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突破性的尝试,带一点实验性,恰好表达主题 、环境空间也都符合同一个调性,不能说是毫无遗憾,但也很完美了。”张全武评价刚刚结束的那场演出。
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一楼大厅进行的这场环境式舞蹈表演,由舞蹈演员在人群中起舞,展示了富春山水的时空回响。
来自浙江省文化馆的青年作曲家张全武负责音乐制作。
右三为张全武
如何在音乐上体现富春山居的回响?
“我采集了一些自然的声音、民间的声音,比如山中的水声、林中的风声,还有民间老艺人的吟唱。制作中,我把这些素材合成到配乐的音色中去,就像注入一种生命力。所以,表演现场听到的有些声音会很抽象,好像是从一处又高又远的地方,喊出来荡过来的声音。我理解为这是山水对我们的一种回应。”
张全武的作品产量非常丰富,有获国家级大奖的歌曲作品,比如2016获群星奖的《阿婶合唱团》;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声乐作品《月桂》、参与作曲的《红翡绿翠》;入选全国百年百部优秀舞台剧目展演的民族舞剧《幸福花山》;他还是中国第八届残运会闭幕式的作曲、编曲。
张全武也参与了很多民间的文旅演出,那些演出天天都有,包括横店、宋城,还有其他地方。
“整体来说,我偏向于带有东方色彩的音乐制作,因为这是我骨子里的东西。”
第一眼见到张全武,很多人会把这个西北汉子当成南方人,“其实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内里还是地道的西北人。”
学校时就组乐队创作歌曲成为风云人物的张全武,后来来到南方发展。
“我一路碰到很多好老师,有一些是大师级的,他们总会在你创作成长道路上的关键点,改变你的思维。”他举了个例子,比方正在犹豫这个东西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面临要选择的时候,前辈老师的点拨会让你看清自己,“对,你就是要走这条路。”
这次成为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第二批人才培养计划,张全武觉得“太幸福了”。
他一对一的导师是张小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部级优秀专家,是目前中国现代作曲家群体中仅有的几位兼容交响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之一。
“可以说,中国的电子音乐体系就是在张小夫老师手上建立起来的,包括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也是他创立起来的。”张全武说,“我一直想跟他学,希望能接触到一些新的想法。”
进入到“1111”计划,还有一点让张全武很兴奋,“因为有了更多机会可以与优秀的舞台艺术方面的老师们沟通合作,大家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实现彼此心中的想法。”
那么,张全武最想做什么?
“希望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能像涓涓细流一样,经受住时间考验。”他说,在目前的年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更要珍惜,希望碰上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把这些年的所想所理解的表达出来。
张全武讲了一个自己参与创作的演出,“这是一个很小的演出,但我没想到,它会给当地的村里带来了这么大的改变。”
多年前,张全武为衢州江山大陈村的村歌剧《大陈见面》创作了音乐,这个剧在村里的祠堂里演出,90%的演出由村民来完成,每周至少演一场。“听说至今还在演。它给了村民一个机会,能够参与到艺术表达中来,甚至还带来了一定的收入,蛮难得的。”
欣赏音乐,不一定要懂,因为每个人的环境不同,审美也不同。张全武认为,就像小孩子听唐诗吟诵,听不懂也能接收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就像每个人仰望星空,有谁能懂得宇宙,但人会产生各样的思绪,有的会觉得浪漫,有的会有感慨。“所以只要有一点点被触动,有所感受,这就够了。而审美是无法统一的,但我们可以尽量去感受不同的艺术样式。”
所以,以电子乐创作为主要方向的张全武,并不拘泥于此,他一直尝试多样,在擅长的领域,不断地吸收别的东西。“只有突破,只有走出去,回过来再看,才可能发现自己更多的问题。”
做音乐有时候也像画画调色,张全武一直在自己的音乐调色板上,调试着那抹最爱的全新的颜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