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温州市龙湾区:社会化运营,绽放“家门口”的文化盛景

    潮新闻 记者 赵巧妍2023-11-07 09:01全网传播量1476
    00:00
    00:00

    在浙江,社区文化家园社会化运行这一激活全民共建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新路子正在悄然兴起,打开了“建管用运”可持续发展的“任督二脉”,为城市社区凝聚集体文化共识、促进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找到了“新钥匙”。

    走读龙湾,这是一座交融着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的滨海之城,俯仰之间,你能感受到山海之间蓄满了这座城市的底蕴和那蓬勃的生长力。

    在共同富裕大场景里,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裕同样重要。2023年,龙湾区被列为浙江省社区文化家园精品项目试点县(市、区)。以此为契机,龙湾区在永中街道万顺社区、蒲州街道雁湖社区、海滨街道锦海社区、永兴街道民乐社区、状元街道罗西社区等5家条件成熟的社区进行试点打造,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社区文化家园社会化运行的积极探索,并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社会化运行新模式,为文化家园的“百花齐放”幸福加码。

    精准构建社区用户画像

    ——项目化拆解,重塑文化家园运行架构

    2018年以来,龙湾区社区文化家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及面、串珠成链。据统计,23家文化家园陆续在龙湾大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它们凝聚起23个社区的精气神,打造出23个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阵地,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如何常态化保障文化家园的文化供给,这对于本来人力资源就相对薄弱的基层而言颇为困难。龙湾区摒弃“大包大揽”思维,把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放在首位,通过精准刻画社区人群画像,以群众高频需求为出发点,切中他们的文化需求,再以项目为导向,通过和托育、养老、公益、文体等机构分别签订服务合作协议,实现一对一精准匹配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群众普惠共享,在“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上更加有效地兜牢社区文化家园服务底线。

    譬如,状元街道罗西社区文化家园围绕青少年的全方位健康成长,成立罗西融合学堂,委托其全年合理制定青少年学习实践计划,链接辖区专家、学者、乡贤、艺术家等资源,组织开展技能学习、文艺培训、道德宣讲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形成“文化家园主动搭台、社会力量有效集聚、辖区儿童沉浸体验”的运行模式,为辖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结交伙伴、尽情游戏、延伸课堂的活动中心。

    海滨街道锦海社区文化家园锚向少儿兴趣爱好培养,引进少儿美术教育专业机构。文化家园为画室提供功能室作为场地,画室则承担功能室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改造提升,同时在周日以此为据点,开展文化家园的半公益课程。自运行以来,入驻文化家园的画室共辅导过辖区180名孩子,服务2500余人次。

    再有蒲州街道雁湖社区文化家园围绕居家养老,通过盘活社区家园闲置空间,引入第三方社会医疗机构,打造5g云诊室、健康e站,为文化家园增加老年人智慧医疗功能。在该社区文化家园,不仅社会医疗工作人员常态化驻地服务,为社区老人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性服务,还提供相应智慧医疗设备,支持线上医疗保健等云服务。

    诸如此类的小项目一个个涌现出来,让龙湾区的社区得以通过委托运行的方式拆解了部分文化家园的功能,聚焦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推动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服务,同时增强社区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提升文化惠民、文化悦民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打造自身独有社区文化

    ——多元化驱动,激活群众共建内生动力

    当下,随着城市的有机更新加快,越来越多的融合性大社区“应运而生”。在这一现状下,文化是否能够成为社区居民的“黏合剂”?社区文化,能否重构起城市生活的新方式?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答案就在社区居民身上。一个个龙湾区实践生动地给出了答案——社区不仅要将文化融入社区服务中,更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为社区高质量发展增加内生动力。

    为此,龙湾区以社区文化家园为纽带,持续孵化邻里社群新力量,扩大社区达人、志愿者、兴趣社团等人群,积极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中来,以社区群众的“自我造血”来实现社区文化的“给养”。

    走进蒲州街道雁湖社区,原先篮球场的露天长廊长亭焕然一新,打造成了“雁湖里”友好空间,创设邻里棋社、红色观影广场、网红直播间、达人空间、多功能活动厅等老百姓一直以来想要的场景。

