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先锋,致敬经典。他的电影因贴近人民、关注现实、充满家国情怀而始终留名于中国影坛,他的话语因感情细腻、词句犀利而一直被广大影迷所铭记,这就是中国电影第三代领军人物,谢晋。
“我是一只飘扬在天空上的风筝,牵线的地方就是故乡。”故乡上虞是谢晋导演的艺术源泉,亦是他的归宿与牵绊。11月8日,“致敬谢晋”电影视觉艺术展在上虞区城市阳台二楼的曹娥江艺术展厅开幕,一张张剧照重现经典,一幅幅笔墨诉说相思。
用线起轮廓,情感再添色;针丝多萦绕,轻盈塑肌理;墨色落宣纸,笔锋转情谊;刻刀亦柔和,重温旧记忆。苍劲的笔墨,娟丽的杭绣,柔怀的刻刀,纷繁的色彩……言说的是故事,表达的是现实。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恰恰源于艺术家们乐于“言说”,勤于捕捉,这造就了艺术形态的“百家争鸣”。参展艺术家用自己所擅长的,尽显浪漫且克制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谢晋导演的敬仰与尊敬。
紧跟时代 关注现实
艺术家的感知和表达是相通的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虞书画院院长叶楠用其油画作品《最后的贵族》致敬了谢晋导演1989年拍摄的剧情片《最后的贵族》。舍弃了“还原”的思维,叶楠采取了海报叠加的形式来凸显作品的层次感,在表达影片主题的同时融入了谢晋导演的“招牌动作”,实现影像真实和社会现实的结合。
紧跟时代甚至先验于时代,是谢晋电影作品一以贯之的风格。这部影片海报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很多像素化元素来表现角色性格,这种超脱于时代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审美,也是吸引叶楠创作该图以致敬谢晋的缘由之一,这是“画家”与“导演”之间的互通和共鸣。
“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表达的方式和语言。”叶楠说,虽然自己是从事绘画的,谢晋作为导演是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的,但其实大家对艺术的感知是相通的,很荣幸能为谢晋诞辰百年的活动献上一份自己的小小的礼物。
墨韵再现仰山楼
爱国爱乡 桑梓情怀最是难忘
上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滨江小学美术教师贾炯炬用水墨画的形式描绘了谢晋母校春晖中学的标志性建筑——仰山楼。这座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的建筑,曾在百年前修葺,如今历经百年沧桑再次复建,更多了一丝庄严的意味。
“现在的仰山楼,谢导是没来得及看到的。有一次他到春晖中学来,那时仰山楼已经被拆除了,他镜头摇过去,没有拍到仰山楼,他非常遗憾啊。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仰山楼也还没有复建。”贾炯炬用水墨留下了这份珍贵的景观,以此来表达家乡人民对谢晋的敬意与崇拜,“我把谢导读书时仰山楼的样子画了下来,取名为《仰山楼的钟声》,这个钟声啊,是非常悠远的。”
同为谢塘人,贾炯炬与谢晋导演有着“几面之缘”。他记得谢晋导演在篮球场上的运筹帷幄,记得他母校校庆上的真切发言。谈到谢晋,他说:“用四个字来说,他是我们的民族脊梁。”作为一名美术创作者,贾炯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身边的人传达谢晋导演爱乡、爱国的情怀,以此向他致敬。
以艺术事业反哺家乡文化
赤子之心再接续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金斐斐则带来了全场唯一一件刺绣作品。不同于挥写书法的洋洋洒洒,金斐斐选择了很能体现国人细腻品性和浙江特色审美的杭绣,作为她跟谢晋沟通的“窗口”。
“在众多的照片里,我觉得这一张他的笑容是最亲和、最有感染力的。”历时两个月创作,丝丝入绸缎,用情引针法,金斐斐用针线还原了谢晋的肖像照。音容笑貌今犹在,永垂不朽古自存。谢晋导演一生豁达乐观,与人为善,他的形象早已深入大众心灵。“我就是带着这种对谢晋老师的崇高的敬意去绣制的。我还在作品上留了个小心思,把他的生日11月和我的名字拼音绣在了一个稍稍不起眼的地方,我想跟他留下一点连结。”
一针一线绣尽芳华,每针每线且绣且悟。用杭绣作品追忆谢晋,这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浙江予以谢晋的一份情怀。“在中国其实有很多的小绣种,也有大绣种,但当这样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名字,就是中国刺绣。”金斐斐说,她艺术创作的初心很简单,“谢晋老师的初心可能就是做好电影事业,他也是我们上虞的乡贤,是有杰出贡献的人物,用他的电影事业来反哺我们上虞文化。而我想的就是做好我的手工刺绣,如果我的这门手艺能为家乡带来什么,那我就会去做。”
以影像叙事,用艺术言志。谢晋为电影事业倾其一生,始终追求新的艺术燃烧,永远把热情留给下一部作品。离开故里,也是为了更好地回到故里。他踏遍祖国山河,但依然把最“真”的乡愁留在了上虞。家乡和祖国孕育了太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笔触书写时代风云。敬谢晋导演的赤子丹心!敬这片土地的哺育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