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物考古大展开幕后,很多人抢着做一件事:暴露年龄。
“今天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开幕,图三是展柜里的教科书。图四五是我的初中教科书。”11月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发圈抢沙发,提前准备好四本书po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一个展柜里,放着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书页泛黄,翻开的这一页,有一句话:“1973年,又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约七千年以前的氏族遗址,我们称它为河姆渡遗址。”1978年,河姆渡遗址首次载入中学教科书。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的真相,改写了历史。我本人就是在中学课本里知道河姆渡的。”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开幕式上也忍不住“暴露”。
“1981年我就去了河姆渡,那条公路坑坑洼洼,车颠簸了大半天才到。”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开始回忆杀。
7000岁的河姆渡人看到这里,有点傲娇。
11月7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个世界级考古发现,今年50岁了。
对很多人来说,河姆渡最大的标签:教科书里来的。这一次,“终于看到教科书里的实物了。”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对河姆渡的印象,久远了,模糊了。
他老了吗?
河姆渡大家族可不同意,兄弟姐妹们开讲了。
1. 大家族50年后首次同框
“大哥”河姆渡遗址说,看这个展览前,需要先搞清我的家族成员网络——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河姆渡文化,都是啥关系。
好了,教科书先翻开来——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破土而出,发现了大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与丰富的石、骨、木、陶器和动植物遗存,最早年代约距今7000年,尤其是保存良好的反映稻作农业发展进程的各类稻作遗存,奠定了河姆渡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中的特殊地位。
1973年发掘现场
河姆渡遗址不是只发掘了一次,它经过了1973年夏的试掘和1973年冬、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发现叠压着4个文化层,发掘出土了6700多件文物。
插播小知识:四个文化层啥意思?一般而言,我们把河姆渡遗址一到四层为代表的遗存统称河姆渡文化,年代可以分为早期(一期:距今7000-6500年、二期:距今6500—6000年)和晚期(三期:6000-5500年、四期5500—5300年)。
“震惊中外”四个字,在那个历史年代是实打实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领域,第一次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改变了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这是河姆渡发现50年来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用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的话说,八个字:改写历史,颠覆认知。
“大哥”是50年前生的,但他并不孤独。
50年来,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数十处,经过发掘的遗址有15处左右,如慈湖遗址、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鲻山遗址、傅家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下王渡遗址等。他们都是河姆渡文化大家族中的成员。最有名的,当然是田螺山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最完整的聚落遗址。
田螺山遗址
这次大展,河姆渡大家族第一次约齐了。一家人整整齐齐,我们才能看到河姆渡文化较完整的面貌——它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以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稻作农业遗存、夹炭黑陶器、象牙雕刻器、众多骨器、石器和木器,以及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主要文化内涵。
等等,还有一位大家长呢,他怎么能缺席?
他也来了——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13年,在河姆渡遗址13公里的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发现了一处地下5-10米深的遗址,出土了数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后废弃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蛤、蚝等,经过碳十四测年,确定距今8000多年,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多年,被命名为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
放在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来观察,井头山遗址是埋藏最深、年代最早、保存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为河姆渡文化的海洋性起源提供了实证。
也就是说,河姆渡人的“祖辈”找到了。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果,初步探明了河姆渡文化的本地来源,延伸了浙江乃至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历史轴线和发展脉络,为证实中国海洋大国找到了重要的海洋文化源头,更为中华文明组成的完整性(平原农业草原牧业、海洋渔业文明)提供了依据。
2020年,井头山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发掘,如今,第二期发掘正在进行中。
“空前、集大成、全方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脱口而出三个前缀,概括了这次展览的“第一次”。
他参与河姆渡文化考古已经20多年,“一生的黄金时间都在河姆渡。”
“从考古这样一种职业经历来说,我从小时候接触河姆渡文化,在我中年的时候负责主持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又在我的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有幸碰到了河姆渡文化源头的井头山遗址。所以从我个人的学术历程,或者是整个职业生涯来说,我觉得非常幸运。”
可以说,如此完整展现河姆渡文化面貌的展览,是第一次。
过去,我们看到的跟河姆渡文化相关的展览,大部分都是某一门类的展示,并不全。比如我们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到的,只是馆藏文物,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河姆渡镇馆之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大量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的精品文物,以及其他兄弟博物馆的馆藏,从来没有集结在一个展览里,这次,它们在北京同框了。
这次展览展出了342件(组)文物,什么概念?
