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78岁山村农民画家的艺术梦 诸暨“呆”人绘就乡愁画卷

    潮新闻 诸暨市融媒体记者 楼 婷2023-11-10 09:30全网传播量1799
    00:00
    00:00

    “山村有个土画家,无师自通画独特。”近日得悉这个消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11月8日,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诸暨市东白湖镇上英村英坑自然村。有村民告诉我,那是一位78岁的农民,是很有些故事。名字也很有趣,叫孙呆。

    孙呆一见到记者,就拿出他的作品,如数家珍。

    “这是我画的第一幅,当时在东白湖镇旁帮亲戚的工厂管门。门卫室对面就是殿南村,村景很好,看久了就想着把这风景画下来。”于是,从没画过画的他,开始了创作。白天,琢磨村子里哪里是房子、哪里是树木,晚上便开始作画。桥、栏杆、房子、山坡……由近及远,一个月时间,他每天画10分钟到2小时不等。

    细看孙呆画的殿南村,光树木就有六七种,清澈的溪流沙石也可见,房子错落有致。“画房子就先用铅笔打底,再用毛笔上色。窗户就拿最细的黑笔画,用尺子辅助。画远的地方,我就把墨调得淡一点。”他说,看似简单,其实画起来很复杂,要按比例缩小,一个个柱子、一扇扇窗户都要画,每户人家都得在他的画中,瓦片还得区分是正面还是反面,不能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这位“草根画家”,还真有点奇特。孙呆只读了3年书,但自小一直喜欢艺术,敬佩文化高的人。年轻时,忙于劳作,迈入老年,闲遐多了,便自学绘画、书法。画的内容多是家乡的山村景致,以及挂历和广告中的人像等。

    图为孙呆在向记者介绍他的画作《殿南村》。记者 楼婷 摄

    画完殿南村之后,孙呆自我欣赏,感觉还不错。意犹未尽,又根据记忆,画起了家乡英坑。村里早已拆除的10处建筑物,有凉亭、庙庵、纸厂、石灰厂等,全进了他的画中,简直是按比例缩小而成的写真“实景”。

    孙呆说,因为他是木匠,参与了拆除,所以对这些建筑物比较熟悉,就连凉亭上题的字、联也能默写下来。有些记忆模糊的,他就去查阅族谱,争取做到丝毫不差。

    孙呆没有什么画室,甚至连作画的工具也很简单,毛笔、黑笔、铅笔、橡皮、尺子、小刀,就这些。但他很会动脑筋,画香榧树的时候,就把毛笔的笔尖剪平,沾上墨水就可以画叶子了。他还说,相比画风景,其实画人物更难。“花花草草多画几株少画几株没关系,但人物的眼睛传不传神,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心要静,手法要细致,头发丝都不能漏掉。”他照着挂历上的人物画,依着月饼盒上的图案模仿,还会临摹孙女唐诗画册上的配图。

    画簿都是旧物利用,挂历的背面、一面空白的包装纸,都可以作画。村里人看到,还会特意送来用过的旧挂历,也会提出建议,说字的大小不一样,可以用铅笔画好田字格。

    一年多时间,孙呆临摹了46幅画、15张字,技艺渐渐长进,画作也不断增多……自成一体。客厅的墙上,上下两排画,全是他用旧挂历本画的。

    “您介聪明,怎么叫‘呆’的呢?”记者好奇地问起他名字的由来。孙呆笑笑说,那是解放前,父母觉得小孩子难养,名字取得差些,希望会好养。给我取名叫“呆”,意在反之、会更加灵光。

    也正遂了父母之愿,长大后的孙呆果然很聪明。胡琴、唢呐、笛子这些乐器,都是无师自通;木工、泥工也是自学成才,是乡邻公认的一把好手。他还会反手写字,毛笔字写得规正有方。只是为人有点“呆”,一生规规矩矩。现在年纪大起来了,身体也不如前,就开始看看《刘伯温》《万年历》《易经》等书。

    生活富足而思高雅。孙呆的画,体现的多是新旧交织、时代变迁,这也包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他说:“这些画我要藏着,一代代传下去,让他们了解自己家乡的过往,感受乡村的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诸暨百人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公交!
    诸暨“村BA”场场火爆,它给浙江乡村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