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江水沿岸

    创作者平台 袁嘉琳2023-11-09 09:07全网传播量3048
    00:00
    00:00

    文:袁嘉琳

    口述记录:汪婕、袁嘉琳、黄章锟

    地点:桐庐芦茨村谢玉霞剪纸馆

    讲述人:张原子,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谢玉霞大师,业余从事剪纸40年多年,历年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种美展、多幅作品被各级政府与民间组织收藏,是桐庐中青年剪纸人才的代表人物。

    采访人:黄章锟、汪婕、袁嘉琳、娄舒怡

    拜访张原子是在2023年的7月,离这一年的端午已经过去了一个月,门口还挂着艾草和菖蒲。

    张原子的剪纸馆坐落于桐庐芦茨村的高处。复古的建筑风格,黑瓦白墙的元素,门檐下垂着的两只红色灯笼与木牌上“谢玉霞剪纸”几个朱红字体相映成趣。

    1942年,谢玉霞出生于安徽阜阳。在喜爱剪纸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下,谢玉霞也喜爱上了剪纸。

    1957年,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兴建。次年,富春江水电站也开始动工。而负责这两个项目的,正是中国水电建设第十二工程局(后文简称“十二局”)。

    1959年,谢玉霞同时考上了安徽省舞台美术设计学校和合肥卫生学校,并听从母亲意见,选择了合肥卫生学校,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剪纸的创作。

    工作后,谢玉霞加入了十二局。

    1960年4月,新安江水电站发电机组投产。谢玉霞调到了新安江水电站新设的医务室担任医生。

    1961年6月,富春江水电站即将完工的二期围堰被洪水冲毁,工程陷于困境,决定停工缓建。

    1965年10月,富春江水电站复工续建,上海勘测设计院设计,水电十二局负责建设。

    1992年,谢玉霞已经凭借出色的剪纸技艺在十二局中出名,并作为唯一一位女性,被编入十二局四十年来首次编制的局志。

    1996年,水电十二局成立美术组,负责宣传创作工作,谢玉霞也在其中。彼时富春江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谢玉霞创作了各式各样的精美剪纸,村民们可以用捕到的“四害”交换不同的剪纸,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热情。此后,富春江镇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文明城市”,这其中也脱不开谢玉霞剪纸的功劳。彼时桐庐家家户户几乎人手一张谢玉霞剪纸,谢玉霞的名声也随着剪纸在整个杭州传播开来。八十年代后,谢玉霞渐渐在全国有了名气。1997年,谢玉霞被文化部点名参加远赴西拔牙的文化交流活动。

    谢玉霞剪纸,用的是张小泉的“龙凤”剪。张小泉的剪刀钢材好,谢玉霞便买张小泉的剪刀,再自己打磨成适于剪纸的样式。后来张小泉的负责人特意带了技术人员前来学习,研究谢玉霞用的剪刀样式,这才有了后来知名的“龙凤”款剪刀。

    九十年代后,谢玉霞自创立体剪纸,将剪纸与折纸相结合,使传统民间剪纸焕发新的生机。

    2003年,桐庐被评为“剪纸之乡”。同年,谢玉霞被评为首届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

    2004年,浙江省文化厅主办了第一届神州风韵剪纸大赛,评出了全国十大神剪。谢玉霞也在其中。

    2007年,谢玉霞被批准成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剪纸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谢玉霞也入选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提起母亲,张原子总是带着无比的怀念。张原子说,如果你问她儿子,“谁最好?”他一定会回答你:“姥姥最好。”

    1963年年末,张原子出生在父母结婚的安徽阜阳。

    1969年,张原子举家搬迁到桐庐。那时的富春江镇还叫“七里泷镇”。大多数居民都是十二局的职工家庭。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在这里聚集,逐渐衍生出带着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七普话”。