说一个数字,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目前总数达到了20000多件(看清楚有4个零哦),光是一个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10000多件,河姆渡遗址也有6000多件。至于井头山,满坑满谷的贝壳标本已经无法用数字来计算。
所以,这324件是从2万件文物中选出来的精品,河姆渡文化遗址占到60%左右,井头山遗址占30%左右
2. 爱艺术,要搞怪
这次展出的河姆渡文化的文物,大部分来自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精品文物,浙江省博物馆也特别借调了十多件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
要说“此生必看”,孙国平说,在考古人眼里,首先看学术价值,第二个看工艺价值或者说艺术价值,第三看科学价值,第四个是社会价值。
从这几个方面来评判的话,这几件都是河姆渡文化最重要的文物: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河姆渡人的LOGO“双鸟朝阳”—— 双鸟纹象牙蝶形器,也是我国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双鸟朝阳”
猪猪也从浙博出差到北京了——猪纹陶钵,两侧阴刻的猪猪图案,尤其腹部还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的混搭装饰,可以说是河姆渡另一个著名LOGO。
猪猪也来了
还有过去不太被人关注的迷你蚕纹象牙柄端饰,椭圆形器身上围绕着6只蚕纹。没错,河姆渡文化中发现了蚕的形象。什么用?专家推测可能和某种制作成凸榫形顶端的器柄相卯合后使用,属于装饰艺术品的附件,侧边钻的小圆孔可能起销钉孔的作用。河姆渡人已经养蚕纺织了吗?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方向明说,我们在良渚文化里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蚕丝痕迹,但没有找到,并不能说明它没有。河姆渡人这件象牙柄端饰上的图像,就是两条蚕宝宝在交尾,交尾组合成的图像,跟良渚神像冠帽上的“介”字形非常一致。
蚕,环绕6条哦
发现没,河姆渡人太爱搞艺术创作了。
在很多罐、盆、钵等器物腹部,都可以看到刻划动植物图像。他们最爱的艺术创作题材是什么?
芽叶或禾苗的植物图像,与圆、重圈、螺旋的天体图像组合,常常出现在鸟、猪、鹿、象、犀牛等动物图像上。考古学家牟永抗先生曾提出,陶器、木器等芽叶或禾苗植物图像的有序排列并使之图案化,也是人工种植栽培植物这一农业行为的直接反映。
五叶纹陶块,比我画的好
瓦形陶块 河姆渡遗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陶盂 田螺山遗址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龟形陶盉 田螺山遗址出土
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方向明老师的涂鸦临摹河姆渡手绘来一波——
河姆渡文化遗存中还有一些小的陶塑件,数量比较多,大多数是随手捏塑出来的小陶玩,主要模仿日常生活用品,少量模仿动物和人的形象,有人头、猪、鹿、鸟、鱼等。
必须介绍一下人头陶塑,我的一位画家朋友梁丽君,前一阵画完河姆渡小人后,怒而发圈:“河姆渡人头陶塑,丑得真是打扰到,如此极具个性。高耸的颧骨。我依然不收回浪漫的河姆渡这个形容,能坦然地捏出这么丑的小人头(高、宽也就三四厘米的样子),也是技术好、心理强大。”
梁丽君 绘
方向明跟帖:表情越扭曲越接近七千年。
人脸陶支脚
总结一下,虽然更早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已出现以彩陶为代表的装饰艺术,但直到河姆渡文化早期,刻划、雕塑、漆绘等风格多样的原始艺术品才大量出现。河姆渡人在生活之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信仰活动。木雕板、木蝶形器、象牙蝶形器、象牙鸟形匕、猪纹鹿纹陶盉、猪纹钵等,是原始艺术与信仰的完美结合体。太阳神、鸟崇拜的信仰,也对后来良渚文化信仰体系有深远影响。而且,河姆渡文化的玉器有玦、璜形饰、管、珠等,开创了长江下游地区发达玉器文化的先河。
3. 泡水的木头,8000年前黑科技
田螺山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也是第一次集结展出,一口气来了100多件(组),主要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这是双鸟木雕羽冠,和“双鸟朝阳”都是双鸟图案,一个是木头的,一个是象牙的。
孙国平说,象牙的双鸟,很可能不戴在头上,可能挂在胸口。但是,田螺山的这件羽冠,确定是戴在人头上的。
为啥?