    每周二下午2点30分,雁湖住宅区红港驿站朱阿姨爱心缝补工作坊准时上线。朱阿姨是小区里的老住户,也是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朱裁缝”。当天下午,她坐在缝纫机前细心地缝缝补补,“这些都是邻居们急等着穿的,今天必须帮忙改好”。

    聚焦“一老一小”,蒲州街道雁湖社区广泛邀请小区达人到“雁湖里”开展公益服务,除了朱阿姨的缝纫服务,还邀请热心理发师傅定期公益理发;并组建“邻里棋社”“邻里画社”“邻里茶社”“小雁子志愿队”等小区社群团队,发动其参与小区事务。

    广泛的人民群众,正是社区文化家园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无独有偶,状元街道罗西社区文化家园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摸排、走访、整合辖区内各层面、各领域志愿骨干,如退休教师、辖区民警、法律顾问以及有各种艺术特长的居民等等,建立包含多种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12支,涵盖青少年培训志愿服务队、巾帼维权志愿服务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融合学堂志愿服务队等,入驻文化家园,为文化礼堂各项活动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永兴街道民乐社区文化家园引入第三方机构社会化运行,召集辖区志愿者成立墨香志愿服务队、军嫂志愿服务队、退役老兵志愿服务队等,联合辖区8个村民间文艺表演队伍,联动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创新活动载体,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譬如,利用民乐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资源,开展清明祭英烈、退役老兵捐书籍、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以特色文化传播为社区文化家园增添辨识度。

    探索共享经济有效路径

    ——功能性造血,让社区文化家园“升维”

    如何从输血向造血转化,这是社区文化家园可持续发展中亟待破题的“后半篇文章”,也是文化家园生命力所在。

    走进位于龙祥路的2049公园,向上分布着健身房、烘焙馆、主题公园托育中心等,向下则是辟出了一个面积为1160平方米的双创空间。

    据了解,这是当地首个公益孵化器——“万顺共富中心”,将公益组织孵化培育、残疾人就业、慈善商店、循环经济商店、公益机构办公等融合在一起,目前已经入驻一家残疾人机构和四家社会组织。

    “这是我们万顺社区文化家园的重要有机组成,通过甄选、引入社会志愿者团队,将闲置的功能室进行出租,同时向他们提出了反哺社区的要求,譬如组织居民健身、养身知识普及,通过量化的工作内容,搭建反哺社区居民的平台。”万顺社区相关负责人指出。

    与此同时,这里的文化家园实现了以公共文化服务引领文化消费,通过社会化行营的方式,将2049公园打造成了一个综合文化中心向公众开放,打造文化地标,成为人流密集的网红打卡地,为全域旅游增值文化厚度。

    社区文化家园的功能性转化,让社区里的公共空间既规范使用又保值增值,赋予了这类空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龙湾区规模化建设社区文化家园夯实了现实基础。

    在海滨街道锦海社区文化家园,其礼堂大厅配备了300寸led大屏和五个小led屏幕,满足群众更多信息浏览和多媒体需求。同时社区增设了红色直播间,以此为载体开展课程培训、会议通知等活动,各活动室功能室也均配备演示设备、话筒音响、投影等装置,为开展各类活动提供硬件支持。据悉,按照活动时长和要求,这里的闲置公共空间皆可以面向社会进行租借,从而反哺社区,实现文化家园营收。

    不仅如此,眼下,雁湖社区文化家园正利用社区内闲置车库打造创富场景,为社区内的残疾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岗位。此外,该社区还成立了社区文化家园社会企业,为今后文化家园创收、更好地反哺居民做准备。

    不难发现,文化家园可持续运行的底层逻辑就是共享经济的延续。

    眼下,当一座座社区文化家园缀满瓯江大地,一湾湾滋润人心的甘泉汩汩而出,一幅文化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图景也由此映入眼帘。

    龙湾区社区文化家园,正在以空间敞开的姿态、功能互补的形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积极引进专业机构、社团,共建共享保障文化家园常态运作,在突出社区文化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同时,通过绩效评估推动文化家园高效运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化运营和居民群众共建共融的优势,激发文化家园“造血功能”,不断拓展文化惠民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文化家园与居民之间的黏合度,让居民“想过来、走进来、留下来”,逐渐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