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晓风书店·明远book(弥陀寺公园店),连麦杭州悦读会邀请知名网络作家疯丢子、王巧琳,与青年作家蒋话展开对谈,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
本场连麦杭州悦读会由浙江省网络作协指导,潮新闻·钱江晚报主办,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直播间观看者达到近30万,线上线下观众们的热情,让寒冷的冬天多了份暖意。
从经历上来看,疯丢子、王巧琳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在浙江长大,十几岁就走上创作道路,都写过与美食相关的小说,才华与美貌兼备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两人也是很好的朋友,是网文圈一对创作“姐妹花”。
在小说题材和创作风格方面,这对“姐妹花”则有较大的差异——疯丢子擅长驾驭冷门题材,行文、选材向来奇特,因而有着“冷门奇才”的称号;王巧琳则多用温暖细腻的笔触讲述青春纯爱故事,时常在读者心中掀起甜蜜旋风。
写作,是疯丢子、王巧琳擅长的事,她们也因为这种擅长,成为了一名作家。但和很多读者想象的不同,这条看似光鲜的路,也时常布满荆棘,让跋涉其上的人心感孤独与辛苦。
对谈现场,两位作者与蒋话一起,把文学旅途中的酸甜苦辣“掰开揉碎”,为线上线下的读者带去一堂生动的“写作课”。
1. 童年,创作的起点
或许每位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儿时都曾拥有一个记录着奇思妙想的周记本,也都有过在课堂上偷偷摸摸构筑虚拟世界的青涩时光,这些来自童年的写作经历,为他们之后自力更生搞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疯丢子最早写小说就是在周记本上,她记得,初一初二时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写不出来,心里有些挫败,无奈写起了奇幻小说,“当我抱着‘拼死’的心态把作业交上去,老师居然开始鼓励我,还成了我第一个读者,说我写得很好,那篇文章我大概写了有半个学期吧,后来自己断掉写不下去了,就“坑”了,老师也没说什么,但我觉得很受鼓励,突然意识到可以这么写东西。”
初中毕业那年,疯丢子获得保送机会,不用再和其他同学一起备考,也因此有了近8个月的空闲时间,可以回家做些想做的事,“我们这些初中生没有钱,又没有朋友可以出去玩,就开始看网络小说。看着看着,开始对一些情节产生不满,或者找不到自己想看的题材,就开始尝试自己写。感觉当时还蛮幸运的,写出来的东西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就一直写了下去。”
和疯丢子相似,王巧琳和蒋话也是上学期间开始写小说的。
在对谈间,王巧琳戏称自己为“退堂鼓选手”“表演艺术家”,“因为我是特别容易放弃的人,没想到初三尝试给论坛邮箱投稿,写得第一篇稿子就被录用了,运气特别好。”顺其自然的,王巧琳就把写作这件事坚持了下来,还在上大学时发表了自己第一本长篇小说。
“写作这条路,其实我们圈内人都会相互吐槽,说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这辈子才来写小说,因为真的蛮孤独、蛮苦的,尤其创作长篇小说时,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体力。”王巧琳笑着说,“但有时候我也会想,可能是上天让我选择了这种表达方式,因为不写小说的话,我也不会去干别的,所以就这么一路跌跌撞撞写下来了。”
主持人蒋话也有高中期间写小说的经历,这段“不被祝福”的创作时光至今让他记忆深刻,“课堂上老师不让我们写,我就写在纸巾上,如果老师看过来就把纸巾当擦鼻涕纸,毁尸灭迹。没想到老师只是表面上批评,背地里却把我的小说收集起来,以我的名义投给了浙江的一个创作比赛,我记得很清楚,前一天我还被全校点名批评,说我不务正业,结果第二天有记者看到我的名字被比赛官方公示,说要采访一下我,学校的态度立马就不一样了,在广播里说,蒋同学学习之余,还能抽出时间写作,充分利用了时间,这件事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
2. 向生活汲取灵感
儿时的写作就像“小打小闹”,对作家来说,真正的挑战开始于真正从事这个行业之后,比如,生活阅历不足,积累不够,没办法为创作提供充足的经验。
“创作与生活密不可分,需要有一双能够从生活中提取智慧的眼睛。”
有过近8年工作的疯丢子说,她每一次的创作,都会带上以前的生活经验,“我在出版社和工作过,所以写的书里面会出现我领导和同事的影子,之后我还做过游戏策划,所以会从游戏中获取灵感。”
转向全职创作后,疯丢子也会担心“闭门造车”,因此开一本书前,时常会投入资金和精力去积攒经验,“比如写武侠小说时,我并不是看一下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就开始写作了,为了还原里面的武打招式,我甚至去学拳,去打自由搏击,看他们对于功夫的理解和对十八般武艺的应用;我还得去了解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当时的社会制度是怎么样的,还有他们是怎么上厕所的等等。”
最近,疯丢子正在写《后浪之下》这本书,为了了解办公室的工作状态,她甚至去附近的写字楼里租了工位,“那边一个工位大概是500元~1000元,我到写字楼呆了两个月,潜伏着观察其中的人生百态,感觉那里就像一个素材库,不仅有电商主播,还有律师和UP主,感觉他们中的一部分在写字楼中真的是‘艰难求存’,看着公司账上可能有近百万流水,但员工手里真的没几个钱,了解到这些情况,我才确定自己能写这本书了。我最大的感触是,写书很难,找素材也很难,但是终归是有办法的。”
王巧琳也分享了今年短暂的职场经历,“因为太小接触写作,毕业后我基本一天班都没上过,也因为这点,今年有段时间我的创作状态特别差,我就去一个有着150人的公司感受了一下,在那个环境里,我其实没有感受到特别尔虞我诈的办公环境,周围的人都特别友好可爱,我感觉我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好了,身边的世界也变得亲切了。”
在王巧琳看来,经验永远不会过时,关键是要让这些经验以新鲜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需要不断更新经验。“如果真的写不出来的时候,不如去找个班上,或者谈个恋爱,就是这样。”
3.在潮水中寻找差异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如潮水般涌向读者,给创作者新的难题,“我们创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写过的东西,其他人写过,还写得比你长比你深,这种情况下看着自己笔下的‘豆腐渣工程’,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蒋话问。
“大家都身处同一个时代,接受很多的相似信息,产生相似的脑洞和文学构思也不奇怪。”在王巧琳看来,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写得比别人快,要么有意识和其他作者岔开思路,偏移表达的重心,在核心内容上做出差异,挽回一定的损失。
疯丢子则分享了自己多年前的创作故事,“很多年前,我正在酣畅淋漓地写人类联军抗击外星人,原本以为自己写得挺好的,结果突然看到了《三体》,瞬间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因为差距太大了,我不可能写出像三体人那样的外星人,在书里能让主人公去对抗的,也只有蜥蜴那样的外星人,所以不能怪我‘坑’掉它。当时那部作品甚至已经进入了订阅,我把钱全退了,觉得自己真的写不下去,甚至有段时间,我都觉得我不能再碰科幻了。”
这件事让疯丢子意识到,没有什么过时或者冷门的题材,有的只不过是过时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这些过时的东西,也是作者努力的方向,“但无论遇到什么,最好还是秉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写下去,至少把它写完,就像一个命题作文,不同学生会写出不同的感觉,作品完成后,或许别人也会喜欢你的小说,要有自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