它用整块木料精细雕凿、镂刻而成,最重要的是,器形是弧形的,贴合人的头部装饰,后面还有捆绑的痕迹,“就像生日时,很多人戴在头上的那个头套。”孙老师这个比喻秒懂了。“而且,这个比生日头套更高级,上面还可以插东西。”
仔细看,曲线状的冠上,还钻了5个直径二三毫米的小孔,连绵起伏,高低错落,很有设计感,可能用来插羽毛。在目前整个河姆渡文化中,只此一件,是孤品。你有我无,这也是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社会等级分化的一个早期表现,可能是氏族首领或巫师举行祭祀活动时的一件重要道具。
有观众发现,嗯?这件羽冠怎么是泡在水里展出的,这种展陈方式有点少见啊。
孙国平说,因为还来不及脱水处理,“脱水处理一般要两年以上才能完成,田螺山的木质文物脱水处理做了5年多,很费时间。”鉴于它的重要性和安全性,这次用了比较少见的展陈方式,直接泡在水里展出。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模型,也是泡水展出。这件独木舟很迷你,差不多半本杂志大小,由整块原木雕凿而成,最重要的是造型——尖头方尾,船尾和船首上翘,中间是方形的船舱,船底弧形,形状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木板船。虽然不是在生活中使用的,但是,做独木舟之前,不得先打个版吗?
独木舟模型
再走几步,很多观众围在三件泡着水的缸前,走不动了,里面依然装着几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木头。
“8000年前的木头啊,怎么看起来这么新?!”
井头山遗址展出了近100件文物,也是第一次大规模公开展出,尤其是木器。木器是有机质,非常容易烂,但是井头山遗址8000年前的木器,保存完好,颜色、形状,像新的一样。“能保存在现在,很不容易。”孙国平说,井头山遗址文化层深埋于饱水的海相沉积泥土下,所以木材、骨头质地的有机质文化才能保存下来。
不仅保存得好,我们还可以看到8000年前的黑科技。
一看到水里的这件木柄,亲切感扑面而来。
孙老师从“澡盆”里拿出了一把木柄,还有一块石斧,一插,居然刚好插进,原来这是斧头的木柄。“大家来猜猜,它有什么用?”——记得2020年第一次去井头山采访,孙老师的开场动作,就是晒神器。“这是井头山最有代表的木器,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
井头山的出土木制品种类太多了,木棍、扁担形木器、木杵、木柄、木耜、木桨、木矛、双头尖编织器、木碗、带销钉木器……写不完。展览文案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中国木作工艺技术举世领先发展的最早最完好实例。
这不是虚词。
像这样的木柄,已经出土了30多件。孙国平这次忍痛挑了一件,文物太多展览放不下了!
