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东方宝石”“植物界大熊猫”……走近浙江珍稀濒危动植物

    潮新闻 通讯员 范忠勇 尤珍珍 记者 郭婧2023-11-10 08:50全网传播量93.3万
    00:00
    00:00

    你了解“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吗?你知道“东方宝石”是指哪种动物吗?你听说过“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吗?你知道“植物活化石”百山祖冷杉吗?……在浙江有许多“珍宝”,它们在自然界中数量稀少,部分仅分布于中国甚至为浙江独有。

    11月10日,“浙”里有宝——浙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题展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开幕。该展览展出华南虎、华南梅花鹿、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朱鹮、扬子鳄、安吉小鲵、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的标本,同时,该展览向观众介绍什么是珍稀濒危动植物、浙江有哪些珍稀濒危动植物、怎样去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野外放归是怎么回事,并重点解读浙江在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截至2021年,浙江已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余种、高等植物61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与植物分别为192种和115种,拥有国家种质资源库14处,是全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多年的努力,浙江省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14处,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全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栖息环境。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浙江省林业局自2017年开始实施“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行动”,在浙江自然博物院等单位大力支持下,对37个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抢救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栖息地改良、野化放归、就地或迁地保护等抢救保护技术,促进了濒危物种种群扩大或重建。百山祖冷杉、普陀鹅耳枥、华南梅花鹿、朱鹮、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秋沙鸭、海南鳽、扬子鳄、安吉小鲵等物种逐渐为社会熟知,自然栖息地受到良好的保护。

    下面,为大家介绍部分浙江的珍稀濒危动植物:

    “东方宝石”朱鹮1981年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2008年我省从陕西引进5对朱鹮在德清县下渚湖进行人工迁地保护与野生种群重建,到2023年种群已增长至761只(其中野外种群367只),德清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繁育朱鹮种源基地,德清朱鹮种群晋升为全国第三大种群。目前朱鹮已在德清的自然环境中栖息繁衍,德清朱鹮还陆续在省内外多处地方野化放归、安家落户,填补了朱鹮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分布空白。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在2010年估计全球不到50只,到目前已恢复至200余只,种群如此快速的恢复背后离不开浙江的功劳。在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从2013年和2015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院先后与象山韭山列岛、舟山五峙山列岛保护区合作,在国内首先运用人工招引技术进行极度濒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恢复,每年全球85%的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在浙江栖息繁殖,中华凤头燕鸥种群的恢复性增长初步阻止了灭绝的风险。

    华南梅花鹿在临安清凉峰栖息生活,保护区持续进行栖息地恢复改造,利用救护繁育和放归的方式不断扩大野外种群,使得华南梅花鹿野生种群由30多年前的80多只增长至300多只。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享有“植物界大熊猫”美誉的百山祖冷杉的野生植株只分布在庆元百山祖,1987年只剩下3株,成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针叶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为全球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经过技术攻关,百山祖冷杉已实现原生境自然育苗,通过人工辅助促进天然更新,保护成效斐然,建成4处野外种群回归试验,回归种植4000余株嫁接树种子苗和83株原生母树子代,苗圃地苗木达5000余株,百山祖冷杉的子孙繁盛,家族兴旺。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在浙江的抢救保护案例有很多:通过40多年的努力,普陀鹅耳枥已逐步营建了以原生母树为中心的野外回归种群,“地球独子”不再孤独;1979年,长兴县将野外发现的11条扬子鳄进行就地保护,目前种群数量已达9000余条,亿年“活化石”种群实现复壮;泰顺乌岩岭保护区的黄腹角雉从40多年前的30只增加到500只;安吉小鲵通过仿自然人工繁育,先后有上千尾亚成体放归到野外,种群恢复卓有成效……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浙”里有宝——浙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题展上为大家一一揭秘。本次展览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临展B厅开展,展出时间将持续至2024年2月26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