到马路上,然后喊一声‘踏儿哥’,很快就有三轮车调头来接。”楼先生说,这和打车差不多的。“坐三轮车通气,看风景好,遇到健谈的师傅,还会和你聊新闻。”
最有烟火气的是,坐三轮车可以讨价还价,按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是可以“小刀”。“比如,你从教工路去保俶路,‘踏儿哥’开价4块,你可以还价3块5。”楼先生记得,很多邻居去医院喜欢坐三轮车。“我邻居阿姨当年生孩子,是三轮车送去建工医院,就是现在的新华医院的。”他说,当时那位“踏儿哥”来回两趟,还帮着送了脸盘、毛巾和被子,但最后只收了一趟的钱,说是“沾沾喜气”。
大家记忆中的“踏儿哥”是有热情和热血的。
读者朱阿姨今年60岁,说起“踏儿哥”难掩激动。“最后一次坐三轮车都是很久以前了……但我永远记得1995年的夏天,我坐三轮车从银行回家,落下了2000元现金,是‘踏儿哥’帮我送回来的,我让他喝口水,他说自己有。”阿姨说,那时候“踏儿哥”基本都是杭州本地人,做很多好事,是“杭铁头”的典型。
搜搜《钱江晚报》的资料库,“踏儿哥”见义勇为的报道着实不少。
2000年11月22日晚上10时许,一位“踏儿哥”途经拱宸桥151路公交电车站,见两名小偷偷了一辆自行车扬长而去。“踏儿哥”追到一拆迁工地时,两小偷不见了踪影。他就向巡逻路过的拱宸桥派出所警察报告。最终,小偷被抓。曾经的“踏儿哥”沈淼林回忆,自1984年以来,“踏儿哥”协助公安部门破过不少案,拾金不昧、救护伤病员等好人好事也时有见报。
“踏儿哥”干卖力气的活,因此也都棱角分明。
“蛮有个性的,喉咙蛮响的,容易和人吵架……喏,那个时候三轮车前面都有一个软塑料喇叭,‘嘀嗒嘀嗒’叫个不停。”读者张大伯说。
“踏儿哥”退出杭州“历史舞台”是在哪一年
人力三轮车是什么时候退出杭州的呢?
据《钱江晚报》的报道,1995年1月就有过一场大讨论。
在车辆与道路矛盾日益突出的杭城,速度慢、占位大的三轮车已成了道路阻塞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淘汰三轮车的最主要的理由。
杭州市公管处自1995年三次裁减三轮车数量,使总量从5000余辆降到1000余辆。杭城淘汰三轮车的进程已明显加快。
当年的版面。
到了1999年,杭州市政协委员黄正华在给杭州市政府的提案中认为,无论从历史地位、经济水平、城市发展规模等方面来看,三轮车都该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当年的版面。
1999年11月,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营业性人力三轮车运输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对三轮车原则上要“限制与逐步淘汰”。
最终,人力三轮车退出了杭州的“历史舞台”。
当年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踏儿哥”都对淘汰三轮车表示理解,但谈到淘汰后的出路有些迷惘。
杭州三轮客车服务公司的鲁国庆当时坦率地告诉记者,这十来年一家人的生活都在三个轮子上,倘若“下了岗”,都四十好几的人了,想学点东西也学不进,真不知道该去干什么。
2004年4月,《钱江晚报》桥梁栏目还专门针对“踏儿哥”再就业做了一期。晚报与杭州市劳动保障局联合推出的“请企业腾个岗位,为车主找个饭碗”活动,合计腾出岗位4300个。五十多岁的单师傅因此找到了超市新岗位,很是开心。
人力三轮车能否以一个体验项目保留?
虽然杭州渐渐见不到人力三轮车,但在省内不少城市,依然还能遇见少量的“踏儿哥”。
读者徐女士前年去乌镇玩就坐了一次人力三轮车。“还蛮好的,我们去了东栅,坐三轮车逛古镇,很有味道。”读者陈姑娘提到,永康还有人力三轮车,集中在菜场和商场附近,“买菜买东西拿不了就会叫三轮车拉一趟,5元一次,挺便宜的”。
钱江晚报资料图
不少读者也给我们留言,说哪里还有,以及喜欢三轮车的慢。
对于人力三轮车的怀念,也不乏其人。
出乎意料的是,今年7月底,还有读者在杭州街头拍到了三轮车。
读者锐先生供图
“车漂亮、人文明的三轮车肯定受欢迎的,尤其是在景区里,慢慢逛嘛,也很浪漫。”读者陈先生的留言之后,点赞的网友还是挺多的。
也有网友建议,可以在步行街以及一些景点推出人力三轮车体验项目:“既能解决部分三轮车夫的工作问题,又有一定的特色,也是留住一份即将消失的职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