木柄用整块木料减地加工而成。刀形,柄长圆柄形连接长方体,并在长方体一侧挖椭圆体孔。孔与遗址出土石斧、石锤等相匹配,推断是斧、锤等所用的木柄。
所以,井头山发现的木器,大多数是生产工具的配件,比如斧的木柄、石锛的木柄,还有木锹,木矛(基本上用来捕猎),以及船桨的桨叶。
木柄旁边,还泡着一件木桨。
河姆渡遗址出土过8件船桨,器形都不完整,但在50年前来看,已经是中国最早且保存比较好的船桨了。但是,考古总算不断刷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田螺山遗址出土了30多件船桨,完好的有六七件,这次展览展出了三件。
但是,记录又又又被井头山人破了。井头山目前出土了三件木桨,最完好的一件,2020年4月出土,孙国平把它带来展览,命名为环首弧形船桨。
首先,这件器形保存得非常完好,木材是麻栎,造型是短柄加环首,桨叶较长,还有一个弧度,叶中上段背部有两个凸起装置,相对普通平直的船桨来说,它更科学,形状与现在的木桨很相似。
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船桨,也是目前已知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件用于近岸航海的船桨,推测当时的先民可能已开始开始近海捕捞作业。这也是井头山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又一实证,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重要的证据。
泡在水里的,还有一件最早——井头山人的干饭用碗。
2020年7月,井头山遗址一期发掘收尾,那几天连续下暴雨,雨水浸泡了隔梁(考古发掘中用于发掘人员走路和观察地层而人为保留的1米宽的土层),隔梁塌方了,考古队员在清理中,发现了这件木碗,还有大量贝壳。
跟船桨的木材不同,这件木碗是桑木做的,口沿一侧有半环形小单耳,底部有四个小乳钉足,表面规整光滑。
井头山遗址目前只发现了这一件木碗。我们知道,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过一件髹朱红色漆的木碗,因为太有名,直接做成了邮票,距今6000多年。可是,井头山这只木碗来,距今8000多年,早了2000年,木碗排行榜纪录又刷新了,这可能是中国目前最早的一件木质容器。
不同造型和不同用途的木器,用不同树种木材加工,井头山人对于树种材质已经具有丰富的辨识经验。
4.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井头山遗址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地层里多到快要满出来的贝壳,考古学上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贝丘遗址”。贝丘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形态,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堆成了小山丘的贝壳。专业说法,地层里大量堆积古代人类吃剩下的贝壳。日文里叫“贝冢”,也很形象。
如果把井头山遗址放在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来观察,它也是埋藏最深、年代最早、保存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距今8000多年。
孙国平从井头山遗址运来了数十筐贝壳标本,装进15公分厚度的玻璃槽,现场做了一个考古地层的模拟展区。这就是8000年前的大型吃货现场,井头山人每天的海鲜大餐——出土遗物中最多的一大类,是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排行榜前五名:蚶、螺、牡蛎(其中就有我们现在常吃的生蚝)、蛏、蛤。
排第一位的蚶,发现最多,是比我们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毛蚶贵得多的泥蚶(也叫血蚶、蚶子,个体比毛蚶小,但比毛蚶要鲜嫩得多,外边纹路比毛蚶细,洗干净后比毛蚶白净很多),它们中大多数长得很壮,比我们现在吃的要大得多。
本来我们只能在考古现场才能看得到这么久远的海产品,这一次,你平时吃的、没吃过的、8000年前井头山人吃了不要吃的贝壳,一次性看全——这句有点拗口,换一句话说,这是最完整体现中国贝丘遗址面貌的一次展出。“让大家可以知道贝丘遗址里丰富的贝类包含物,密集的数量和种类,感知贝丘遗址的特殊性,看到古人吃掉的状况。”
除了大量贝壳,还有海鱼的脊椎骨、牙齿、耳石,以及螃蟹壳等,都是井头山人开发海洋资源的直接证据。比如满坑的金枪鱼骨,是出土深海鱼类鱼骨的代表,井头山人最爱的深海鱼类。
8000年前,宁波人已经吃螃蟹了。
“中国人吃海鲜的时间,通过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后才敢相信,至少也已有八千年的历史,怪不得现在的宁波人和沿海浙江人这么喜欢吃海鲜。而且,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海鲜遗存中还有很多螃蟹壳和螃蟹钳,所以,原本大家常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无疑是宁波人。”孙国平说。
贝壳除了吃,还要做成工具。
贝器,在井头山遗址中是一类特殊的器物,在浙江史前考古中也是首次发现。人们利用贝壳作为加工原料,可以做成耜、铲、勺、刀、镞、哨、珠等。比如,比我手掌还要大的贝耜,是用大型牡蛎的一面磨制加工而成的,可以用来掘土。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丰富海洋经济遗存表明,“古宁波湾”区域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主要区域。井头山文化类型,以海洋生业经济为主要依托,是中国人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好了,看完【展览篇】,明天再讲讲【身世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