    1977年,在十二局众人的通力合作下,富春江水电站正式建成。

    新安江水电站是建国后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装备、建造的大型水利发电站,建造新安江水电站和富春江水电站的十二局也曾一度风光无限。十二局有自己的学校、医院,甚至当时桐庐第一个旱冰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十二局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后来张原子一个人去看过十二局的旧址——已经被拆的差不多了。去年七月,张原子来到桐庐庐茨村,接手了“谢玉霞剪纸馆”。如今的芦茨村居民,大多是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从低处搬迁到高处的。那时的芦茨村还是小渔村,而现在的芦茨村发展起来了旅游业,随处可见各类民宿、农家乐。

    张原子常常被要求少执着于传统剪法,她却对此持怀疑态度。当传统意识逐渐消磨殆尽,人们抛弃了历经时间检验的事物,而追求的时新,又有多少能留下来呢? 张原子曾受邀到一个村庄参加活动。那是一个有着自己图腾的村庄。图腾是标准的剪纸图案的风格。村民告诉张原子,村庄的历史已有两三百年,图腾在,族人便在。一代又一代的血脉,在同一个图腾的庇佑下延续,生生不息,如同中国文化几千年源远流长,延绵不断。

    张原子相信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积淀与文化自信。艺术需要人与文化赋予它们灵魂与品格。和母亲一样,张原子对于剪纸作品的独创性也有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原则。每一次创作,她都会重新设计剪纸图案。然而,这种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却让某些人嗅到了商机。

    张原子在博览会上见到过形形色色偷拍的人,后来她便有些怕了,但又无可奈何,只是在每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拍我可以。不要把我的作品拍进去。”

    张原子宣传剪纸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剪纸。比起名声,她更害怕自己的作品被盗版,而她原创者的身份则被隐匿。张文子记得很多年期有一个“大福狗”侵权案,同样也是剪纸作品被侵权。虽然官司最终的结果是原创者胜诉,但不是谁都有精力为一个剪纸作品的原创版权奔走多年的。对于剪纸作品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图案背后独一无二的创意。

    张原子和张文子对剪纸前景的另一担忧源于机器化生产。剪纸盗版的难度低,成本小,当商业价值挤压了剪纸的艺术价值,便对手工艺术家们的生存造成了巨大挑战。

    最近几年,张原子的腰和眼睛都大不如前了。她常常剪到一半,就要停下来歇息。张原子剪纸时,常常要换用好几把剪刀。几年前张小泉的“龙凤”剪换了生产线,剪刀的模样还是原来的,但张原子拿起新的“龙凤”剪,会有点不顺手。

    张原子的工作台很小,摆满了各种工具,就像她的剪纸作品,小而丰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张原子曾创作过一幅《改革开放四十年》。新的建筑景观在富春江沿岸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文化领域的变化同样变化巨大。一转眼,距离2009年中国剪纸评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过去十余年。

    正如画家有《富春山居图》,张原子也希望有机会能制作一副属于自己的作品《富春江沿岸二十年》,用一方剪纸展现富春江沿岸二十年来的变化。

    对于剪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张原子并没有什么远大的规划,只是出于对剪纸和传统文化的热爱,由衷地想要将它们传承下去。随着杭州亚运会的到来,张原子的剪纸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与亚运会相关的内容。她也像母亲一样,致力于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展现新的时代题材。

    退休后的张原子有了更多从事剪纸创作和宣传的时间。她选择走进校园传播剪纸艺术,让更多学生们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原子没有收徒的打算。她很欢迎人们到她的剪纸馆体验剪纸,尤其是孩子。她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希望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熟悉、喜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她坚持传统的创作理念,但现在也开始做点卡通图案的剪纸作品了,摆在剪纸馆里,很受欢迎。

    离开剪纸馆时,正值黄昏。桐庐,这座始建于南北朝的城郭,名字几经更迭,最终还是回到桐庐;芦茨溪缓缓流淌,富春江川流不息。千年岁月,带过风雨,有些东西却从未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诗忆东坡》今晚亮相杭州,专访主创沈伟:如何找到人们心中的苏东坡
    第二次看赵无极,我懂了
    西湖美术院院长俞富康教外国人“写大字”
    11月展讯 | 亚运之后看什么?这些大展别错过
    浙江青瓷萌兔,上大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