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市场化解纷新机制,杭州这场研讨会干货满满

潮新闻 通讯员 朱胤哲 钟法 记者 徐婷 谢春晖2023-11-13 07:23全网传播量40.8万
00:00
00:00

11月12日,市场化解纷(杭州)论坛之新时代“枫桥经验”——调解市场化机制的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专题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市场化解纷机制是指在民商事纠纷调解中,突破现有单一公益调解模式,引入律师、民办非企业组织等专业法治力量,根据调解效果向当事人收取一定费用,为当事人提供高效解纷服务的创新型纠纷解决机制。

2021年7月,经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同意,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市场化解纷机制试点工作,杭州中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开展市场化解纷机制试点的法院。

经过两年试点,市场化解纷机制提质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先后获评最高人民法院“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和“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标志性成果”之一,“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调解并行的调解机制”被写入《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鼓励专业机构设立商事调解组织进行商事矛盾纠纷化解”被纳入《杭州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办法》。

截至2023年9月底,市场化解纷机制先后引入专业调解组织76家、专业调解员一千余名,化解矛盾纠纷4.88万件,调解成功率从试点前的26%提高到40%,解纷平均用时从试点前的38天缩短到22天,为市场主体节省纠纷解决成本近1.5亿元。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超过177万家市场主体,经济活跃度高,诉讼总量大,其中涉企纠纷占到了民商事纠纷近六成。

2022年全市一线法官人均办案量为315件,案多人少矛盾仍然突出,商事纠纷化解呈现周期长、成本高特征,成为企业的“烦心事、揪心事”。

商事纠纷法律关系复杂,化解难度较大,需要专业调解力量,传统的人民调解模式在化解商事纠纷时专业性略显不足。

杭州律师总量超1.5万名,每年还在以17%的比例增长,其中一部分年轻律师存在“找米下锅”问题,如何有效盘活这部分专业法治力量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是调解市场供给侧改革的一道“思考题”。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激活专业力量,积极吸纳律师、行业专家以及其他社会专业法治力量参与纠纷化解,按照“公益性+市场化”的模式,建立律所兼职调解、律师专职调解、民办非企业组织特邀调解三种解纷路径,激活一切可以激活的市场化解纷力量,实现解纷需求和专业资源的“精准匹配”“双向奔赴”。

打造专业队伍,杭州市律师协会成立全国首家以律师为主体的专业调解组织“杭州律谐调解中心”,招募40名执业三年以上的律师担任专职调解员;全市60家律师事务所设立调解工作室,指派1100余名律师担任兼职调解员;全市15家以调解为业务的民办非企业组织,聘任500余名专职调解员,三类调解主体积极对接全市市场化解纷工作点位,直接承接来自企业、商会、商圈、产业园区、金融机构等的纠纷,打造了主体多元、充分竞争、有益互补的市场化调解格局。截至2023年9月底,全市已建立市场化解纷点位59个,其中社会治理中心、共享法庭布点数21处,相关行业、商会布点数10处。

论坛聚焦“市场化解纷的实践”“市场化解纷的未来展望”等热点难点问题,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优秀代表、专业人士进行探讨,碰撞思想火花,交流实践心得,提出了颇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观点和思路。

据悉,本次论坛由杭州市法学会和浙大城市学院主办,并受到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杭州市司法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杭州市分会、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浙江省律师协会、杭州市律师协会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校、法院系统、党委政府部门、工商联(商会)、民非调解组织以及律师界等120多位嘉宾受邀参加论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