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藏在中山北路 ⑤ | 永不拓宽的中山北路(上)

    潮新闻 记者 陈蕾 通讯员 帅鑫 周彩艳 张蓉 肖飞彦2023-11-13 23:30全网传播量51.2万
    00:00
    00:00

    老城长街,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是好的。

    但是啊,杭州最著名的“好逛街”并非只有河坊街这短短一段,其实,河坊街属于千年御街的一条分支。

    御街由南到北,分别被人们称为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在钱江新城崛起之前的千百年来,紧邻西湖的中山路御街贯穿了杭州主城区的中心区域。

    这里不但寸土寸金,也是走一寸就能见一寸文化的黄金地带。

    比起拓宽或者新建的四通八达各条大道,中山北路至今也不算太宽,两边的小店也没有太大规模的,但是古着和新潮并存,多国美食比邻,街边还时不时冒出一个建筑小品来刷个“存在感”,非常配合前来打卡的市民和游客。

    人们走走停停,逛起来的趣味比起逛西湖来也不遑多让。

    三维世界的中山北路已经如此精彩,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四维世界的中山北路又是怎样呢?

    添加了时间这条维度,数千年来我们的四次元邻居,都也曾在这里留下精彩。

    中山北路 阮西内/摄

    【1】老市长亲自操办的牡丹盛会

    2018年,中山北路南端,百年老字号的张同泰药房对面,新开了一家叫红跑车的欧包店。

    这一带,在公元965年曾经存在一个香火兴旺的吉祥寺,它的南边还有一座仙林寺,对面有个永福寺。是的,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当年杭州的寺庙比现在可要多太多太多。

    寺地广袤,有和尚擅长培育牡丹,杭州市“老市长”苏轼曾经记录:“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

    史载,1071年的5月牡丹盛会,不光是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老百姓也纷纷头上插花,一起去吉祥寺。不光能赏牡丹,还能围观金盘子、彩篮子,文人斗诗又斗酒。

    说是“观者数万人”,不知道古代官方的统计数据真不真。

    牡丹盛会之后,不久便推出十卷书《牡丹记》,里头不但搜集了关于牡丹的古今诗词歌赋,还有志怪小说、各种笔记,另附多种牡丹的种植方法。杭州市一把手、知州沈立主编,二把手、通判苏轼撰序,可见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府公关活动。

    盛大花事的安排,与民同乐的活动形式,都显出城市文明的高度,也是杭州早早就有了自我宣传意识、超前布局会展行业的史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对塑造杭州市的正面形象有着莫大的好处。

    到今天,虽然吉祥寺已经不在,你仍然可以在牡丹花季拜访这附近的武林街道非遗中心,欣赏流传千年的国色天香。

    张同泰 阮西内/摄

    【2】宋代杭州“方舱医院”和免费药房

    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疏浚西湖,就赶上了杭州大旱,瘟疫爆发。

    苏市长说服夫人掏出了50两黄金的私房钱,又四处奔走,在曾经举办牡丹盛会的马路对面筹办了一家慈善医院,治病救人。

    这家医院名叫安乐坊,早早实现了分区住院、免费发药,可能是宋代第一家方舱医院了。

    后来,安乐坊这种公立医院形式得到推广,通称“安济坊”。

    南宋时,安乐坊的对面,对,就是牡丹盛会那地方,又叫安国坊了。可见人民群众是舍不掉“安”这个字了,有“安”才有安全感,至少也图个吉利。

    早在宋代,这里也出现了最早的官方免费药房。有书记载,宋代的观巷西有“惠民西局,贮药以待病者”,到1135年时杭州全城发展出了“惠民五局”,可能都是免费药房。

    800多年后,杭州市中医院依然在这里初创。因坐落于吉祥寺南边、广兴巷之中,它初名广兴联合中医院。

    联合多位名老中医筹资创办这家医院的叶熙春,生于1881年,对内科、妇科、外感时症都很擅长。(外感时症一般指风、寒、暑、湿、燥、火。)晚年时,他依然住在此地向北400米内的二圣庙前巷子里。

    这位名老中医不但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也当过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浙江省人大代表。

    隔着800多年,老市长苏东坡和老厅长叶熙春一样关注着民生疾苦。

    而在1805年,茂昌药号的张梅收购了沈同泰国药号,于是,新的名字“张同泰”诞生了。它在安乐坊旧址的南面、中山北路的孩儿巷口出现,民国时期,张同泰与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德志堂、泰山堂、方回春堂合称药业六大家,丸散膏丹花露油酒参茸燕耳传统饮片一应俱全。但是,对住在附近的黎民百姓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盛夏要去张同泰买一包乌梅,回家煮酸梅汤,解暑;脚扭了去张同泰买一包吊筋药,和了烧酒就能揉搓伤处,消肿止痛。

    中山北路上的南宋御街标识 阮西内/摄

    【3】在闹市和山水之间来来往往的隐士

    白珽这个名字,今天大约只有书法爱好者才会留意了。在宋元两代,他可是跟仇远并称“仇白”的美少年。

    宋代书家讲究意趣和个性,看他留下来的帖,每一张都有不同的风格,可以猜想他对世界有多少的好奇和探索。

    他和仇远、赵孟頫,鲜于枢等好友结社作诗,在“月泉吟社”,他写自然风光、写田园生活、也写民生疾苦;他还写过近万言的《西湖赋》,历数名胜古迹,考据甚详,堪称“西湖的小岁月”。

    他的文字,不事雕琢,质朴自然。人家说他“诗逼陶韦、书通颜柳”。

    晚年时,白珽才从中山北路搬到了西湖边的栖霞岭,他在挥毫时也从潇洒的行书转向内敛的行楷;“人书俱老”,不需再炫技了。

    生活在元末的陈基曾经住在观巷。文人往往得名于文章,惹祸也因文章。陈基帮人写上报的公文,差点连累自己获罪,可以说是躲到杭州来的。然而张士诚起兵造反时,陈基投了张士诚,又学王勃骂武则天,给张士诚写了不少战斗檄文。

    张士诚的军器局就在这附近的仙林寺,如今的仙林桥直街,倒是方便陈基去上班。

    幸亏他“为文纵横驰骋,风度雍容”,后来,朱元璋饶他一命,还让他去修《元史》,不久,“赐金还乡”,可谓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曾经住在安国坊的还有明朝的戴进、清朝的戴熙和高时显,不远处还有住在皇亲巷的丰子恺,他们都擅长丹青。

    据后人考证,戴进并不住在中山北路,这里是他的画室。他从金银首饰工匠改行,画关山行旅,也画海上日出,画三顾茅庐,也画钟馗夜游,偶尔来张花鸟飞虫的小品,挥洒从容到不讲道理,果然死后身价百倍,张张都是稀世之宝。

    戴熙工诗书,擅山水,治印石,还喜欢搜集古钱币。倘使他能打开空间门,跟Bilibili上的网友交流指点一下,南宋金银铤上的地名诸如“西河铺”“街东桥西苏宅韩五郎”到底在哪里就不用咱冥思苦想地猜了……

    高时显,下一篇开篇我们要专门说说他所在的高氏家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